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考釋

2021-01-09 鄧方朔

脾胃居於樞紐和核心地位,乃源於太極之祖氣,為人身之中氣,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氣。此圖式最能完美的表達出《內經》的數術藏府模型,堪稱《內經》數術藏府觀的最佳詮釋。

提要:本文主要研究《黃帝內經》以中土(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與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古代醫術屬於方技範疇,數術、方技兩者則合稱為「方術」。數術是著重天地之道的認識,方技則著重人道的認識,而方技又往往被視為數術之複製,這說明兩者相互關係和影響是非常密切的,《內經》以中土為樞的藏府模型的建構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數術的運用。故此,本文以數術為理論方法切入點,一以貫之,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數術闡釋。

方技則著重人道的認識(資料圖)

1、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的圖文表達

土樞四象者,即五行以中土為樞而司四象,圓轉不息,周流六虛,其為易學數術之核心理論模型。《黃帝內經》以脾胃為中土、樞紐,肝心肺腎四藏為四象,故土樞四象亦名為以中土為樞、以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素問·刺禁論》即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由此可知,土樞四象的藏府模型可以描述為如下模式:脾胃為土,居於中央,心在上,腎在下,肝位於左,肺位於右,呈十字坐標對稱分布。其圖式可以表達如下:

土樞四象(資料圖)

其圖內圓而外方。內圓為太極,太極之內分陰陽二象,分別代表脾與胃,脾升而胃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倚,流轉不息。外方為四象,居於四正之位,代表肝心肺腎四藏,隨脾胃升降浮沉。脾胃處於中心和樞紐地位,由太極之元氣化生,故此,脾胃亦被稱為中氣,五藏之升降浮沉皆以脾胃為樞,周流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此圖式應是豎立看,而非水平看,故此有上下左右之方位,而非前後,因而相應地產生升降出入之變化運動。此即《內經》所言:「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太極圖(資料圖)

此圖式,與宋易學中的河圖、後天八卦圖,相近而有所變化,或者也可以說,與其同屬一個思想體系,姑且稱為數術藏府圖或藏府術數圖。即是以數術思想為核心,以圖文為表達工具,具有簡易、直觀、形象等特點的中醫理論模型。此模型除表示人體藏府運動變化規律外,亦與四時、五方、陰陽、五行、八卦等數術知識相關,從而具有多重理論含義和多角度解讀可能。此數術藏府模型,在《內經》中雖未直接以圖象表達出來,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論體系和學術思想,已以文字描述得到充分的展現,並且相對成熟和完善,代表《內經》藏府學說中最主要的思想觀點。

2、數術文獻略考

《黃帝內經》之醫學思想源於戰國,成書於西漢,故此,與當時社會、歷史、政治、學術的發展有統一、協同之性質。因而《內經》中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觀,不是孤立存在、一躍而就的,而是和戰國秦漢以降的數術思想密切相關。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數術」或者「術數」一詞較少兩字並現,多以單獨之「數」或「術」字出現,而且「數術」一詞含義並未確定,多有所變。「數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知識範疇應在漢代,以《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作為標誌性文獻。《漢志》作為中國文獻目錄學發軔之作,其中關於數術的討論,言簡意賅,尤有創見,實為數術思想體系的奠基之作和臻於完善之標誌。

《漢書·藝文志》(資料圖)

關於何為數術?《漢志》以為:「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此乃以官職定義數術之內涵及外延,因古之知識系統乃由百官所轄管,故以之定義。明堂本為祭祀五方之帝的建築物,其外形上圓下方,代表空間之學。羲和者,掌管天文,觀象制歷,敬授民時,代表時間之學。史者,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代表歷史經驗之學。卜即是佔卜之官,代表推算預測之學。數術之知識體系,《漢志》又將其分為六大類,包括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故此,所謂「數術」者,乃指古代空間、時間、歷史、佔卜等關於天地人運動變化的綜合知識體系,其方法以象徵符號和數量關係為形式推理邏輯,以達到治國安民、趨吉避兇、尚象制器等目的。其中既涉及現代所言自然科學之範疇,又關聯到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是古代自然與社會科學合一的一個知識系統。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內經》以此開篇,有其特殊之意義,說明術數(即是數術)在中醫理論構建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內經》中以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則為其數術思想核心之體現。

