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

2021-01-09 心境界撥筋養生

我們先學習《黃帝內經》上卷「素問」中的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論」。首先解釋「上古天真論」這幾個文字背後的含義。

「上」:上者,高也。從方位上說,代表最高的空間。高到什麼程度呢?沒有再能超過這個高度的高度了。在佛法的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無上」這個名詞。那麼「無上」所要表達的,與「上古」的「上」的境界是一致的。

「古」:是指時間久遠。有多久、多遠呢?久到無法形容,遠到無法計算的程度。「上」、「古」合起來,就是廣大、遼闊,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樹)的宇宙觀。

「天」:這個「天」字,原指人頭頂上那無邊無際蒼穹。引申一下,就是非人力可以掌控的,未知的大自然規律或者叫法則。非人力的,就是大大大自然之道的本源,不增不減,本自具足。《道德經》中講:「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說得再簡單一些,天在哪裡?方寸之間,無大無小。人可以與天相契相合。現代的人,應該多多體會這個境界,必會受用無窮。

「真」:是指超越一切事物表象的真相、實相。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叫表相,也叫假象。我們人人生而具足的本性,能生萬法,妙用無極,湛然不動。中國的禪宗講明心見性,識自本心、見性成佛,在《黃帝內經》講「真」,就是揭示出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

「論」:是把至理一一闡述明白。今天我們把「上古天真論」這幾個字理解透了,也可以明心見性。這其中的道理,大家好好悟一悟。

《黃帝內經》流傳了幾千年,對今天我們人類,仍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說,一個物件,放上幾千年,可能衰敗了、朽壞了。但是,我們的人類的身體系統,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一直還都是一個腦袋、兩個肩膀,兩隻眼睛、一張嘴。物質世界變化飛速,沒發現人類身體結構、系統有什麼太大的變化。直到今天人的四肢百骸(孩)、五臟六腑,還都是老樣子。我們小時候學習,知道了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大約是一萬年前的樣子。它們到底是像人的猿,還是我們老祖先就那個樣子?以後會有更科學研究結果,至少我不願意接受猿人是我們人類祖先的觀點。人不是進化的產物,大到獅子、大象,小到蟑螂、螞蟻,都是史前動物。幾億年、幾千萬年了,不見它們的模樣有多大變化。所以,人類也不可能從猿的模樣,變成今天的人的樣子。既然變化不大,那學習《黃帝內經》,從根本上去認識人自己、認識人的生命,去解決好現實的問題,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解釋重點:

1.「昔在黃帝,生而神靈」:「昔」,表示過去;「在」,表示存在。這段話是介紹鼎鼎大名的黃帝,從久遠而來,生來就與眾不同。據說他的母親懷孕2年,才生下他來。一般人懷孕十個月就落生了。還聽說黃帝身材高大,現在流傳的有他的大腳印,用手去量,有兩紮?寬,有50號的尺碼。大人物出現於世,都是有使命——乘願而來的。說黃帝「生而神靈」,是可信的。我們理解他是異常的聰明,與生俱來的智慧。就是說,很多時候他認識事物的能力特別強,是無師自通的。

2.弱而能言:「弱」是形容小小的、奶聲奶氣的年紀。有記載說黃帝生下來幾十天(幾個月)就會開口說話。「能言」,不單指比其他孩子說話早,而且還能聽出好賴話,有分析、辨別的能力。

3.「幼而徇齊」:「幼」,指比奶聲奶氣的年齡大了一些,還是指比較小時候,對周圍人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感悟和領會。「循齊」:就是說黃帝身體和心智的發育生長是一致的。這個「齊」,就是齊頭並進的意思。大家可以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有的人身體長大了、成熟了,心智並沒有長大、成熟;有的人就算七老八十了,年紀夠大了,夠成熟了,心智卻像個不懂事的小孩子。這種情況大家想一想,身邊還是有不少這樣的人。 從這一點說,培養小孩,不僅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更要幫助他心靈成長。

