中國古代特有的「闢邪」文化,如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021-01-09 騰訊網

不知道怎麼回事,自從當了媽,對於古代流傳的一些「闢邪」說法開始迷信起來,特別是跟孩子有關的,我總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按說,我們這一代是長在紅旗下的,自小接觸的教育就是科學唯物價值觀。但有意思的是,從我們這代開始,人們仿佛越來越迷信。

比如快到考試的時候,朋友圈到處轉發錦鯉;比如商家運營一些廣告時,會附上一句「轉發一年不生病」這類話,看到的人都會忍不住轉了。

的確,現在的我們越來越迷信

說回到「闢邪」,很多媽媽跟我一樣,或多或少都會相信一些這方面的說法,倒也不是真的多迷信,只是覺得為孩子祈福尋求心裡安慰。

概略地說,闢邪文化是人們通過忌避、祭祀、祈禱、祝頌、特異的行為等方式達到消災避禍、驅魔逐邪、求吉祈福的一種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在中國古代社會與今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闢邪現象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天體星辰的運行,若發生某種不尋常的變化,人們就會認為將有惡運降臨,需要闢邪;氣象的演變,雷電風雨雪霜的肆虐,也會使人聯想起神靈震怒降禍,故要設祭禳災;在江河湖海中行舟、在深山老林裡勞動,都隨時會遇上邪惡妖魔的侵擾,人們當然也需要祭神求靈;大人小孩患病,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自然被當做邪氣惡鬼附體,必須採取種種闢邪的行動。

在中國古代,婚喪嫁娶、耕作漁獵、遠行經商,均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因此,立神敬奉、闢邪求吉,是人們的願望,由此派生出各式各樣的闢邪規制、闢邪器物、闢邪習俗、闢邪儀式和闢邪求吉術。古人演戲,許多都包含著闢邪禳災的意蘊;中國的語言文字有其獨特的語音和形狀,也衍生出眾多的闢邪方式;中國古代繁多的巫術、厭當術、起犯術、儺舞與儺祭本質上都是為闢邪消災、祈福得吉服務的;古代婦女的生育過程,充滿著兇險和痛苦,於是也產生出眾多的闢邪手法;佛道二教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它們各有其獨特的闢邪體系;序時年節,伴隨的是各式複雜的祭祀活動,而闢邪則是永恆的主題。

因此,闢邪現象廣泛而深刻地滲透進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積澱成中國人一些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狀態,構成中國的闢邪文化。

闢邪文化的形成歷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闢邪現象是新石器時期玉器上刻畫的闢邪圖像。如浙江餘姚12號墓出土的玉琮上刻畫的獸面,對墓主起到保護的作用,對外部的惡鬼起到威懾的作用。

河南濮陽出土的仰韶時期的墓葬中,死者兩側用河蚌堆砌的一龍一虎證明漢代普遍流行的「左龍右虎闢不祥」的觀念,可能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了。《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乃在培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裎於六宗,望於山川,辨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還記載:「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

《夏本紀》:「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殷本紀》:「毫有祥桑轂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史記·封禪書》記載:「作郝疇後九年,(秦)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徇沛,為沛公,祠蚩尤,釁鼓旗」。

河南洛陽燒溝61號壁畫墓中的羊頭闢邪畫像

在古代的闢邪行為中,常常可發現人們虔誠地向神靈邀寵。因為在古人的心目中,許多災禍邪祟並非人力所能克治,無法仰仗於人間的組織或國家的力量。所以,必須求助於那遊蕩於仙界身懷各類絕技的神靈,他們才能擔負起克邪逐魔的任務。可是,要使神靈下凡真心實意地幫助芸芸眾生,就必須獲得其歡心,因此,闢邪活動中如何邀寵神靈就成為民間的大事了。

民間向神靈邀寵以闢邪最常見的做法是向其獻祭,或供奉豐厚的祭品,或虔誠地禱告,希望冥冥中的神靈能聽見人間的呼聲,看到人間的災難,展示無邊的法力,為眾生驅魔逐怪。

中國人出門遠行,往往要先敬路神以求吉闢邪。路神,古時又稱道神、行神或祖神。據歷史記載,中國人祭路神之風甚熾,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遠行之前,無不競相祭祀路神。祭時要備好香火、祭品、雙手合掌,虔誠地對神說出自己的心願,求取路神的保佑。

