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博客
唐代李商隱詩中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之句,流傳千年。
這裡提到的射覆,說是的古代一種佔卦的遊戲。
即預先將一件物品用甌、盂等覆蓋起來,讓人根據卦象測算出來,以驗證算卦的精準度。這種遊戲不僅廣泛流行於民間,也屢屢見諸於正史記載。如《三國志》中記載管輅,他射覆的技藝,幾乎可以做到百不失一。
同樣是算卦,與易學有接觸的人可能都了解,算卦可以隨機起象。比如來問卦的時間、當時所站的方位、隨機報的一個數字、身上所穿的衣服顏色等等,都可以起卦。技藝到位的話,基本能測出正確的結論。
按傳統的說法,這種理論依據的是天人合一的原理。用現代科學表述,叫全息理論。即每一個個體中,都包含周邊的整體信息;而整體環境,反過來是個體的衍射。
比如時下的全息照相技術。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張地球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地球的影像。如果我們把這張照片撕成許多碎片,每一小塊相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較小的、但是完整的地球影像。這就驗證了一種理論,即世界的每個局部,都包含了整個世界。
這種全息理論,在生活的應用實際上很普遍,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DNA技術,可以通過一點細碎的皮屑、一滴血中,測出人的整體狀況;中醫的診脈,只要把一下手腕上的脈象,人的健康狀況,全部可以在脈象中顯現出來;同樣是診脈,江湖上有一種以診脈算命的,我身邊有好幾個人見識過,聽說過去的事能斷得很準。
再比如看手相與面相,也是從局部可以看出整體狀況;看八字,通過出生時的時間點,能測算出一生的大致生命流程;看風水則是從整體環境,反推個體的信息。
我以前長期在外工作。剛開始學會看風水後,第一次回家過年時,站在自家樓頂一看,很是感慨自然的神奇。周邊目之所及,每一棟樓、一棵樹、一個水窪子、一條小路,都是家庭情況的映射,一切周邊環境似乎都是為自己而設。
家庭的整個狀況,在風水中纖毫畢現。再移步換景,周邊的人家也是如此,處處都是中心,周邊的環境都是這個中心的體現,無一錯漏。這個世界看似隨機而雜亂,實則環環相扣,從來沒有一點誤差。
故宮博物院的布局,平常遊客進去只是感嘆一下皇家富貴,拍幾張照片表示到處一遊。學史的人遙想一下宮廷爭鬥、歷史風雲。在風水先生眼中,這些雕梁畫棟,每一個細節之中都暗藏著當時國家命運的玄機。
前兩年我去故宮時,看到幾乎所有的龍的圖案都是雙龍並行的。古代以龍暗喻天子,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條龍豈不是表示一國有二君?實則清朝後期,皇帝與慈禧太后同時當政,一為名義上的帝王,一則為實際的主政者。
再一個典型的象,是故宮的九龍壁。照壁上的九條龍交錯在一起,爭搶一顆明珠。聯想起清朝後期八國聯軍侵華,加上清王朝,是不是剛好是九龍爭鬥之象?一面照壁是造就不了國家的命運的,只是慧眼者能從這些現象中,敏銳地看出暗喻之玄機。
我想當年皇宮的建造與裝飾時,是不會故意製造出兩龍同現之象,更不會有意造成九龍爭珠的國家劫難之象的。只是這些無意識造就的現象中,恰恰預示出事情的本來面目。
《華嚴經》云:「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從理論上講,任何一個局部,都包含宇宙之全象。
但顯現出來的是具體哪一個像,卻是因心而現。如前面提到診脈,中醫可以從脈象中診斷出全身健康狀況,還是同一個脈象,算命先生卻能由此推斷出人一生的禍福際遇。這就是入手點不同,從而顯現出不同的象。
從任何一個切入點入手,隨著認識的深入,都能層層疊疊地展現出相應的全景圖像。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言:「如一江水,你將杓去取,只得一杓;將碗去取,只得一碗;至於一桶一缸,各自隨器量不同,故理亦隨以異」。人身一小宇宙,自我的身心就包含整體世界的全息圖景。所以大修行人,只需反觀自心,即能洞悉宇宙萬象、億劫輪迴。
人的身體結構,就是自然界的影像。比如人體中,屬水的腦髓與腎臟,居於人身的兩端,映射的是地球寒性屬水的南北兩極;屬火的心臟位於人體的中心,這是地球中間屬火的赤道,在人體上的投影。《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精神層面,一念心中,包藏三界六道,十方世界。如王鳳儀先生所說的:「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像一粒芥子那麼渺小,可是我的心裡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
心中念念有佛的人,就與佛的境界相應;心地柔軟善良,就與天界相應;善惡交錯,就與人道相應,貪心慳吝,與餓鬼道相應;痴愚頑鈍,與畜生道相應;冷酷暴戾的心,就是與地獄相應了。
在這個天人合一、全息圖景的自身世界裡,看自己打開的哪一層境界。
與什麼念在一起,當下與未來就感生什麼境界。身口意三業之中,結上手印,即與佛境界相應,這是身相應;念一句佛號、持一個咒語、誦一卷佛經,這是口相應;《無量壽經》說:「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這是意相應。很多人對念佛法門不理解,那幾個字,真是有那麼神奇的作用?在全息世界中,一句佛號,即是與淨土世界息息相應的切入點。此處念佛,彼處花敷。聲聲佛號中,心上蓮花次第開。
一片素心:雖說雞蛋好吃,未必要見下蛋的老母雞。然,倘若您覺得意猶未盡,不妨點擊「常懷素心」的頭像,查看歷史文章。願您心香四溢,時時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