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十二生肖:不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深刻的價值取向

2021-01-08 段小姐的信箱

十二生肖是傳遞人類文明的一種載體。經歷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積澱,生肖文化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生肖文化具有典型的民間風俗特色,被人們融入了新時代的元素,賦予了新的寓意。生肖文化已不再僅僅局限於中國古老的陰陽觀念,而是滲入到了中國的文學、剪紙、繪畫、用具、宗教等多個方面。以十二生肖為題材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任何題材無法比擬的,其涉及範圍廣泛、藝術形態甚多,存在於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肖文化從一開始形成就以一個重要的角色作用於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之中。生肖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影響中國文化的多個方面。

生肖在藝術領域中的展現

巧奪天工的生肖剪紙

生肖剪紙是剪紙藝術中的一種傳統題材。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生肖剪紙藝術已從民間藝術走進現代藝術的行列。十二生肖將虛體的文化形式藉助剪紙表現出來,使得兩種民俗文化完美結合。其中,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民諺"蛇盤兔,必定富"的藝術圖案表現形式就是我們

平時最常見的"蛇盤兔"剪紙圖案,蛇首兔頭相對,蛇軀環繞兔身,被用來祝福婚姻,這是一種吉祥的象徵。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生肖剪紙也在不斷創新,在現代設計中的很多領域都可以看到生肖剪紙藝術的身影。

自然天成的生肖石

渾然天成的生肖石,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人類精巧工藝的藝術成果,但卻是在生肖文化的影響下運用無窮的智慧"締造"出來的。生肖石不是生肖石雕,未經人們雕琢,由人們審視而得,是生肖文化風俗的創造。位於錢塘江的城隍山有十二塊形狀各異的石頭,被人們稱為"吳山十二峰"。當地百姓根據這些石頭的形狀,稱之為"十二生肖石"。這不僅給吳山景觀增添亮色,同時也反映了十二生肖文化深入人心,是人們不自覺的運用十二生肖知識的一種藝術性創作。

栩栩如生的生肖俑

生肖俑是生肖造型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其多被用來作為冥器,人們將其視為趨吉闢邪的神物。生肖俑通常有三種造型:一是人身獸首,如 1972 年江蘇無錫出土的唐代隨葬陶俑,身穿寬領袖衣,腰間束帶,拱手跪坐;二是人抱生肖動物,如子鼠俑狀為坐翁抱鼠;三是生肖動物趴在人物的頭頂上。十二生肖俑隨葬於墓中用來驅邪,同時還兼有表示方位的意義。1971 年,湖南湘陰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十二件人身獸首造型的生肖俑,均身著寬袖袍,中間留有一個可以插物的長形小孔。生肖俑被放在墓壁四周的壁龕內,用來表示方位。這些生肖俑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工藝水平及墓室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研究當時的服飾以及雕塑藝術提供了可貴的信息。多姿多彩的生肖畫從古至今,十二生肖一直都是畫工、畫匠、畫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十二生肖畫傳達了中國人對美的理解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隨著歷史的發展,十二生肖早已剔去了自然的內核,被賦予了重重的人文特徵。生肖畫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活躍於人們的生活當中,如年畫《蓮生貴子》,整幅畫以兩個大圓為主題,內圈為六個小孩,外圈環繞十二生肖圖案。"蓮生貴子"取"連生貴子"之意,畫中與十二生肖搭配,是這一美好意願的雙重表達;由於受儒、道兩家文化的影響,古代藝術家喜愛在巖石上作畫,其中最著名的有內蒙古陰山巖畫、廣西花山巖畫以及新疆阿爾泰山巖畫等。

同時,生肖還成為了墓室壁畫的主要題材,1980 年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齊墓室壁畫就是以十二生肖為題材,十二種動物各表示一個方位,由於壁畫已經殘缺不全,只可見正北方向是鼠,與牛相鄰,東壁上為虎和兔,從這四種生肖動物形象生動逼真的刻畫,就可見當時的繪畫技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從古代的生肖年畫、巖畫以及墓室壁畫中,可以看出獨特的生肖文化中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古色古香的生肖錢幣