古時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往往與各式年節聯繫在一起,序時年節中的喜慶色彩,以及製作及食用各類特色食品,往往都與邀寵神靈以闢邪的活動有關。民間繁多複雜的祭祀儀式,花費都相當大,用意也在順從和討好特定的神靈,祈求其降福祛災、闢邪逐魔。如果不以時祭祀,或祭祀中不按禮節,或心不誠、祭品不潔,那就會獲罪於神,遭致災禍。

民間向神靈邀寵以闢邪還有一種形式,即用某種祭品引誘為惡的妖魔鬼怪,使其樂顛顛地暫時忘卻為害人間,從而達到躲避災禍的目的。據有關資料記載,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裕固族,在婚姻的儀式中有一個「轉帳」的儀式,當新郎與伴隨從舊帳篷轉到新婚後居住的新帳篷的過程中,須親手將一個裝滿五穀雜糧的瓶子向東南方使勁擲出,意為讓那些妖魔野獸得到後心滿意足,忘記了危害新婚夫婦。

中國闢邪文化中的邀寵律正好可以說明一個廣為流行的民俗現象,即百姓們普遍認為,人不吃的東西、滋味太差的東西是不能作為祭品的。因為,既然人都不吃、又如何可討得神靈的歡心呢?又怎能使「好」的神靈出面為你驅魔逐怪、使「壞」的神靈不為害人間呢?

動、植物闢邪源自於古人對某些物種的功能或形象的畏懼、崇拜,以及萬物皆有靈的思想。此類常見的闢邪有鋪首、青龍、白虎、羊頭、柏樹、桃木等。動植物闢邪是根據它們各自的屬性、習性等內容來攘除生活中的災害。動物闢邪的有殺狗闢邪,《史記·封禪書》日:「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賈公彥疏:「磔狗止風者,狗屬西方金,金制東方木之風,故用狗止風葉。」磔狗又是為了抑金,使春天萬物順利生長。有用龍虎闢邪、墓門扉畫虎的意義,《風俗通·祀典》記載:「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兇也。」

有的用羊皮或羊頭闢邪。懸掛羊皮不但會驚嚇過往的牛馬,鬼怪也都會害怕而不敢進入。山東章丘、淄博、濟南等地出土的許多門楣畫像中都雕刻羊頭,陶思炎先生在《祈禳·求福·除殃》一書中說:「在西北民族中有懸羊頭於門外或室內的風俗,借其角而鎮宅。」

也有用連行魚闢邪。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簡《日書》有:「道,令民毋麗(罹)。鬼之所惡:彼窯臥、箕坐、連行、奇立。其『連行』者,即所謂魚貫而行也。」漢畫像中常出現刻畫魚連行的圖像,應是驅鬼闢邪之意。

《風俗通·祀典》記載:「東門雞頭可以治蠱。由此言之,雞主以御死闢惡也」。「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闢除不詳。」為了確保建築的安全漢代的建築也有闢邪內容,如瓦當上的獸面圖像。

殷商後期古蜀國的三星堆青銅雞

歷史上的勇士、著名人物和對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人都是人們崇敬的對象,他們也被認為具有闢邪的超凡功能。西漢景帝時期的廣川王劉去的宮殿門上就繪有古代勇士成慶佩戴長劍的畫像,在宮門上畫武士像是「希望仰仗古代勇士的威武氣勢將鬼魅鎮住」。

1974年都江堰外江出土的東漢末年的鎮河石人,從上面的銘文可知,此人是秦昭公時期的蜀郡太守李冰,其曾成功治理該地的水患,因以其像闢除水災。在漢代,當發生地震、旱災等較大的自然災害時,帝王會策免重要官吏,以為這樣可以消除災害。東漢應劭《風俗通》中記載:《黃帝書》上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兄弟二人能捉鬼,對那些禍害人的鬼就用蘆葦繩子把它們捆起來並餵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兇」。

