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止於音。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2021-01-07 一堂國學

在我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琴棋書畫」四大養生術中,「琴」排第一位,這說明在修身養性方面,音樂最有能量。

中醫所用「藥」大多為草藥,而藥字的繁體字是音樂的」樂(樂)「字加」艹「字,即」藥「,這也直接表明了:音樂(樂)是大藥(藥)。

人體有磁場,音樂有能量。

琴弦的彈奏發生震動,聲波對聽者有撩撥心弦的功效,如果這個音樂的振動波恰好與人體內臟所需要修復的頻率一致(心律、呼吸、血壓、脈搏、情緒波動等),那麼,音樂的療愈作用就會發揮。

《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後面我們會提供五種音樂古曲參考。)

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

《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

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

《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孔子也很重視音樂對人和社會秩序的影響,曾經去齊國學習過韶樂,並且三月不是肉味,並把音樂的教學列為孔門六大必修課的第二項,與」禮「並列:」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宮廷配備樂師、樂隊,每逢宴會、祭祀、慶典都要奏樂,甚至有」音樂通神「的說法。

而百姓在勞動時也發明了」勞動號子「,而且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號子,比如」縴夫號子「,筆者記得小時候農村老家蓋房子,打地基的工匠也會喊」號子「,音樂不僅激發人的潛能,調動我們的情志,音樂的節奏帶動勞動的節奏,讓工匠們更有幹勁,且不易疲勞。

由此可見,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回到宮商角徵羽五音對我們心肝脾胃腎五臟的療愈功效,向大家推薦幾首療愈五臟的經典音樂:

1、養心音樂:

心,五行屬火,古琴、小提琴、二胡等絲弦音樂,入心經,層次分明,情緒歡暢,主要調節循環系統。

養心氣就是要」心平氣和「,平衡火氣,所以推薦的最佳曲目為《紫竹調》。這首曲子中運用屬於火的徵音和屬於水的羽音配合,符合《易經》水火既濟卦,心腎相交,心氣平和。

建議聆聽時間:亥時(21:00-23:00)中醫講究睡子午覺,要在子時(23:00——凌晨1:00)熟睡,前一個時辰亥時就要靜心。

2、養肝音樂:

肝,五行屬木,由古蕭、竹笛、尺八、木魚等樂器演奏的音樂為角音音樂,生機勃發,爽朗悠揚,入肝經,疏肝理氣,調節神經系統。

養肝就需要讓木氣升騰順暢,肝最忌諱氣鬱,木需要金克才能成材,推薦這首《胡笳十八拍》,商音元素稍重,五音」商「對應五行」金「,剛好可以克制體內過多的木氣,同時配合婉轉悠揚屬於水的羽音,水又滋養木氣,金生水、水生木,生生不息。

建議聆聽時間:戌時、亥時(19:00-23:00),晚上屬陰,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氣,以免過火,實現滋陰養肝的目的。

3、養脾音樂:

十面埋伏方錦龍 - 琵琶金版純音樂欣賞系列

脾,五行屬土,由笙,葫蘆笙等樂器演奏的音樂,聲音渾厚寬廣,入胃經,脾經

主理脾胃健康,可調節消化系統功能。

脾氣需要溫和,養脾胃推薦《十面埋伏》,此曲運用了比較頻促的徵音和宮音,火生土,養脾胃,促消化、吸收。

建議聆聽時間:進餐時,以及餐後一小時內欣賞。

4、養肺音樂:

肺,五行金,編鐘,鑼,長號,三角鐵、銅管樂器等演奏的音樂,鏗鏘雄偉,清脆悅耳,幫助人們擴充肺腑,吸納更多氧氣,入肺經,大腸經,調節呼吸系統功能。

推薦《陽春白雪》這首曲調高昂的潤肺音樂,包含了五行土的宮音和五行火的徵音,土生金,助肺氣,火克金,平肺氣,再加上五行屬金入肺的商音,讓音樂給肺洗個澡,全面清理汙濁廢氣。

建議聆聽時間:申時、酉時(15:00-19:00)。這兩個時辰五行屬金,對應肺,通過曲子,呼氣,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5、養腎音樂:

腎乃先天之本,五行屬水,是鼓,水聲等音樂,悽切哀怨,行雲流水,主要對泌尿與生殖系統有調節作用。

薦養腎曲目:《梅花三弄》。腎氣需要藏精,《梅花三弄》運用舒緩合宜的五音搭配,實現五行相生,讓能量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輸送腎中。一曲聽罷,神清氣爽,倍感輕鬆。