"生肖錢幣"是指將生肖以漢字或圖像的形式依託於錢幣之上。生肖錢幣種類較多、造型及圖案構成不一,頗有趣味。如一字生肖錢幣、四字生肖錢幣、十二全生肖錢幣等。其中十二全生肖錢幣的圖案採用連還珠的排列方式,正面為十二生肖的圖案,分別鑲嵌於十二個小圓圈內,穿口為方形,內外各六個小圓圈,以雲紋圖案間隔,十二生肖圖案呈連珠形狀。除此之外還有"吉語生肖錢"、"八卦生肖錢"、"本命生肖錢"等。古錢幣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將生肖文化巧妙地融入到錢幣這一表現形式中,給錢幣烙上了文化的印記。

彌足珍貴的生肖郵票

生肖郵票是生肖文化中的一個創新領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我國第一枚生肖郵票是 1980 年郵電部發行的《庚申年》猴郵票,從這第一枚生肖郵票開始,設計者就將生肖形象設計中蘊含的生肖文化內涵放到首要地位。郵票圖案以裝飾為主,色彩明亮,結構清晰,郵票依次排列,之後每年都有相應的生肖郵票和明信片發行,它已成為人們聯繫情感、祝賀吉祥的最佳媒體。在生肖郵票的設計中,民族特色與"新"的時代元素相結合,最具代表性的則屬"辛未年郵票"。因其是第一輪生肖郵票中的最後一枚,採用回首而立的羊的造型,寓意回顧往昔,提醒人們珍惜時間。

綜上可知,生肖文化在藝術領域裡涉及甚廣,如剪紙、雕塑、繪畫以及設計等各方面。生肖成為人們美化環境、祈福吉祥的永久話題,也成了多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的題材和對象。將生肖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可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和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當代生活中的生肖文化

中國人的第二套"歲數"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生肖文化已經從古籍和舊俗中走出,充分展現著自己的生存發展優勢。生肖紀年具有獨到的長處,將本來枯燥的年份數碼轉換為聞而不忘的形象性符號,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套"歲數"。如在對話語境中,對話者各自以屬相表達年歲,與生肖直接掛鈎的,往往是年歲而不是年份。換一種語境說,生肖又是可以與年份直接掛鈎的。因為公元紀年法的通行,就產生了所謂的"十二生肖速算法":年份除以 12,餘數與生肖的對應關係是:0 是猴,1 是雞,2是狗,3 是豬,4 是鼠,5 是牛,6 是虎,7 是兔,8 是龍,9 是蛇,10 是馬,11是羊。

十二生肖用來紀年是其生存的一大優勢,而年齡是人生履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總是要記年歲的,十二生肖與此掛鈎,給生肖文化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生肖文化的發展現狀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生肖文化也走向了國際的舞臺。被稱為"國家的名片"的生肖郵票可作為生肖文化傳播範圍之廣的標誌。從1950年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郵票在日本發行到現在,世界上已經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生肖郵票,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瑞典等,累計總數超過2200種。這說明中國的生肖文化對外傳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自新中國發行第一輪生肖郵票之後,每年的生肖郵票都成為關注的焦點,也成為集郵愛好者以及各界人士爭相收藏的珍品。

生肖本身就有著幸福、吉祥的寓意。在現代社會中被廣泛運用到多個方面,如商品標誌、產品造型、企業吉祥物等,這些都促進了生肖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如十二生肖玻璃工藝品系列中,設計師注重生肖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將其理念融入到設計作品裡。以十二生肖形象為主的工藝品造型生動活潑,被寄予了吉祥祝福的祈求。而這些都是生肖文化為其增加的附加值,能更容易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由此可見,生肖文化所帶來的利益是可觀的。

