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在歷史上對於很多學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面,對《易經》的評價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比如天文、地理、兵法、算數、樂理、武學、醫學等方面均是如此。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是《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內在聯繫。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也曾留下「易醫相通,理無二致」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通「易」者通「醫」很容易,就像一句老話說的「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在我看來,《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深刻內在聯繫,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古代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向,在易、黃兩書中相通
現在人們提到「天人合一」,一般將其歸結為哲學思想,是我們文化的重要基礎內涵。而現代科學所講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就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其實按照樸素的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們人生在天地間,當然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這個世界分而為二,又合二為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關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易經》和《黃帝內經》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論述,下面我們一起來解讀。
在《周易》的乾卦文言中有下述一段話,可以稱得上是重要的生存智慧。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仔細品讀簡短的7句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地的那份熱愛,以及對於自然規律的研究程度之深入。整段話的意思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這些規律包括,要有天地的德行,要像日月那般光明磊落,要與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相契合,
而《黃帝內經·素問》從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就開始重點講述: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到第二章的四氣調神大論,更是全章內容都是在講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與春夏秋冬相契合。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既然春夏秋冬能夠通過曆法計算出來,那麼萬事萬物都應該也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推斷。在我看來,這應該就是古人卜筮邏輯的源頭之一。
從《序卦轉》的內容來看,64卦其實表達的就是天地萬物由混沌初開,成長、變化的一系列過程。對此內容的具體論述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理解了64卦順序,學《易經》也就不難了
在《黃帝內經》一書中,除春夏秋冬之外,還有天幹地支、晝夜、日月星辰、五運六氣的自然規律具體論述,書中認為人的生活規律與這些自然規律都是相關的。這些感應的理論在現代前沿科學中,也有很多持支持觀點的理論比如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在現代理論中,通常把它們歸於能量的概念。換個角度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論,仍然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向。因此,「天人合一」雖然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和學習的重要內容。
2. 陰、陽理論,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陰、陽可以稱得上是人世間最大的學問,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智慧。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人們一直在做「減法」,崇尚極簡。在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方面,古人將世界的運行規律簡化為「陰陽」論。
讀《易經》必然要談到的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在《黃帝內經》裡,對於陰陽更是有如下的描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的概念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易經》的開頭兩卦,是乾坤,即陰陽,乾為陽,坤為陰。我們都知道天地一起構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宇宙,因此陰陽雖然一分為二,又是實則一體的。從最大的天地來看是如此,從日月來看也是這樣,從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的白天黑夜看也是同樣的規律。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不能獨立存在,彼此之間又陰消陽長,此消彼長動態平衡。
古人由此推理到人體,推及人類社會,都應該符合陰陽的規律。像天一樣具有運動、剛強性質的都屬「陽」,而像地一樣具有相對靜止、柔和性質的都屬「陰」。
3.觀象取物,我們文化的根脈,在易、黃兩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傳·繫辭》
就天人合一、陰陽理論而言,其本質其實是觀象取物,古代先賢智者一直所做的工作,就是對整個世界進行簡化總結,最終又以「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八卦裡面的卦象就是這麼來的,因此,我們取一個簡單的八卦單卦給小孩看,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一般來說還特別形象到位。
因此,卦象本是源自古代先賢觀象取物,是針對世間瞬息萬變的現象,進行抽提與總結,又再以「象」的形式進行表達。眾所周知,我們的漢字是象形字,與《易經》中的這種觀象取物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在《黃帝內經》裡所應用的取象邏輯,與《易經》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以天地為大象推衍人體的功能、發展規律等等。比如《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六節藏象論》中都有觀象取物的具體應用內容,其中《六節藏象論》的藏象學說,更是把觀象取物在人體應用到極致。
綜上所述,《易經》與《黃帝內經》現在看來雖然歸屬不同的領域,但其中的基礎指導理論是一致的,《黃帝內經》的思維邏輯模式其實是《易經》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並且將這些哲學理論闡述應用得更加細緻和深入。《黃帝內經》講述的是人體的大智慧,就學習《黃帝內經》來說易學是基礎。我們現代人來說,領悟了上述的三點內容,再學《黃帝內經》也就不難了,對我們的人生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