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2021-01-09 李秀筆記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在歷史上對於很多學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裡面,對《易經》的評價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比如天文、地理、兵法、算數、樂理、武學、醫學等方面均是如此。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是《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內在聯繫。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也曾留下「易醫相通,理無二致」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通「易」者通「醫」很容易,就像一句老話說的「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在我看來,《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深刻內在聯繫,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古代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向,在易、黃兩書中相通

現在人們提到「天人合一」,一般將其歸結為哲學思想,是我們文化的重要基礎內涵。而現代科學所講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

就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言,其實按照樸素的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們人生在天地間,當然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與這個世界分而為二,又合二為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關於到底什麼是天人合一,《易經》和《黃帝內經》都做了非常明確的論述,下面我們一起來解讀。

在《周易》的乾卦文言中有下述一段話,可以稱得上是重要的生存智慧。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仔細品讀簡短的7句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地的那份熱愛,以及對於自然規律的研究程度之深入。整段話的意思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這些規律包括,要有天地的德行,要像日月那般光明磊落,要與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相契合,

而《黃帝內經·素問》從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就開始重點講述: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到第二章的四氣調神大論,更是全章內容都是在講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與春夏秋冬相契合。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既然春夏秋冬能夠通過曆法計算出來,那麼萬事萬物都應該也有一定的邏輯可以推斷。在我看來,這應該就是古人卜筮邏輯的源頭之一。

從《序卦轉》的內容來看,64卦其實表達的就是天地萬物由混沌初開,成長、變化的一系列過程。對此內容的具體論述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理解了64卦順序,學《易經》也就不難了

在《黃帝內經》一書中,除春夏秋冬之外,還有天幹地支、晝夜、日月星辰、五運六氣的自然規律具體論述,書中認為人的生活規律與這些自然規律都是相關的。這些感應的理論在現代前沿科學中,也有很多持支持觀點的理論比如天文學和磁力學理論,在現代理論中,通常把它們歸於能量的概念。換個角度甚至可以說,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論,仍然是現代科學的研究方向。因此,「天人合一」雖然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和學習的重要內容。

2. 陰、陽理論,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陰、陽可以稱得上是人世間最大的學問,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智慧。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人們一直在做「減法」,崇尚極簡。在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方面,古人將世界的運行規律簡化為「陰陽」論。

讀《易經》必然要談到的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在《黃帝內經》裡,對於陰陽更是有如下的描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的概念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易經》的開頭兩卦,是乾坤,即陰陽,乾為陽,坤為陰。我們都知道天地一起構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宇宙,因此陰陽雖然一分為二,又是實則一體的。從最大的天地來看是如此,從日月來看也是這樣,從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的白天黑夜看也是同樣的規律。兩者之間相互依存,不能獨立存在,彼此之間又陰消陽長,此消彼長動態平衡。

古人由此推理到人體,推及人類社會,都應該符合陰陽的規律。像天一樣具有運動、剛強性質的都屬「陽」,而像地一樣具有相對靜止、柔和性質的都屬「陰」。

3.觀象取物,我們文化的根脈,在易、黃兩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傳·繫辭》

就天人合一、陰陽理論而言,其本質其實是觀象取物,古代先賢智者一直所做的工作,就是對整個世界進行簡化總結,最終又以「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八卦裡面的卦象就是這麼來的,因此,我們取一個簡單的八卦單卦給小孩看,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一般來說還特別形象到位。

因此,卦象本是源自古代先賢觀象取物,是針對世間瞬息萬變的現象,進行抽提與總結,又再以「象」的形式進行表達。眾所周知,我們的漢字是象形字,與《易經》中的這種觀象取物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在《黃帝內經》裡所應用的取象邏輯,與《易經》幾乎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以天地為大象推衍人體的功能、發展規律等等。比如《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六節藏象論》中都有觀象取物的具體應用內容,其中《六節藏象論》的藏象學說,更是把觀象取物在人體應用到極致。

綜上所述,《易經》與《黃帝內經》現在看來雖然歸屬不同的領域,但其中的基礎指導理論是一致的,《黃帝內經》的思維邏輯模式其實是《易經》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並且將這些哲學理論闡述應用得更加細緻和深入。《黃帝內經》講述的是人體的大智慧,就學習《黃帝內經》來說易學是基礎。我們現代人來說,領悟了上述的三點內容,再學《黃帝內經》也就不難了,對我們的人生將大有裨益。

