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2021-01-10 文化養生談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

《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內經的這段原文,非常形象地把機體機能和自然界的現象相對應。將人體比喻成一個縮小版的「自然」。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指出了所有動物的共性: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是「五臟」呢?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乃萬物之父母」。現代科學的「基因遺傳」,其實也得上這個範疇。

既然,我們承認「遺傳基因」學說是科學可信的,那麼以此類比,世間萬物也就稟賦了「天地的基因」,同時也會繼承了天地的那些特性。

那麼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體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

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一年是有五季的,還有一個「長夏」對應於脾胃中土。所以,我們通常說成「五運六氣」,繼而衍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

相關焦點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古代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向,在易、黃兩書中相通現在人們提到「天人合一」,一般將其歸結為哲學思想,是我們文化的重要基礎內涵。而現代科學所講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在此,我僅以道醫與中醫的共同經典《黃帝內經》為例,闡述《內經》「天人相應」的宇宙觀、「身國一理」的人體觀、「形與神俱」的健康觀、「形神並調」的治療觀等道學思想。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漢代以前已經成熟,醫學典籍在《漢書•藝文志》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2: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2: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一元復始新氣象,混沌初開分陰陽。九盈九墟九重天,三清三濁三升降。一世一界一輪迴,一暖一熱變寒涼。雲聚雲散洗塵埃,星河浩淼逝流光。天地交合生萬物,四季循環演興亡。逢春生發夏成長,遇秋收斂冬歸藏。自然天道化人道,形聲會意明綱常。河圖洛書無文字,天文天倫有垂天象。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9: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9: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盤古開天人初始,結繩記事無文字。伏羲推演易八卦,象形會意通玄機。移精變氣調陰陽,五調五色養形體。五臟角徵宮商羽,十二經脈有靈犀。九宮八卦測方位,鬥柄周轉定天時。清濁升降氣循環,能量守恆無得失。損有餘以補不足,抑強扶弱明道紀。十二時辰五音調,木火土金水化五氣。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十二律呂天籟曲,十二時辰妙音傳。同頻共振引力波,心有靈犀結善緣。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五星相伴日月行,寒來暑往有節令。陰陽平衡四季順,天氣正常地安寧。萬物興亡周復始,物極必反逐光影。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扭虧盈。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色變化地氣靈。十二時辰十二律,五音五調傳五情。人體五臟藏五志,五氣脈動十二經。十二律呂四季歌,形神相合應時令。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8:人有三部,部有三候
    如果「盤古氏開闢鴻蒙」和「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也都只是虛無縹緲的傳說,哪會有「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和「軒轅氏修德振兵治五氣」呢?世界上又怎能憑空出現「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黃帝內經》呢?違逆天道者,必然會遭天譴。褻瀆歷史者,必然會被歷史嘲弄。君不見,「天人分離分科治學」偏執症的西方科學主義市場神教知識精英,終於釀成了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全球化新冠瘟疫人道災難。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仰望蒼穹觀天象,星河明滅逝流光。上下四方六合間,能量守恆大磁場。神機莫測有太極,正極負極分陰陽。黑洞白洞引力波,時空交錯生萬象。時間空間交相變,動態平衡天度量。一世一界一塵粒,世間風雲霧茫茫。心有宇宙見天道,象形會意識萬象。日月運轉伴五星,天音五調應五臟。
  • 《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怎麼理解「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裡面有一個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治病必求於本。這個觀點,其實已經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於是,在傳統養生方式裡,對於「陰陽」的提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每個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必然需要調理體內的陰陽,使之達到一種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的境界。但是,什麼是陰陽呢?
  •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中國的禪宗講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性成佛,在《黃帝內經》講「真」,就是揭示出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論」:是把至理一一闡述明白。今天我們把「上古天真論」這幾個字理解透了,也可以明心見性。這其中的道理,大家好好悟一悟。《黃帝內經》流傳了幾千年,對今天我們人類,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說,一個物件,放上幾千年,可能衰敗了、朽壞了。
  • 「天人合一」可激發實現人體潛在能力!
    而靜極狀態下,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即我形與我神的合一,我內與我外的合一,以及小我與宇宙自然場態的合一,這個時候人體的各部機能可達到最大強度。我們都知道人體內是由陰陽二氣相互推動和制約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生理狀態。而人體的「內」與「外」也同樣是相互制約、相互推動的關係。由靜而引發「動」的實現過程,就是潛能作用下人體實現通、變、運、化的過程。
  • 央視《解讀<黃帝內經>長壽篇》
    從古至今,人們在追求健康長壽的道路上不斷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夠身強體健、益壽延年。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百姓的期盼。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自從「盤古氏開闢鴻蒙」,人類世界就有了大同社會的大道文明。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華夏先民們象形會意道法自然「結繩記事」,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也能夠運用「陰陽五行說」方法論指導生產生活。因此,就曾經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安全發展。
  •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有物混成自相形,道化陰陽分濁清。星河浩渺流雲飛,四季循環日月明。宇宙盈縮周復始,五運六氣有節令。大極無外空寂寥,星光璀璨相輝映。小極無內探幽微,心有靈犀自感應。太極無極本相通,空空色色萬般景。盈滿則虧得必失,物極必反自均平。上識天文無字書,下通地理知五行。天人相應神形合,魂體相依身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