建議聆聽時間:上午辰時、巳時(7:00-11:00),陽氣升騰之際,此時太陽漸高,體內的腎氣也蠢蠢欲動,用《梅花三弄》促進人與宇宙自然的和諧共生,元氣不竭。

我是一堂國學麒名哥,喜歡《易經》、《黃帝內經》等國學、民俗傳統文化,歡迎關注探討,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這是失傳已久的中醫五行 五臟 四季 養生音樂療法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中醫五行養生 五音療法保健康
    中醫養生有很多方面,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專家介紹說中醫五行養生是根據中醫理論養生的一張方法,其中的五音療法也是很不錯的養生保健方法,專家還介紹說在古代很多人就是用音樂治病的。用音樂治病,早在幾千年前就出現在中國了。
  • 用音樂能量去療愈身心有著神奇的功效
    「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緩緩流過,又緩緩注入了四肢百骸」,音樂當真能有如此神奇之功效嗎?  據說在古代,有名醫治病不用針石藥膏,而是用音樂,一曲終了,病退人安。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五音療疾」的理論,《左傳》中更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常聽妙音,可使人百病不生、延年益壽。
  • 略談古箏宮商角徵羽與音樂養生
    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反映到古典音樂上來就是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古箏也是五聲音階,對於古箏簡譜就是1對應的是宮聲,2對應的是商聲,3對應的是角聲,5對應的是徵聲,6對應的是羽聲。
  • 酷我音樂《百家講壇》最新上線《黃帝內經》解鎖中醫養生長壽觀
    在中華民族醫學史上有一部影響極大的傳世醫學著作,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它就是被稱為醫之始祖的《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為何被稱為文化瑰寶呢?兩千年前出現的這部神奇的醫書,裡面究竟蘊含著哪些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呢?酷我音樂《百家講壇》2020最新上線《黃帝內經》(第五部)系列節目,為您解讀這部古典醫學著作中的養生智慧。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五星相伴日月行,寒來暑往有節令。陰陽平衡四季順,天氣正常地安寧。萬物興亡周復始,物極必反逐光影。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扭虧盈。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色變化地氣靈。十二時辰十二律,五音五調傳五情。人體五臟藏五志,五氣脈動十二經。十二律呂四季歌,形神相合應時令。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 人體五行是按照天地之五行變化的,五臟養生就看懂不懂五行了
    在說人取法天地的具體方法,我們還是有必要再把天地人三者的五行再重新捋順一下。因為這三者五行,都是按照東西南北中央五個方向來說的,所以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在《我與內經》專欄,還不到全部展開的時候。所以還是只能進一步加深大傢伙兒對五行的一種理解,如何去理解五行能達到這種程度,那麼知道這五個方位說的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天地的五行這裡不說,從人體五行說起,也就是從人體五臟說起。黃帝內經原文較長,只選擇東方位置說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6: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太虛無極道生一,陰陽易變藏玄機。三生萬物數不盡,雲聚雲散周復始。冰火相激隕石雨,煙塵飄散漫天際。大氣環流四季風,五行生剋自更替。萬物生滅似無常,能量守恆有綱紀。十二時辰五色譜,天幹循環配地支。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剋得復失。脈衝長波換短波,脈動頻率分高低。
  • 從《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感受天地萬象
    在《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黃帝直接說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 最早居然來自《黃帝內經》!
    王維想將音樂治療更進一步,最終和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孫麗娟合作,進行了第一期的主動音樂治療,「都是自願報名,免費治療。」歷史記載:五音療法源自《黃帝內經》五音是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5個音級。
  • 中國古代的音樂治療法
    人間世》曾記載孔子對心齋的見解,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故大音無聲,大形無象,聲音之始,其為太虛乎?這似乎比古埃及人說的「音樂是靈魂的妙藥。」 是更為深遠的見識。《呂氏春秋·大樂》在開宗明義中講:「音樂之所由來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原文片段: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
  • 《黃帝內經·靈樞》之五味篇
    2020年4月3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47天。今天抄寫的是《靈樞》第五十六篇《五味》。 五味,係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 因本篇主要論述了五味與五臟的配屬關係及五臟病的五味宜禁,故稱為"五味"。
  • 「心腦一體,共主思維」,從《黃帝內經》論「腦病」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理論秉承了這一旨意,於是在腦的功能「總統於心,分屬於五臟」的背景下,運用諸如煎厥、薄厥、肉苛、癲癇、狂證、頭痛、眩暈等病證論證該理念的合理。 腦主神、主思維,這是中國人固有的看法。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看法逐漸被心主神、主思維所取代。
  • 《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告訴你!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 《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養生法
    運氣學說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全稱叫五運六氣,五運是按照年天幹來預測的,六氣是按照年地支來預測的。運氣學說是我們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智慧的創造,它揭示了天地宇宙和人體生命的密切關係。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太陰司天之己乙辛丑未年(二十二)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