山東曲阜「東安漢裡」石槨畫像,該石槨的頭與足擋板分別刻畫了執桃枝和繩索的神荼、鬱壘兩名神人,印證了漢代神荼、鬱壘門神的存在。漢代墓葬的門柱常刻畫伏羲女媧圖像出現在門戶上,當然不僅僅是作為人類的始祖神崇拜,還把他們當做保護神和闢邪神了。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沿革中,語言避諱是一種較為奇特而又廣泛的現象。早自西周時期始,中國便有了避諱一說,秦始皇在位時,因其名政,為避「政」字而改「正月」為「端月」。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為避「世」字之諱,民間一律以「代」字替換「世」。大詩人王維有詩云:「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此「三代」本應寫成「三世」,為避諱而改用「代」字。當時文人們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之諱,把流行的成語「畫虎不成反類狗」改成「畫龍不成反類狗」,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寫成「不入獸穴,焉得獸子」。

這種現象和古人的移易心理有著緊密的聯繫,包括兩種移易的作用:一方面,語言是人們用來指稱事物的聲音與概念的和合體,它與指稱的物體本來是有區別的,但古人往往把語言與實物混為一體,這是一種移易作用;其次,先民們普遍相信,一個人的名字與其身體本身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所以要謀害此人,可以簡便地對其姓名施行某種巫術,便可達到實際上的效果,這也是一種移易的作用。富與貴者對這種移易作用的憂慮表現得尤為強烈,特別是當其與政治強權相結合,便使中國歷史上的避諱現象越來越嚴密和殘酷。

中國古人還喜用書有「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和「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條幅貼在一定的地方來闢邪的習俗。姜太公在《封神演義》中被描繪成封百神之神。既然神仙妖魔都由其封賜官位,姜太公在百姓的心目中自然一躍而為神上之神,掌握著巨大的權力,是一位正神。因此,書有其名的條幅就被人們推崇為可以驅除一切邪惡之神的寶物了。這當然也是正克邪律在起作用。

古人還喜用桃枝或桃木製品作為闢邪之物。《禮記》中載有:「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茄執戈,惡之也。」這是說,國家重臣逝世,君主親臨弔唁,須由巫師手執桃木為柄的苕帚作出打掃的模樣,據說惡鬼妖魔都十分害怕。

在民間,百姓一般將桃枝插在門上,以避鬼魅的作祟。又有人以歷冬不落的所謂「梟桃」闢邪,認為這種桃可殺死各類妖孽。還有人則以桃煮湯,用鞭梢蘸上桃湯四處揮灑,據說驅除鬼魅極為有效。

清代老桃木道教法寶六方法印

為何桃木及桃木製品在古代被認為能闢邪呢?這同樣是正克邪律在起作用。《淮南子》中記載:「羿死於桃棓」,說的是羿喪命於一根桃木棒,由此,古人十分推崇桃木的神威,乃至削製成兵器,認定其有消災御鬼的神力。而且,桃木還廣泛地被人視為仙木,凝聚了天地五行之精氣,故可以壓邪氣、御百鬼。一方面人們吃桃可延年益壽;另一方面桃與「逃」諧音,意味著人們可逃避災禍。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的百姓便把桃木視為正物,當做克邪的利器。

用艾葉和艾草闢邪是民間廣為流行的習俗。年年的端午節,人們一般都在門楣、房外的牆上懸掛艾葉或艾草,有時人們外出也隨身攜帶。文獻中記載:「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粘艾葉以戴之。」《荊楚歲時記》中也有類似的話:「五月五日……採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因此,艾能驅鬼守宅護身的功效在民間深入人心。實質上,艾是含有芳香油的植物,在中醫學上,艾葉可入藥,有明顯的平喘、鎮咳、祛痰及消炎的作用。因此,艾可說是一種正物,它自然被人們視為具有克邪的神通。

從總體上看,中國闢邪文化是光怪陸離的複合體,是精華與糟粕交融的觀念形態和行為作業系統。可以說,中國闢邪現象既有根深蒂固的歷史傳統積澱,又有無孔不入的滋生蔓延的土壤,更內含衰榮再生的頑強生命力。