在當今社會文化發展中,生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意義。生肖文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躋身於商業行列。然而一些人只重視外在的視覺形象,忽略了生肖文化本身的內在寓意,沒有將圖案的真正寓意與設計理念結合,出現了"華而不實"的現象。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不同程度的開發關於十二生肖的紀念品用於文化市場和旅遊行業,所創造出的十二生肖大部分都是將生肖動物圖案進行簡單的變形、複製,其本身的獨特性已經被慢慢的淡化。生肖文化雖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開發潛力,但是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象徵意義已經被廉價而又粗糙的商品所取代。想要讓生肖商品在市場競爭中獨具風採,就要尊重民俗文化中的地方性與個性化,將文化意蘊融入生肖產品之中。

綿延不絕的十二生肖文化,其生命力當是與時俱進的。十二生肖動物形象涉及到我國當代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其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是遠大而深遠的,與之相關的作品與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對於生肖文化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令人心馳神往。

生肖文化的價值取向

任何國家或社會所存在的民俗文化現象,都是當地人們固有的思想情感外在的表現形式。三種起源說都公認十二生肖表現了人類與自然界動物之間存在的情感關係,是人們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現和人類生存意識的產物。"萬物有靈,與人共存"的原始生存意識就是人們在崇拜與恐懼的複雜心理作用下產生的。古人把有利或有害的動物與人類聯繫起來,希望可以和平共處,享有同等的待遇。這是生肖文化內在的體現,從中可看出人性的善良和求生的欲望。

生肖紀年在經歷漫長傳承之後得到了現代人的認可,並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同時,"吉祥物"成為時年時肖動物的新稱號。在我國,生肖紀年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從民間習俗進入了官方的理念,成為全社會認同的共識。每個農曆年的開始,人們利用文字、繪圖、歌舞、燈彩、剪紙、刺繡、雕塑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書刊、報紙、廣播電視、演出、展覽、陳列裝飾、商品銷售等傳媒手段,再現生肖動物的形象和傳達其象徵意義。在民間風俗中,傳承著許多關於生肖的節日,如漢族的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少數民族的牛鬼節、剽羊節、祭龍節等,這些不同形態的節日活動,寄託著人們對幸福、快樂、吉祥的美好願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選擇相應的生肖飾品或服飾來傳達自己對所屬生肖的特殊情感。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國家和地方對傳統文化的不斷發掘與重視,十二生肖依靠本身的文化魅力和潛在的經濟價值,在傳統文化中脫穎而出。

由於人們深受原始信仰意識的影響,部分十二生肖文化也被披上了"相生相剋"的封建迷信的外衣。相生相剋的說法多被用於婚娶嫁俗和葬禮喪俗,許多有情人因"屬相不合"而未成眷屬,一段段婚姻悲劇不斷上演。在民間傳統習俗中,人們認為在本命年需戴紅禳解,可逢兇化吉。這種不科學的說法,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然而生肖文化中儘管存在著這些迷信色彩,我們也不應該就此抹掉其積極的一面。

總而言之,十二生肖被設定為中國的本土文化,其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獨特的民俗風情。生肖文化蘊含人類的共性,很容易融入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之中。近年來,隨著各國文化的不斷交流與發展,為十二生肖文化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因此,我們應批判的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生肖文化遺產,抓住機遇,更好地繼承生肖文化的精華並將其發揚光大。

潛在的"天人合一"思想

原始初民各部族的圖騰是十二生肖動物的起源,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動物的崇拜,體現了早期社會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對當代保護自然、保護動物、加強環保、建設和諧社會具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共識最早達成於先秦時期,其中以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於《老子》。老子認為天、地、人三者是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人不能離開孕育並提供給他們生存條件的天地。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孔子認為人與自然是可以統一的。傳統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同時強調人從屬於自然。人類應該適度向自然索取,尊重

自然規律,維持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這對人類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佛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中講到:"(圖騰)是一種原始民族所迷信而崇拜的物體,他們相信在自己與它們之中的任何一個均維持有極親密且特殊的關係。"在原始社會,受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人類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圖騰加以崇拜,這種崇拜意識反映出先民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高度重視。

