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和中醫有解不開,打不散的關係,歷史上早就有「醫易相通」,「醫易同源」的說法。中醫的理論基礎是與《易經》哲學思想相通的,中醫理論經典《黃帝內經》充分汲取了《易經》中的精華,特別是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直接來源於《易經》。可是不了解中醫學的人們,一聽到陰陽,五行生剋立馬就會一棍子打死,並說中醫是騙人的把戲,是玄學。其實若真正理解了《易經》和中醫,多數人就不會認為那麼玄了。《易經》是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基本法則,而中醫是利用此理認識自然之一的人類,並為其服務的,是前人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和總結出來的是一門學問,是遠古先民的智慧精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易經》是六經之首,先後經過三個聖人的編撰,這三個聖人分別為伏義氏,周文王,孔子。先天八卦是伏羲氏發明的,《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八卦的由來。兩儀就是陰陽,陰陽是始於太極圖的,太極圖就是一個整體分黑白兩面,即左邊陽儀,右邊陰儀。《說卦》所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向射」。用於自然界乾正位是太陽距我們最近的近極點,坤是太陽距我們最遠的遠極點,坤為太陽運行的終始點。天轉一周即公轉一周,太陽從坤正點開始運行,回歸坤正點為一年時間;地轉一周即自轉一周,太陽從坤開始運行回到坤為一天時間,日曆以此為依據,創立了十二地支。其應用以中醫學即乾老陽為督脈,坤老陰為任脈。這樣形成兌金肺大腸,離火心小腸,巽風肝膽,坎水腎膀胱。震木心包絡,艮土脾胃。中醫的辯證法始於太極。太極辨證法是中華民族用來認識自然、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方法,是中華民族之法。
後天八卦為周文王所創,離坎定南北,震兌向東西,故以震離兌坎劃分東西南北,代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經萬物生長化收藏的八個階段。如:《易,說卦》說:「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也,兌正秋也,萬物所悅也,坎著水也,正北方之卦,萬物之所歸也,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治也。數日成言乎艮」。
周文王將八卦加以發展變化,演變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有六十四種物象,指明自然萬物、人類社會在發展變化的每一個周期,以及每一個時期必定遇到的現象。到了孔子年代,因為卦象太深奧,變化太多,於是作了《易傳》,用以解釋此書,使後人得以理解。《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本源,其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像西方世界那樣是彼此分離的,而是結合在一起的,方法論同時又是它的世界觀,世界觀同時又是方法論。是以天地為科學依據,以陰陽與萬物之間的關係為中心主題的陰陽學。是站在天地陰陽的立場上,認識自然生命的科學,內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氣候、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理論。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闡述醫學理論的書籍應該就是《黃帝內經》了。這部書籍其思想的系統性和完備的程度,在古代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可是,如果我們翻開這部古老的而又深沉的醫學著作,就會發現在這部書裡,出現最多就是「陰陽」二字。陰陽是什麼?古之陰陽就是今天的冷熱,冷熱就是自然界中兩種不同性質的力,發動機要有陽力和陰力相互作用才能動,生命也一樣,也要有陽力和陰力相互作用才能生。陰陽力就是生命力。沒有陰陽力的作用,物質不能變,生命不能產生。故《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說明了陰陽力象綱紀一樣地牽引和限制著自然生命的發展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又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以至無窮」。可見《黃帝內經》這部醫術,非常重視《易經》的觀點。
古代的中醫藥家都很重視對《易》的學習和研究,很多有名的醫家無一不對周易有深刻的認識。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不學易不足以言大醫」。宋代錢乙以易學原理命名。如:六味地黃丸來補腎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河圖思維。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對戰慄症說:「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水火反者寒冷,如至子正一陽生,而得其復,至巳則陰絕,六陽備是故得其純,「乾」夫一年之氣,皆隨四時五運之氣而無相反矣?」元代滋陰學派的朱太溪所著《相火論》中也引用宋代周敦頤的認識「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明代李時珍在後天八卦的理論上著有《奇經八脈考》一書,流傳於世頗為妙用。
張景嶽說:「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是以易之為書,一言一字皆藏學之指南,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鑑」。可見古人在用易闡述醫理時,遠遠超出我們現代人在醫學對易經的使用。《易經》的哲學思想、陰陽平衡與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直接影響著中醫學理論,陰陽和調的平衡觀點,五行對應五臟的理論,易經都是中醫的基礎理論。陰陽相生相剋,卻又相輔相成,此消彼長,反映在人的身體上,則表現為「新陳」和「代謝」。所以中醫認為,陰陽平衡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若遭受某些疾病的因素破壞了陰陽平衡,體內的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發生疾病,即所謂的「陰陽失調」。所以我國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基本環節就是「陰陽失調」,而治病的關鍵就是要「調和陰陽」,而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易經》把世間萬事萬物分成兩種屬性,五種類別。兩種屬性即陰陽,五種類別為木火土金水。就是「五形」,它們也是相生相剋,相依相存的。《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運,即五行的基本含義。五行即是九宮格中的東方木,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木性曲直,主生發條達;金性從革,主清肅,斂降;水性潤下,主滋潤,下走;火性炎上,主炎熱,向上;土性稼穡,主長養,化育。中醫學把它們歸屬於五臟六腑,以及治療疾病所使用的藥物上,利用藥物的偏性平衡人體的陰陽和五行的盛衰。如中醫的藥本五味歌:「酸為木化氣本溫,能收能澀利肝經;苦為火化氣終熱,能燥能堅心臟下;甘始土生氣化溼,能開緩滲從脾行;辛自金生氣滯燥,能散潤濡通肺竅;鹹從水化氣生寒,下走軟堅足腎道;淡味方為五行本,運用須知造化要」。
總之,易理在醫學方面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其涉及範圍之廣,都是有史可鑑,有目共睹的。《易經》和中醫與現代西醫學是不同體糸的東西,用現代科學解釋不了中醫和易理,而中醫和易理又確實能服務於人類的生活。縱觀中醫學的發展史,易學的發展對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中醫學在人類的健康上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