4.「長而敦敏」:「長」,是長大成人。基本上到了16歲就可以說長大了,這個年紀的黃帝為人處世,流露出來他敦厚勤勉的性情,說話辦法成熟練達。

5.「成而登天」:成年時候,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得到大家一致的推崇。歷史上記載黃帝在20歲的時候,登上天子之位,在這個位置上工作了一百年。據說他活到120歲,一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開天闢地的大事業。工作上是日理萬機,還跟著雷公、岐伯兩位醫官學習了醫術,甚至他還親自採藥,幫助百姓治病療疾,深受人民的愛戴。

後來,他開採首山這裡的銅礦,在荊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巨大的銅鼎。鼎鑄成的那一天,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來觀看。這時候,從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請黃帝登上龍身。有隨從幾十人也一併登上去了。大家一看都往上擠,上不去的人就拽著巨龍的龍鬚。巨龍一擺頭,很多人就掉下來了。同時,黃帝的一把弓箭也掉下來了。大家一看,黃帝這是要升天了!一起嚎啕大哭,有抓衣服的,有拽鞋子的,還有巨龍的鬍鬚也給拽下來了。所以,後世全國有十幾處黃帝陵,但都是衣冠冢,並沒有他本人的聖體。

所以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還是有意義的。大家多去讀原文,在去讀原文過程中,多去理解、體會這位偉大人物做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內經》採用的是問答體裁/自古它必須依靠師父講述「傳承」的
    《黃帝內經》是一部「問道尋醫」的經書,問道天、地、人,從中尋求「人天合一」直至「天人合一」。《內經》以道中理論為基礎,道中有醫、醫中有法、法中有術。《內經》採用的是問答體裁,所以自古它就不是用來讀的,而是必須依靠師父講述的。
  • 生而神靈的黃帝,如何「三戰」定天下?
    黃帝「繆繆天刑,非德必傾」出自黃帝內經。黃帝的偉大,可以先看這兩點。一是,夏商周的建立者都是黃帝的後代。「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中華姓氏樹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黃帝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史記是這麼描述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生而神靈,是說黃帝天生聰明,簡直是一個神童,可以與天地溝通,是聖人天降!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生生化化,品物鹹章。」[①]這裡所說的「太虛」,就是廣闊無垠的「天」《內經》是一部以人為研究對象的醫學著作,它必然要回答人道——人學的基本問題。《內經》在關於人的本源和生成問題上,吸收了《周易》《莊子》的有關思想,認為人是由天地之氣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 你知道《黃帝內經》中說的「生而神靈」是什麼意思嗎?
    大家覺得自己是生而神靈嗎?很多人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給大家舉個例子。就說嬰兒吧,只要家裡生個寶寶,就相當於家裡進「神仙」了,你看「神仙」身上的幾個特點。第一,身上香,連腳都是香的,然後你就會滿心歡喜不由自主的想親親他,甚至親他的小腳丫。
  •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
    《黃帝內經》:人的年齡隱藏著科學密碼很多人不知道,人的年齡中,其實隱藏著「生命密碼」。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有關鍵性的記載,就是: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黃帝內經》,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所記載的內容素材,基本上都是依靠著老祖宗長期對於生命現象的觀察,以及臨床實踐得來的。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其實,不管人類如何進化,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變的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總結健康長壽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以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
  • 《黃帝內經》洩露關鍵:女7男8,年齡裡居然隱藏著「生命密碼」
    ,後來有很多醫學著作裡面的觀點,其實都有《黃帝內經》的影子。《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在討論人的生育能力時,首次提出這一觀點。《黃帝內經》提出的「女七男八」的生理周期理論,基本上與實際相符。不要不把它當回事,《黃帝內經》可是我們中國的大智慧,屬於「三大上古奇書之一」,在日本被稱為國寶,韓國也稱為是「醫學聖經」,我們學習用來養生再好不過了。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這些規律包括,要有天地的德行,要像日月那般光明磊落,要與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相契合,而《黃帝內經·素問》從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就開始重點講述: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到第二章的四氣調神大論,更是全章內容都是在講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與春夏秋冬相契合。