在藏族神話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就有所體現。相傳在很久以前,西藏雅礱河地區的山上住著一隻獼猴。後來,獼猴與巖羅剎女結為夫妻,生下六隻小獼猴,並將他們送到果實豐碩的森林中。老獼猴在三年後去看望時發現已經繁衍了 500 多隻猴子,由於猴數眾多,食物缺乏。老獼猴向觀音求取糧食種子撒到地上,大地上就長出了糧食。猴子們吃了野谷後,尾巴與身毛都發生變化,隨後便成為了會說話的人。古人認為,人與猴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把猴當作人類的祖先,並將其作為圖騰崇拜。而保護動物,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還有很多民族將動植物作為圖騰,如內蒙古以白狼作為圖騰。這些被看作有親緣關係的動植物, 同時成為這些民族的保護神, 人們對其敬畏、祭祀, 禁止對這些圖騰物進行傷害, 以求其保護。這其中有著潛在的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不單崇拜自然界的動物,對自然界中同樣存在的植物也有著崇拜意識。以雲南哈尼族為例,"有山就有水,有水就聚人;水源自於山,山靠林養育。"就是他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山、水、人、樹四者相互依賴,形成一個循環整體,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哈尼族對當地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了生態意義上區分,規劃了合理的保護措施正是基於這樣的觀念。

生態倫理學告訴我們,生態系統是由人類和生物共同組成。自然崇拜在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各民族在協調自然環境方面的能力與主觀願望。原始部族成員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懂得人類不能隨便支配自然的道理。因此,先民以圖騰崇拜為其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式,使自己的行為更加順應自然規律以謀求自身和自然的共存,從而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適應性。

人類固有的環保意識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親和的關係,形成了許多有益於保護動植物的傳統習俗,甚至有些習俗因與宗教有關,具有強大的約束力。通常來說,部族成員對於自身崇拜的某種動、植物,不但本部族成員禁止捕殺、食用此種動物或植物,而且還有保護它們的責任和義務。這對解決當代自然環保的問題有不容忽視的借鑑作用。為了建設美好的家園,我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利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促進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改善。

總結

從古至今,智慧的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停止對十二生肖的探索,這也是生肖文化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十二生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組古物,因其有紀歲的的功效,所以被四海之內的人們所接受。生肖文化被稱作歷史的「活文物」,是揭開萬千姿態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密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深深滲透並融合到華夏文明的根系之中。從它從未中斷的傳承與傳播中,可以看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生肖文化以一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角色,滲透並影響到了人們的衣、食、住、用、行各個領域。

生肖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中獨樹一幟,對中華民族的紀年紀時、民間風俗、思維方式、價值取向以及文化藝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生肖文化並不是單純的指十二種動物。當代學者、著名藝術家範曾指出,「當十二地支應對著十二種動物的時候,我們還不能說這叫作十二生肖,必須應對人之生年才是生肖的本意。」這對我們準確的了解生肖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相關焦點

