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2021-01-09 文眼看世界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

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對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處,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取決於天。《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對於天,孟子認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種外來力量,但他同時指出,天不是神,人們只要能做到盡心養性,就能認識天(百姓俗語叫老天爺)。《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隨後,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這句話,似乎也無法統一,而且這句話還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無人可以定論。

而墨子在對待「天」方面則顯得差強人意,他一方面強調「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貴貧賤榮辱在於力量、意志,不在於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個有意志且還能行賞罰的人格神。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雖然他的天人感應一說,有些迷信色彩,但卻從一個側面鞏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學者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並對它進行了闡述和定義。當時為數眾多的理學家都認可「天、地、人,只一道也」這種說法。

宋代以後,學者和哲人對「天人合一」的命題和闡述出現了各不相同,爭論不休的狀態。有的把它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有的進入了二元論,把天與人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論」,認為唯有最高的本體(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講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終極歸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及含義理解上的發展,演化。總的來說,「天人合一」是東方哲學的一個普遍的思想,對於西方人理解起來可能會更有難度,因為它體現的完全是一種東方式的思維,一種東方人看待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關係。

我本人也比較認同這種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種人與大自然或宇宙的關係的觀點,這種觀點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中國人向來不對立的看問題,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現在各自的「人生」裡,離開了「人生」也就無所謂「天命」,同樣,離開了「天命」也就無所謂「人生」。由此,我們的做事方式也是順其天道,聽從天命。平時百姓講的「天命不可違」也正是源於此理。中國思想認為,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自我,由自我出發,又可以發展出人類—自然—天地萬物。自我與人群與物與天,從根本而言,乃為一體,既非相對,亦非絕對,天與人,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是一個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體),而且更加準確的囊括了東方人對於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對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對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國人的態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們會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西方人在對待大自然方面,與中國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做法往往是強調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認為只有人為地徵服大自然才能體現他們所理解的「人之高貴」。但現實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環境汙染,淡水匱乏,生態失衡,酸雨橫行,還有臭氧破壞,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現等等一系列問題,讓我們同時認識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藉助新媒體這個平臺,呼籲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動植物,處理好自己與他者的關係,與自然與宇宙和諧相處,把「天人合一」進行到底,把中國文化中的精髓繼續傳承和發揚,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我們人作為生活在天地之中的微小生物個體,在無邊無際的自然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
  • 天人合一 香港著名堪輿大師盛讚金地湖城大境
    如何選擇一個旺事業、旺人運的堪輿寶地置業、投資,一直以來都是高端置業群體最為關心的話題。宋韶光:建築風格要追求天人合一重視住宅環境,講究擇地築宅,深信風水之說,豪宅的選擇越發離不開風水師的精解百答。風水講座中,宋韶光認為:「建築風格講究天人合一,什麼叫天人合一呢?中國不管是道家也好,儒家也或,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說人怎麼樣跟大自然的環境和諧的結合在一起,內外兼修而不是追求的並金碧輝煌。」
  • 天人合一與全息理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