  • 僅寫給白羊座朋友的:「白羊座天真論」
    今天翻開《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論》,突然覺得「天真」這個詞是最「適合」白羊座,也是最好詮釋「白羊座」性格的。首先絕對不是因為「白羊座」是十二星座中的第一個星座,而《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內經》的第一篇。
  •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有物混成自相形,道化陰陽分濁清。星河浩渺流雲飛,四季循環日月明。宇宙盈縮周復始,五運六氣有節令。大極無外空寂寥,星光璀璨相輝映。小極無內探幽微,心有靈犀自感應。太極無極本相通,空空色色萬般景。盈滿則虧得必失,物極必反自均平。上識天文無字書,下通地理知五行。天人相應神形合,魂體相依身康寧。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仰望蒼穹觀天象,星河明滅逝流光。上下四方六合間,能量守恆大磁場。神機莫測有太極,正極負極分陰陽。黑洞白洞引力波,時空交錯生萬象。時間空間交相變,動態平衡天度量。一世一界一塵粒,世間風雲霧茫茫。心有宇宙見天道,象形會意識萬象。日月運轉伴五星,天音五調應五臟。
  • 《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怎麼理解「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裡面有一個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治病必求於本。這個觀點,其實已經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 「心腦一體,共主思維」,從《黃帝內經》論「腦病」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理論秉承了這一旨意,於是在腦的功能「總統於心,分屬於五臟」的背景下,運用諸如煎厥、薄厥、肉苛、癲癇、狂證、頭痛、眩暈等病證論證該理念的合理。 腦主神、主思維,這是中國人固有的看法。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看法逐漸被心主神、主思維所取代。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有物混成問先天,誰知後世前生緣?滾滾紅塵身外物,光怪陸離迷人眼。陰濁凝結供給側,慾壑難填需求端。得失算計費心機,糊塗生來糊塗還。天道天理有綱紀,虛虛實實陰陽變。損有餘以補不足,能量守恆氣循環。十二律呂天籟曲,十二時辰妙音傳。同頻共振引力波,心有靈犀結善緣。
  • 《黃帝內經》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考釋
    此圖式最能完美的表達出《內經》的數術藏府模型,堪稱《內經》數術藏府觀的最佳詮釋。提要:本文主要研究《黃帝內經》以中土(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與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古代醫術屬於方技範疇,數術、方技兩者則合稱為「方術」。
  • 軒轅·黃帝的傳奇故事
    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在部落間戰爭紛起之時,姬軒轅以其非凡的 才華,率領其部落,興起於姬水。在亂世中,黃帝以戰爭手段制止了各部落間混戰,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部片土地,從而促進了各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
  • 《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謹記3條精華,一生都會受益!
    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這節課,我和大家分享3條精華。1、易經八卦、五行和人體的關係。離卦,五行屬火,對應人體內舍是:心,外在是:脈。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9: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
    上古聖人觀天象,望聞問切察人體。陰陽表裡寒熱變,血氣循環知虛實。參數記錄刻玉版,神機妙算存《玉機》。《五色》《脈變》天人合,《揆度》《奇恆》道不易。神農稼穡嘗百草,五穀養生調膳食。不治已病治未病,道法自然政善治。神農末世天下亂,物慾橫流江河溢。黃帝問道繼絕學,修德振兵治五氣。倉頡會意造文字,文以載道記古史。蚩尤雖死陰魂在,蠱惑人心生邪氣。
  • 央視《解讀<黃帝內經>長壽篇》
    被譽為中醫學第一經典的《黃帝內經》,不但奠定了中醫獨特的診療體系,更奠定了中醫特有的養生延年思想。而在當下,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認識中醫的養生之道?如何恰當運用中醫的延年之法?如何借鑑古人的追求長壽方式?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持健康、預防疾病?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黃帝內經》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