3、土樞四象數術藏府觀的構建方法

《漢志》中數術與方技雖分兩類,然而兩者之間的聯繫甚密,後世往往將其並稱為「方術」。李零在《中國方術正考》中曰:「中國古代研究『天道』的學問是叫『數術之學』,而研究『生命』的學問是叫『方技之學』。它們都有自己的學術傳統、知識體系和概念術語。由於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這種學術傳統、知識體系和概念術語往往被淘汰、替換,『全盤西化』,惟一得以倖存的只有中醫。」又曰:「在數術方技之學中,後者是被視作前者的複製。」由此說明,方技之理法不離數術,是以數術為其理論建構之方法與工具,中醫得以唯一倖存的一個重要緣由,筆者以為正是由於其理法深深植根於數術之沃土之中。故此,從數術到方技的複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其具體複製變化之法,大概有以下幾點:

3.1 崇道舍器:以不同藏府為中心的進化選擇

《內經》中存在著兩個以不同中心為樞紐的藏府圖式:一是「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另一個則是「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前者即是本文所述的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模型,而後者在《內經》中亦佔據著一席之地。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資料圖)

如《靈樞·津液五別》中曰:「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淮南子·時則訓》中亦有所述,如「季夏之月,招搖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蟲嬴,其音宮,律中百鍾,其數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此說中,五藏配五方之位,心居於中央,其餘四藏分別位於四方,異於以脾胃為樞的數術藏府模型。龍伯堅稱其為古文說,是根據祭祀時所宰殺之犧牲向南的五藏實際部位而排列的,並借用之表示人體藏府之實際部位。

廖育群謂:「在中國古代文化與醫學中,心臟『君主之官』的地位,實際上只能用於解釋人類的精神活動,而氣血生成與運行等生理活動的中心是『胃』」。故此,以脾胃為中心主要體現其「物質樞紐」之作用,以此區別於心為中心的「精神君主」之作用,前者偏向於指物質能量新陳代謝的系統,後者偏向於指意識情志調節控制的系統。這兩種模型的相互競爭,最終選擇以脾胃為中心的藏象模型,以心為中心的模型依然保留在《內經》中,形成以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的局面。究其因,是數術之五行對五藏功能進行選擇的結果。《周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舍其形器,崇尚道法,是古人典型的思維模式。故此曰:五藏之功能實為五行之屬性,功能之藏府實為數術之藏府。

3.2 升降出入:以陰陽消長為核心的運動模式

《內經》之數術藏府,以脾胃為升降出入之樞紐,其核心為陰陽消長之運動,雖陰陽五行並論,而以脾胃陰陽二氣之升降為重。《素問六微旨大論》即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此本論天地之氣的升降運動,然而「升降出入,無奇不有」,人亦然也。人由天地元氣所合而化生,氣之升降出入主宰著人體整個生命活動。

天地流動(資料圖)

對於《內經》數術藏府的陰陽升降變化運動,黃元御闡釋得甚為得當,盡得《內經》之精神。其於《四聖心源·天人解》中曰:「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

四象五行(資料圖)