參考資料:《中國闢邪文化》鄭小江;《漢畫新釋》劉輝;《闢邪趣談》蕭兵;《中國民俗》鍾敬文。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相關焦點

  • 獅形闢邪燭臺
    上圖是1955年福州西門外鳳凰嶺出土的一件南朝青瓷獅形闢邪燭臺 闢邪燭臺是六朝時期,特別是西晉時的特有器物,以前常因其形象類獅而稱之為「獅形燭臺」。其實此類形象的器物應有兩種,一種腹部有翼,是闢邪,如本文介紹的這件器物;一種不帶翼,是獅。 關於闢邪燭臺的用途,學術界有不同說法:或曰插燭照明的燭臺;或曰文房盛水的水注;或曰宴飲和祭祀之酒器。闢邪燭臺過去多被認為是「水注」,是一種盛水的文具。
  • 中國古代家庭文化之夫妻之道
    中國古代家庭文化之夫妻之道  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 徐學進    【文章摘要】自古以來,中國人極為重視對夫妻關係的經營。中國古代在處理夫妻關係的過程中,有些原則和做法仍然值得現代人借鑑、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家庭文化 夫妻之道 傳統文化  傳統社會屬於熟人社會,中國人尤其重視人倫關係,特別是「五倫」構成了國人交往的最主要圈子。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他們識別配料以形成完美組合的方式,他們的多階段烹飪技術以及他們對多階段調味料的管理都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中國人飲食很健康,從歷史證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耕種似乎已經開始了大約5,000年前。中國菜的特色在於多樣性和變化。
  • 中國傳統筷文化:筷子如何象徵政治,又是如何影響中華文化的?
    筷子是中國人最常使用的餐飲工具,同時筷子也是中國文明的產物,是中華文明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筷子有很多種,有竹筷,木筷,石筷,還有瓷器做的,骨頭做的筷子。《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紂王曾用象牙當筷子:「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 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
    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十二生肖就是人們出生年份的屬相,以12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搭配每12年循環一次。即:子鼠、醜牛、寅虎、卵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是民間推算年齡的方法,除了龍,其他的都是常見動物。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瑞獸——貔貅,說說貔貅招財、闢邪、化太歲之效
    瑞獸的產生,源自先民對於保護神的一種圖騰崇拜,中國的古代神話中的瑞獸不少,比如四大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還有瑞獸——貔貅。相傳貔貅招財、化太歲、闢邪鎮宅之效,那麼就和大家聊聊貔貅。貔貅別稱「闢邪、天祿、百解」,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瑞獸,身如虎豹,首尾似龍,顏色亦金亦玉,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頭生一角並後仰。據說貔貅是真龍九子之一,但沒有真龍的本事,由於食量驚人,最後被流放西南邊陲一帶。商紂王暴虐無道,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在行軍過程中發現貔貅,後引誘其當了自己的坐騎,商被推翻後,姜子牙封神,封了貔貅「雲」官號,從此開始神仙生活。
  • 英國人:中國和世界與眾不同,我們都用公曆,為啥中國還有農曆
    我們一般情況下使用的都是公曆,但農曆也會在很多時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是中國古代的智慧,古代沒有那麼先進探知時間變化的技術和工具,但是中國人獨有自己的一套曆法,這就是中國的農曆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_孫剛
    因而,追索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記無疑為當代武術教育及武學弘揚帶來更好的實證詮釋。口耳相傳的古代武術傳承模式以及草根性社會生存態勢造成了武術文字史料的極度匱乏,然而,武術的審美特質卻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生花的情感素材,由此成就了武術與古代詩詞、文論的結緣。雖然這些思想在浩瀚的詩海裡只是冰山一角甚或吉光片羽的人生感悟,但卻為我們留下了研究武術審美文化的歷史印痕。
  • 古代廉政文化對中國特色反腐的現代意義
    【摘要】中國傳統廉政文化思想內涵豐富,主要集中在執政者加強官德建設,堅持執政為民,努力做到克己奉公等方面。在經濟社會快速改革發展的今天,我國傳統廉政文化對當前的廉政文化建設仍然具有現代價值,對形成中國特色的反腐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促進作用。
  • 紅燈籠,中國文化的象徵
    紅燈籠不僅僅是一件工藝品,它還承載著從古至今人們的寄託和美好心願,它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營造我們的情感宣洩氛圍的相當具有意義的物什。紅燈籠的歷史由來:燈籠,又統稱為燈彩,乃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雖然,早在西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記載使用燈籠的起由,但是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