相關焦點

  • 《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謹記3條精華,一生都會受益!
    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這節課,我和大家分享3條精華。1、易經八卦、五行和人體的關係。離卦,五行屬火,對應人體內舍是:心,外在是:脈。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傳統醫學是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它是根據道的陰陽、五行、形神、氣血等理論而闡發的,故有「岐黃源於道」的說法。所以,《黃帝內經》中處處反映出濃厚的道學思想。一、 「天人相應」的宇宙觀「天」與「人」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主要範疇,研究天人問題,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內容。《黃帝內經》有關「天」「人」的論述,集中反映出它的天道觀、宇宙論思想。
  • 央視《解讀<黃帝內經>長壽篇》
    3月20日至4月8日,每日中午12:00(每晚24:00重播),中央電視臺十套科教頻道(CCTV10)《百家講壇》欄目,《解讀長壽篇》,與大家一同探尋中醫養生長壽之道!從古至今,人們在追求健康長壽的道路上不斷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夠身強體健、益壽延年。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黃帝內經》流傳了幾千年,對今天我們人類,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說,一個物件,放上幾千年,可能衰敗了、朽壞了。但是,我們的人類的身體系統,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一直還都是一個腦袋、兩個肩膀,兩隻眼睛、一張嘴。物質世界變化飛速,沒發現人類身體結構、系統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直到今天人的四肢百骸(孩)、五臟六腑,還都是老樣子。
  • 《易經》有64變,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領悟的人,下半生越來越順
    少兒讀《易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易經》,常常能恍然大悟。《易經》64卦,對應64種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下半生越來越順。
  • 為什麼說「醫易相通」,「醫易同源」?
    《易經》和中醫有解不開,打不散的關係,歷史上早就有「醫易相通」,「醫易同源」的說法。中醫的理論基礎是與《易經》哲學思想相通的,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充分汲取了《易經》中的精華,特別是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直接來源於《易經》。
  •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很多人不知道,人的年齡中,其實隱藏著「生命密碼」。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有關鍵性的記載,就是: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黃帝內經》,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所記載的內容素材,基本上都是依靠著老祖宗長期對於生命現象的觀察,以及臨床實踐得來的。
  • 黃帝內經:人就是一個小磁場,堅持做到3點,可提升自己的氣勢
    因為易的變化規律,對應人的五臟六腑,天地人三才合一,陰陽平衡,則身心健康,陰陽失衡,則出現問題。  宇宙自然是一個大天地,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相對宇宙大磁場而言,人就是一個小磁場,相對獨立又保持連接,這個磁場暢通無阻,則天人合一。
  • 《易經》的變化玄機,有3個要訣,領悟的人受用一生!
    易之變,並非是雜亂無序,往往是有規律性可循。有的易學者能洞悉當中規律性,充分發揮了《易》的威力。大部分易學者,依然覺得摸不著頭腦。宋代傑出的易學大夥邵康節,點明了《易經》的變化玄機,北京故宮珍藏善本《梅花易數》有記述。我領悟其要義後,提煉出來,希望對大夥有幫助。《易經》的變化玄機,有3個要訣,領悟的人受用一生!1、易之變化玄機,在動靜之間。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人在做,天在看,《易經》中的智慧,早知道受益!
    它們神秘晦澀,卻又引人遐思。似乎好像只要得到了《易經》真傳,就能預測未來,避禍就福。人在做,天在看,《易經》中不可逆改的6條天規,越早知道越受益善於把握人性,才能贏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即天命所歸」。
  • 【黃帝內經】肝氣鬱結是怎麼回事?
    而體質問題涉及到一些《黃帝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希望這次的課程,大家能夠喜歡。下面我們先從情緒的角度來解釋一下導致肝氣鬱結的原因。在陝西有一首民謠說,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九十九道彎上停著九十九條船。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假如黃河上沒有這九十九道彎,那會怎麼樣呢?那麼,很可能中國就會失去幾千裡的錦繡河山,為什麼呢?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有一部影響極大的傳世醫學著作,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它就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為何被稱為文化瑰寶呢?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酷我音樂《百家講壇》2020最新上線《黃帝內經》(第五部)系列節目,為您解讀這部古典醫學著作中的養生智慧。
  • 中國曠古奇書《易經》,海納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解讀諸葛亮的故事
    中國曠古奇書《易經》,海納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解讀諸葛亮的故事說起來中國的曠古奇書,相信大家都知道《周易》《黃帝內經》《山海經》。《黃帝內經》講的是人體奧秘,《山海經》講的是地理奇觀,而被稱為「萬經之首」的《周易》講的是天道運轉。
  • 《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怎麼理解「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裡面有一個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治病必求於本。這個觀點,其實已經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 《黃帝內經》這樣說
    偷偷地告訴你吧,現在很多人都有精疲力盡的煩惱,在這個手機電腦說事的時代,黃色書、黃色視頻讓不少青年瀉精過量,大腦如同被抽空,簡單的食補已經不能恢復龍精虎猛。還有些人在愛情甜如蜜中,難道不想恢復最強精氣神生個健康的寶寶嗎?
  • 學不會《易經》沒關係,把其中3句話悟透就可以,好福氣不請自來
    《易經》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也有人稱之為「宇宙魔方」,裡面蘊藏了很多珍貴智慧。但是《易經》本身的文字卻也是古奧難懂,很多看了易經的人,都表示學不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積善的人家,必然有多餘的吉慶,遺留給子孫;積累不善多了的家庭,必然會有更多災殃,最後報應在子孫後代身上。人生在世,要把眼光放長遠點:不僅要為當下考慮,還要為未來考慮;不僅要考慮自己這一代,還要多為子孫後代著想!留給子孫金山銀山,不如多行善積德,做個好榜樣,用忠厚道德傳家,才會更長久。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易經》中暗藏2個「天規」:有3種人最有福,有3種人命最苦
    所以《易經》也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比如在《易經》中就暗藏了2個人生秘密:人世間,有3種人最有福,有3種人命最苦,看看你是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