其文所表達的藏府圖式,基本上是借《周易》中「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的生物和成物程序描畫的。脾胃居於樞紐和核心地位,乃源於太極之祖氣,為人身之中氣,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氣。此圖式最能完美的表達出《內經》的數術藏府模型,堪稱《內經》數術藏府觀的最佳詮釋。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百病的起因,無非一個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名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醫養生也逐漸被大家所喜愛。其實,不管人類如何進化,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是永遠不會變的即使在遙遠的古代,人類文明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古人就開始總結健康長壽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到疾病發生的原因,以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裡,就有很多關於疾病形成、健康養生的論述。
  •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
    自我康療128:解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論》有物混成自相形,道化陰陽分濁清。星河浩渺流雲飛,四季循環日月明。宇宙盈縮周復始,五運六氣有節令。大極無外空寂寥,星光璀璨相輝映。小極無內探幽微,心有靈犀自感應。太極無極本相通,空空色色萬般景。盈滿則虧得必失,物極必反自均平。上識天文無字書,下通地理知五行。天人相應神形合,魂體相依身康寧。
  • 《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謹記3條精華,一生都會受益!
    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這節課,我和大家分享3條精華。1、易經八卦、五行和人體的關係。離卦,五行屬火,對應人體內舍是:心,外在是:脈。
  • 術數與中醫
    一到五為生數,六到十為成數,生數與成數之差為五,五作為序數,五行屬土,五作為量數指五行,因此河圖之數也有量數的性質,例如每一個數都是用白點或者黑點組成,其中黑白點的數量就是量數,在序數中存有量數。除此以外,河圖還具有象數屬性,第一,天地生成關係是陰陽關係,陰陽之數屬於象數的「二」。第二,五方的生成之數,生者有五數,成者也有五數,屬於象數的「五」。
  • 央視《解讀<黃帝內經>長壽篇》
    被譽為中醫學第一經典的《黃帝內經》,不但奠定了中醫獨特的診療體系,更奠定了中醫特有的養生延年思想。而在當下,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認識中醫的養生之道?如何恰當運用中醫的延年之法?如何借鑑古人的追求長壽方式?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持健康、預防疾病?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黃帝內經》中尋找答案。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是《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內在聯繫。唐代「藥王」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也曾留下「易醫相通,理無二致」的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通「易」者通「醫」很容易,就像一句老話說的「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在我看來,《易經》與《黃帝內經》之間的深刻內在聯繫,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
  • 養生要義: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於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裡講的是養生之道最核心內容。陰陽是天地發展變化的根源,術是法則、方法,數是對天地運動變化規律的認知和把握。這就是說,能夠終其天年的得道高人,生命的陰陽運動節律一定與宇宙天地的運動變化規律相一致,使自己形體和心神的健全和充盈。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5: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原文片段帝曰:善!餘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在此,我僅以道醫與中醫的共同經典《黃帝內經》為例,闡述《內經》「天人相應」的宇宙觀、「身國一理」的人體觀、「形與神俱」的健康觀、「形神並調」的治療觀等道學思想。我國的傳統醫學在漢代以前已經成熟,醫學典籍在《漢書•藝文志》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黃帝內經》:治病必求於本,怎麼理解「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裡面有一個很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治病必求於本。這個觀點,其實已經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 星象異常,風雨驟變,看看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如何解釋北京的怪...
    《內經》所言,字字非虛。以上為如實記錄。 有關今年庚子金運太過,太白金星北越的異常現象,筆者早前在《上半年的這些「異象」你有沒有察覺?》和《【庚子年 大暑 觀氣錄】下半年需要警惕的三個信號》兩篇微文中做過記錄,前後共總結為四象,也可以看出其中兩象與今日之異象並無大的區別: 一象星兒明又亮 二象陽光白晃晃 三象草葉泛枯黃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2: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2: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一元復始新氣象,混沌初開分陰陽。九盈九墟九重天,三清三濁三升降。一世一界一輪迴,一暖一熱變寒涼。雲聚雲散洗塵埃,星河浩淼逝流光。天地交合生萬物,四季循環演興亡。逢春生發夏成長,遇秋收斂冬歸藏。自然天道化人道,形聲會意明綱常。河圖洛書無文字,天文天倫有垂天象。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太陰司天之己乙辛丑未年(二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浙江省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內經選讀試題
    《黃帝內經素問直解》 B.《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C.《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D.《黃帝內經素問集注》2.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述,陰陽是「萬物」之( )A.本始 B.綱紀C.父母 D.徵兆3.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論,對「形不足者」必須採用的治法是( )A.補之以味 B.益之以精C.養之以血 D.溫之以氣4.下述是《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言「反佐法」的是( )A
  • 《黃帝內經》洩露天機:女7男8,「生命密碼」暗藏在人的年齡中
    《黃帝內經》是以醫學原理為核心,集合文學、哲學與史學的巨著,藏著中國人的生命密碼。將對治中國人的病因、病理和診療方法,凝練成一套完整而深刻的認知體系。中醫核心理論的源頭,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學等皆來源於此。
  • 從《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感受天地萬象
    先天八卦應宇宙世間萬象,古人說的明明白白,先天八卦就像123456789一樣的有規則,順序有秩,非常的美,如果說自然數是宇宙最美的數,那麼先天八卦的順序也是宇宙最美的卦序。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黃帝直接說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子時:膽經當令子時是指夜裡11點到次日凌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當班的意思。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裡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