  •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賞析物件中的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像武林中失傳已久的至高武學秘籍一樣,深邃的令人神往又卻步。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神奇地化繁為簡,將各種雜亂無章的文化常識分門別類,並以實物為引,生動形象又不乏歷史根據。
  • 中國古代文化:中國沒有獅子,為何古代建築門口會放置一對石獅子
    ,這種建築格局差不多是中國古代建築的規範。了解我們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在我國古代並沒有獅子,那麼為什麼古代建築門口會放置一對石獅子呢?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獅子並非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動物,令人稱奇的是,這種非本土產物得到了人們普遍的尊崇,人們甚至將它們作為鎮門的吉祥物,而同樣具有威嚴的老虎、黑熊是中國的本土動物,它們卻沒有得到如此高的地位,這裡面的原因值得人深究,需要我們了解關於獅子在中國的歷史。
  • 中國古代影響世界的十大名將
    在中國歷史上,無數軍事將領和戰略家帶領他們的軍隊在戰場上與敵人作戰,或制定戰鬥策略。雖然他們多年前去世了,他們的命運可能並不總是公平,但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和奉獻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他們的光榮事跡在現代中國仍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 端午節的文化精神
    在屈原、伍員、曹娥之前,端午日的特定習俗早已有之,後人不斷豐富端午的文化內涵,將端午與屈原投江、伍員復仇、曹娥殉父等元素結合,並不只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文化習俗,而是將這個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通過節日的載體,用粽子、龍舟等形式印刻在群體記憶中。由此,在數千年後,人們還能通過它們追憶起祖先的精神世界,延續種族的文化命脈。本刊特組織稿件,從不同側面,為讀者解說端午文化。
  • 我們曾崇拜的部分西方哲學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
    這不是我們的狂言,是海德格爾在許多著作中多次表達的重大哲學事實。說明白一些,西方哲學存有的另外一個哲學發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論證真理的源始和真理的結構時,海德格爾說:如果我們從最源始的意義上來領會真理,那麼真理屬於此在,即共時性思維方式的基本建構,共時結構思維方式的系統和體系。為什麼西方哲學必須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西方哲學的另外發端呢?
  • 外媒:星座文化影響中國年輕人
    作為「舶來品」的星座文化已被中國年輕人廣為接受,這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在婚戀交友網站上,用戶要註明星座    佔星術在西方世界的文化語境裡並不算普及,但它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中國年輕一代的青睞。
  • 乾貨: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十大相術古書詳解!
    文/曉夢閣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文化叫做相術,相術就是根據人的面貌、骨骼、言行、體態等來預測吉兇禍福、貧賤富貴的一門古老文化。相術,這門學問非常神秘且高深,從它誕生以來就與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到國家興亡更替,小到婚喪嫁娶添丁進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古人不斷總結了一套系統完善的相學規律,並且著書立說,留下了許多著名的相術典籍。
  • 那為什麼總說它是千年闢邪物?
    在古代宮廷劇中,我們也經常能聽聞它的「大名」。 如今,硃砂也做成了雕件、手串,豔麗的色澤在市場上相當受歡迎。很多寶友也很喜歡佩戴收藏硃砂,但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硃砂。
  • 尋仙手遊地圖任務與古代道教文化聯繫
    《尋仙手遊》是一款匯聚了中國古代神話以及大量道教文化的遊戲,所以在遊戲中,我們會發現非常多的與現實文化相關的內容,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地圖中的哪個小細節與現實中的文化有關聯吧。
  • 中國古代建築上的一仙十獸寓意美好,朝鮮受影響用九獸
    中國古代建築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屋頂上裝飾著很多動物。 在古建築的簷角上排列著一排小像,排頭的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後是一排小獸,最後面又有一個較大的獸頭叫「垂獸」。簷角上,垂獸和仙人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它們各個昂首蹲踞,各有名稱,也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