  •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
    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 2016年04月04日 10:12 來源:貴州文史叢刊 作者:張新民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先秦天人合一說的解讀
  • 易經:家和才能萬事興,做到「天人合一」或能成就事業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也象徵了從古至今中國人所秉承的別具特色的人生觀,聽起來很大氣,但要清楚地把這其中的內涵講出來,卻並非易事。在中國的家庭生活中,一般 都喜歡掛「家以和為貴」幾個字。做生意的人,更為是注重「和氣生財」。什麼是和?「和」,最初源於古老的《易經》。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瑜伽是通過身體達到極限,用一種痛覺讓頭腦放空,達到天人合一!
    瑜伽美圖|瑜伽是通過身體達到極限,用一種痛覺讓頭腦放空,達到天人合一的感覺。|圖一瑜伽美圖|瑜伽是通過身體達到極限,用一種痛覺讓頭腦放空,達到天人合一的感覺。|圖二瑜伽美圖|瑜伽是通過身體達到極限,用一種痛覺讓頭腦放空,達到天人合一的感覺。
  • 從張載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陽的「性命雙修」
    簡括而言,這就是以「三以」2為出發點,以「四為」3為指向,並通過「誠明兩進」,從而以「天人合一」為最高追求。用張載的話來表達,這就是:  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
  • 「天人合一」可激發實現人體潛在能力!
    而靜極狀態下,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即我形與我神的合一,我內與我外的合一,以及小我與宇宙自然場態的合一,這個時候人體的各部機能可達到最大強度。我們都知道人體內是由陰陽二氣相互推動和制約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生理狀態。而人體的「內」與「外」也同樣是相互制約、相互推動的關係。由靜而引發「動」的實現過程,就是潛能作用下人體實現通、變、運、化的過程。
  • 《道德經》裡「天人合一」的秘密
    我們常常說人生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什麼呢?修的是身心,怎樣才能做到身心安泰、心神合一呢?那就是「致虛極,守靜篤」。不要執著前人的經驗和告誡,不要在意父母所謂的「人生哲學」,不要在意自己經歷過什麼,是什麼出身、什麼學歷,長什麼樣子,高不高,漂不漂亮。你要把這一切都「虛」化,都「解構」掉,把它們當成實驗室的屍體一樣一件件解剖了,攤開了,看看他們的本質。
  • 床位風水的小故事------天人合一
    在《地理胎息論》中,風水學要求順應自然,是希望人居與地理環境和氣候時季配合良好,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十二生肖的由來——時辰和動物天人合一的觀念
    朋友見面,常常會詢問:「你是屬什麼的?」這樣,就可以知道對方的年紀,到底是稱兄還是道弟,就知曉了,這比徑直問人家的年齡,顯然要文雅、有禮貌的多。將動物與曆法結合起來,首先我們可以看出貫穿在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思維方式中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向自然取法,另外也很可能與原始部落的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會選一種特別懼怕或者特別喜愛的動物,來作為本部落的標誌。另外十二生肖既然與十二地支相配,它的內涵中也必然包含著晝夜之間天象人事的變遷思維。
  • 太陽—天人合一的發夢當中
    塔羅之太陽太陽是屬於每個人的,大自然賜予的光合熱,每個人都迎著他,向日葵總是跟著太陽去的,孩子也是跟著太陽去的,一切灰暗都會隨著太陽的升起退散。讓我們回到本初,回到那個和太陽合一的樣子。我們要注意下,這裡的太陽目光並非是注視著這個孩子的,是看著前面這一片廣大的大地的,看著這一切,沒有什麼特定的對象,太陽對任何人都是平和的存在著。傳統的塔羅太陽之下是童男童女,寓意純潔和太陽下的光明,生命相對的對立統一,偉特塔羅更改了這個傳統,太陽之下赤裸的嬰兒出現了,我們分辨不出嬰兒的性別,也可以理解成嬰兒無性別的階段。
  • 中國特有的十二生肖:不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深刻的價值取向
    十二生肖畫傳達了中國人對美的理解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隨著歷史的發展,十二生肖早已剔去了自然的內核,被賦予了重重的人文特徵。生肖畫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活躍於人們的生活當中,如年畫《蓮生貴子》,整幅畫以兩個大圓為主題,內圈為六個小孩,外圈環繞十二生肖圖案。"
  • 十二生肖的由來——中國人關於時辰和動物天人合一的觀念
    朋友見面,常常會詢問:「你是屬什麼的?」這樣,就可以知道對方的年紀,到底是稱兄還是道弟,就知曉了,這比徑直問人家的年齡,顯然要文雅、有禮貌的多。將動物與曆法結合起來,首先我們可以看出貫穿在中國人幾乎所有的思維方式中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向自然取法,另外也很可能與原始部落的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會選一種特別懼怕或者特別喜愛的動物,來作為本部落的標誌。另外十二生肖既然與十二地支相配,它的內涵中也必然包含著晝夜之間天象人事的變遷思維。
  • 天人合一,三才並用,天幹化氣藏地支
    天人合一,三才並用。這圖一眼能看明白的,那你是神仙。最後,記錄幾個口訣:師傳正訣:&34;後人擬造的幾個口訣:(一)子藏癸水獨其中,醜中癸辛己土同;寅藏戊丙與甲木,卯中乙木自相逢;辰藏戊癸和乙木不用死記硬背,理解記憶法:一、子午卯酉正四方,也就是四花(四個桃花)獨藏與其五行屬性相同的陰乾。即:[子] 藏癸水,[卯] 藏乙木,[午] 藏丁火,[酉] 藏辛金。只是午火因為也是己土的祿,則藏了己陰土。
  • 天人合一!《天下》手遊家園風水玩法震撼上線。
    風水玄學也被稱為建築哲學,《天下》手遊順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風水學說,將風水玩法融入到了遊戲日常中去,讓大荒少俠荒一邊體驗挑戰的樂趣,一邊感受「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的創意玩法。堪破風水趨利避害,好格局創造好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