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四聖心源·卷一》中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矣。天人一也, 未識天道, 焉知人理。」故深於《易》者,必善於醫;精於醫者,必由通於《易》。
《周易》以降,易學與中醫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互動,漸使「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類經圖翼·醫易義》)
《黃帝內經》年代援易入醫已見端倪。其陰陽觀念、天地人相參思想、四象之用等多源於《易》,或與《易》共鳴;《易》的取象比類方法對《內經》構建生理、病理體系,尤其是藏象理論起著模式性的啟示;《內經》九宮八風更與《易》之洛書一致。
漢代是《易學》中象數易獨領風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孟喜、京房、鄭玄等對前人在象數領域的諸多創見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並著力將「象」、「數」的推衍之術模式化,通過改變卦序結構,融入五行學說,並與律歷之學相附,完成了對筮法的改造,可說是對《周易》筮法的變法,創造出可以通過形式的運演而推算未來的新佔法。
隨著五行學說的融入,易之陰陽與五行之學相得益彰,在《易》陰陽之氣的基礎上更精確地運演陰陽五行,以體現一陰一陽變易、五行往復之天道。藉此構建出一個系統而精密的天人關係規則。
成書這一時期的《易緯》是繼《易經》之後,象數易學具裡程碑意義的建構,其中融合了大量當時最先進的天文、氣象等方面的知識,拓展了天地人溝通的視域,一《經》一《緯》,相互範圍、相互輝映。
醫於此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三陰三陽方式,所據雖在《內經》,其本卻直通易學,其模式實是《周易》構卦之六爻的投視。六氣變化亦能窺見漢易卦氣說的影子。更不用說其疾病診治中易之河圖數的直接運用了。
漢以後,由於天文、曆法、醫學、氣象等學科領域的長足發展,易學因此而獲得了豐富的結構性資源,反過來又催化著醫學的發展。
隨著魏晉玄學興起,象數暫見絀於老、莊玄理。這一時期,義理易學風行,但在醫易學學術發展上的建樹卻不算大。
較有影響者有晉·王叔和的《傷寒例》,和唐·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兩書均採卦氣說借卦爻以說明四時陰陽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相應;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的「凡欲為大醫」,除了熟諳《內經》等醫著外,「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之論,將易學及其分流作為名醫知識結構的觀念對後世醫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有宋一代,易學發展再攀高峰,且是象數易與義理易雙峰並峙,其潮之興,從北宋解易著家的豪陣容即可見一斑: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張載、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隨便擺一個出來置於其他領域都是宗師級的人物。
這個時期,「太極圖」、「河圖」、「洛書」等圖式紛紛披露,象數易中的圖(河圖)書(洛書)學大興。易學史上精於用數的奇人邵雍,亦創出形式結構更加精製,或許更加合乎卦符本身的數理邏輯結構。
這個時候,也逢上了宋明理學初創,義理派籍此深研《周易》所蘊微言大義,並將其原理進一步哲理化,與象數派互相輝映。
與之相應,金元四大家紛紛援易入醫,劉完素借易理「乾陽離火」以闡發「火熱論」,朱丹溪援易以論「君火相火」,張從正則善用卦象以喻人體器官,李東垣以易理論脾胃與藥性。這些醫學大家的探索,為醫易結合在明代達到鼎盛,在清代走向成熟作出了垂範。
明代,醫易同源說得到充分肯定。孫一奎謂:「《易》理明,則可以範圍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晝夜。《靈》、《素》、《難經》明,則可以節宣化機,拯理民物,調燮札瘥疵癘而登太和。故深於《易》者,必善於醫;精於醫者,必由通於《易》。術業有專攻,而理無二致也。」(《醫旨緒餘·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
而張景嶽的:「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不知《易》乎?」(《類經附翼·醫易義》)更將「醫易同源」觀點一錘定音。其醫易學著作亦甚豐。
因「火」象徵了《易》之生生不息,趙獻可獨創性地提出人身的太極為命門,其動力為無形之火,這是他運用易學原理於醫學的一大貢獻。他說:「餘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煉之為丹,釋傳之為燈,儒明之為德,皆是物,一以貫之也,故命其命曰《醫貫》。」在這個命題上,張景嶽、孫一奎也作了充分的發揮。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以取象比類方式闡發中藥之理的內容不時顯現。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少醫家紛紛以易學原理闡發如五運六氣、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內容。
上承明代鼎盛之勢,醫易學在清代日漸普及並走向成熟,可謂錦上添花。雍、乾盛世的醫學大家黃元御在其《四聖心源·卷一》中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矣。天人一也, 未識天道, 焉知人理。」以象、數、理為紐帶將人與自然化合。並謂:「人身一太極也」,其論性命之理,談病候變化,多參易而推究天地日月之變,陰陽水火之理,其醫學思想當今尤得醫界欣賞。
何夢瑤的《醫碥·五藏配五行八卦說》借卦、爻而論臟腑甚具啟示性。《溫病條辨·草木各得一太極說》對植物藥的概括性論述文雖短而意尤長。鄭欽安的《醫理真傳》妙論乾坤坎離諸卦與君相二火,現今當紅的「火神派」開山祖師正是其人。
以上這些在醫易互動發展過程中作出大貢獻的醫家,多是中國醫學史上的風雲人物,面對這串名字,為醫者還能無動於衷,心安理得地說,可以知醫而不知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