  • 中國獨特的十二生肖:不僅具有人與自然統一的思想
    十二生肖動物形象涉及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是深遠的,相關作品和產品的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十二生肖文化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令人著迷。中國十二生肖文化的價值取向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的民俗文化現象,都是當地人固有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現。三種起源理論都認為十二生肖表現是表現與人類生存意識的產物。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
    ,當有兩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體論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可稱為本體論的生態哲學思想.在天道生生不已的創造力量的涵蓋下,可說一切存在都在變化著的活動之中,離開了變化著的活動便難有什麼存在,即使人的創造性活動也必須植根於天地之中,不能脫離天地變為了無生氣的存在。
  • 十二生肖的由來——時辰和動物天人合一的觀念
    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對應起來,就形成了十二生肖,又叫做屬相——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一個地支與動物的組合對應一年,這樣,十二年一個循環,每個人都根據出生年而有自已的屬相。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由此出發,所謂地方學派研究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對某種思想觀點的堅持,而在於對優良學風的繼承與發揚。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中國的現代化追求需要各種不同的學派,不如說首先需要的恰恰是一種面向新時代的新的學風。當然,此中不僅涉及地方學派與地域學風的關係,而且還涉及中國思想史中的兩大骨幹——儒與道的關係問題。今天,當我們面臨如何振興關學研究的時候,這兩個問題不僅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甚至也可以說是振興關學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筆者這裡不辭孤陋,嘗試著在陳先生前文的基礎上提出我們的一點思考,並試圖將陳先生隱含的問題顯性化,以助力於關學研究。
  • 十二生肖的由來——中國人關於時辰和動物天人合一的觀念
    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對應起來,就形成了十二生肖,又叫做屬相——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一個地支與動物的組合對應一年,這樣,十二年一個循環,每個人都根據出生年而有自已的屬相。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和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和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19年11月21日 14: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濤 字號 內容摘要:「和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 「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
    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各級黨政機關幹部的應有理念,同時也是各行業、各團體、各階層人士的工作導向和價值取向,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中國共產黨 核心理念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天人合一 香港著名堪輿大師盛讚金地湖城大境
    宋韶光:建築風格要追求天人合一重視住宅環境,講究擇地築宅,深信風水之說,豪宅的選擇越發離不開風水師的精解百答。風水講座中,宋韶光認為:「建築風格講究天人合一,什麼叫天人合一呢?中國不管是道家也好,儒家也或,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說人怎麼樣跟大自然的環境和諧的結合在一起,內外兼修而不是追求的並金碧輝煌。」
  • 中國有十二生肖,那麼日本、泰國、越南其它國家有沒有生肖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歷史上大多實行適度寬鬆的民族政策和國家政策,除了華夏各族之間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之外,其它國家和民族與華夏各民族之間也有彼此文化之間交流和吸收,生肖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日本生肖文化的影響綠雉(別名貝母雞)是日本的國鳥。中國和日本都有崇信金雞的信仰,然而兩者卻有著不同甚至迥異的文化烙印。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摘錄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博客願您心上蓮花次第開唐代李商隱詩中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這種遊戲不僅廣泛流行於民間,也屢屢見諸於正史記載。如《三國志》中記載管輅,他射覆的技藝,幾乎可以做到百不失一。同樣是算卦,與易學有接觸的人可能都了解,算卦可以隨機起象。比如來問卦的時間、當時所站的方位、隨機報的一個數字、身上所穿的衣服顏色等等,都可以起卦。技藝到位的話,基本能測出正確的結論。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哈佛大學人格心理學創始人之一Allport提出,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堅定且明確的價值取向是區分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的標誌(Allport,1950,pp. 35−78),其提出的「個人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在心理學領域擁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價值觀與其認識、實踐等活動密不可分,人格是促使人的價值觀作用於活動的中介。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二、研究假設 價值取向和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屬於人格心理學範疇。哈佛大學人格心理學創始人之一Allport提出,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堅定且明確的價值取向是區分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的標誌(Allport,1950,pp. 35 78),其提出的「個人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在心理學領域擁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 「天人合一」可激發實現人體潛在能力!
    而靜極狀態下,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即我形與我神的合一,我內與我外的合一,以及小我與宇宙自然場態的合一,這個時候人體的各部機能可達到最大強度。我們都知道人體內是由陰陽二氣相互推動和制約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生理狀態。而人體的「內」與「外」也同樣是相互制約、相互推動的關係。由靜而引發「動」的實現過程,就是潛能作用下人體實現通、變、運、化的過程。
  • 來自於民間的十二生肖,不僅有內外兼修的美,更有獨特的意義
    在中國傳統生肖文化中,龍被人們賦予吉祥的寓意,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龍是鹿、駝、兔、蛇、蜃、魚、鷹、虎、牛這九種動物的組合體,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種虛擬動物,是遠古時期人們理想化、神秘化的產物。古時,人們認為龍可以行雲布雨,將其供奉為神。相傳龍是在七千多年前由伏羲在收服各部落後創製的,由於原始初民受"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每個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
  • 儒學與中醫學有八通
    「微言」就是深奧微細之語,就是儒學的深層奧義,是儒家思想最有價值的精華方面,也是儒學與中醫學「契合動昭融」(杜甫語)之處。鐘響磬鳴,醫學與儒學,有其天然的內在聯繫,而且歷史證明了二者有八個方面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  天人合一《靈樞·刺節真邪》說:「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歲露》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