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世代相傳。十二生肖就是人們出生年份的屬相,以12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搭配每12年循環一次。即:子鼠、醜牛、寅虎、卵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是民間推算年齡的方法,除了龍,其他的都是常見動物。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發掘出土的秦墓竹簡,證明了公元前3世紀或更早的時間,中國就開始使用十二生肖。結合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的研究成果,學者們推測:中華民族的祖先選擇這12種動物作為自己的象徵,顯然是因為它們與人類有密切關係;龍、虎、蛇,是遠古氏族的圖騰,而馬、牛、羊、雞、狗、豬則是先民所飼養的家畜,即古人說的「六畜」。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如蒙古、壯、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受漢族影響,與漢族基本一致。
但有的民族在接受漢族生肖文化的同時產生了一些變異,比如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佔據了龍的位置;新疆柯爾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魚代龍,以狐狸代猴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紀日,其次序以雞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以黃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屬相不是豬而是象。從以上變化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選擇時,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物種的不同,選擇了最親近的動物作為生肖動物,從而給生肖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差異。除了在生肖動物選擇上有所變異外,少數民族還形成各自不同的紀年、紀日方法,同時產生了許多與生肖有關的民風民俗。
說媒
「說媒」是自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到今天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封建社會曾有這樣的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它所強調的就是「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若要「結絲羅之好「諧秦晉」、「通二姓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這種說合就叫「說媒」。新中國成立之後,「說媒」曾度改稱為「做介紹」,做這種工作的人,通常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媒人」,後來改稱為「介紹人」。
「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簡稱。關於月下老人,流傳著這樣故事:古代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休息,在月光下翻看一本大書。韋固很好奇,就問老人看的是什麼書。老人回答說,這本書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裡裝的是什麼,老人告訴他:「口袋裡裝著紅繩,是用來系男女的腳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他們會結成夫婦,即使遠隔千裡之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千裡姻緣一線牽」的來由。「紅娘」是媒人的另一個雅稱。在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她巧設計謀,最終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在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的《西廂記》中,我們發現其中的紅娘被塑造得更加聰明可愛。後來,人們便以紅娘」代稱媒人,這一稱呼明顯能夠感受到人們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媒人在說成一樁媒後是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的,這些錢財被稱為「謝媒禮」,通常用紅包包好,稱為「紅包」或「包封」,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這筆錢連同送給媒人的謝禮,比如鞋襪、布料、雞、肘子物品等,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在第二天就要去引導接親,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圓媒發媒或「啟媒在舊式婚禮中,媒人還被稱為「伐柯人」,說媒則叫作「執柯」。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媒人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牆。
相親
「相親」俗稱「看親情」。指的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親之後,男方父母親就要到女方登門「看厝相親」。以前,男女結婚首先要經過「相親」這一道程序。雖然現在提倡自由戀愛,但「相親」還是作為一種民俗流傳了下來,並且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風格。
相親的儀式,在較偏僻的鄉間較為簡單男方選擇個吉祥之日,由媒人告知女方父母在相親的吉日,讓女兒多加打扮,並進行家務之事,如酒掃庭院,或在田間耕作,或作女紅,或躲在門後探頭側面觀看客人的言笑容貌,男子及其父親只觀察其外貌面已。如認為容貌不醜,體態確為少女的風姿,其他方面則單憑媒人說項,男方認為滿意即可。男方按所選擇的吉祥之日,到女方「看厝相親」。女方家要給每一位客人準備一碗煮熟的雞蛋,俗稱「月老蛋」。一則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再則也有藉此觀察對方的用意。
「月老蛋」是由女子親自敬送,如果男子或男方尊長對女子感到滿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如果不中意,就不動這碗「蛋」。以這種曲折委婉的方式表達當事人的心意,避免因為言語而造成不偷快,比較有人情味。在一些地方也有女家往男家「相親」的習俗。招待的點心可以是長壽麵,象徵將要永結長久的美意。女方親友如果對男子感到比較滿意,便吃下長壽麵,否則不吃。但無論如何在收面碗時,務必要記得在碗底放一個較厚的紅包,敬「月老蛋」的也要如此。經過了「看親情」,男女雙方以至雙方家長都無反對意見,這門婚煙基本上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