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醫說】
醫者父母心!逢醫師節,有感而發,撰文以說。
醫之上從殹,無論「惡姿也」、「病聲也」抑或現代之釋「呻吟聲」,皆為病患身處病態的痛苦的表現,此種外現的痛苦,自然「病諸內」。其「形諸外」,則醫工以寓「酉」之酒,發散、疏通、協調、平衡,以調和病證,並病癒。又有殹在上,酉在下。梳理這種邏輯,則先見病患內在以顯諸外在的痛苦,則後以調達、疏通醫治,便是中華醫術。
醫乃仁人之術,必具仁人之心;德不合佛者不可為醫;而仁者愛人、佛善慈悲。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愛,始作「愛」,其中為「心」,為心性。遂無心,何以愛?
《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性」則為心性。
地天生,人秉承天地陰陽而生,天地在人的感應,則為心性——仁義禮智信等等初善性,又是最純乎天理之性、最純善之性。
順應天理之性而行,則為「道」,道有所違,即是心性有所汙穢,則修繕之,即為「教」——最根本、純善的教育。
醫,從殹——醫工見病患的痛苦,則以純善、純乎天理之心、性,自然而生慈悲、憐憫,則以這種慈悲與憐憫,去感受病患的疾苦,外以酒——疏通、平衡之法調節病證,則自然病癒。
所謂大醫精誠者,仁心仁術也。
醫乃仁人之術——以慈悲心救度病苦,是大醫的入門,亦是根本。未醫彼病,先醫我心。
醫者仁心,傳染病、慢性病、危重病,性命攸關,迎難而上,替國分憂,為民解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
人處疾則貴醫。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
《大醫精誠》有言,「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即是對待病患,無論「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必先以純乎天理之慈悲心、憐憫心,去感受病患的疾苦,方能拯救這個病患。
醫非仁愛不可託,非廉潔不可信。
夫醫必自愛自重,而後可臨大病而是託。
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為醫者,須絕馳騖利名之心,專博施救援之志。
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
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痾,此其立功也。
修道之謂教,教為根本、純善的教育,構成以孝、文,而「夫孝者,教之所由生也」。又有「以純乎天理之心,發心事父母便是孝」、「不敬,何以別乎?」皆雲孝鬚髮心事父母。心性純善,則見純孝,則見其如「孝」字之老在上、子在下。孝,是老與子的關係,更是天地大秩序。所以,教育,在心性的修繕、洗禮。
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
醫之為道大矣,醫之為任重矣。
醫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輕忽人命焉?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為醫者,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凡為醫者,性情溫雅,志必謙恭,動必禮節,舉止和柔。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為醫者,在治病,更在傳道,更在醫人心。
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醫道,可以醫人,可以醫世,可以醫心。
發純乎天理之純善慈悲心,以感病患之疾苦、病痛,便是醫。
醫者有仁心,慈悲濟世人。懸壺輕己利,德品勝黃金。
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
此便是中華千年醫人醫己醫萬物之道。
丁俊貴
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