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醫學有八通

2021-01-09 健康一線視頻網

儒學最初指的是司儀,後逐漸發展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中華文明文化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900年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儒學完整的思想體系。斯時的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各階級的利益代表和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提出了各自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後來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宏大的儒家體系,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三者有同有不同。儒家思想從淺層來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等級區分;從深層來說,其對中華民族文明發展作了極大補充和豐富。《漢書·藝文志》記載:「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微言」就是深奧微細之語,就是儒學的深層奧義,是儒家思想最有價值的精華方面,也是儒學與中醫學「契合動昭融」(杜甫語)之處。鐘響磬鳴,醫學與儒學,有其天然的內在聯繫,而且歷史證明了二者有八個方面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

  天人合一

《靈樞·刺節真邪》說:「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歲露》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經水篇》云:「此人之所以參天地而應陰陽也。」《素問·咳論篇》記載:「人與天地相參。」《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與天地如一。」古代醫學家們認為天是自然的規律,人應順應自然的規律而行事。

「天」是中國文化哲學中最古老的範疇,甲骨卜辭中就有「天」的概念。其後,《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及諸子著作中更是頻繁出現。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規律的外現。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這就是「天人合一」。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易經》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儒學的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醫基本理論。歷代名醫都認為「萬物悉備,莫貴於人」(《內經》)。

  同重「仁」「德」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結晶,也是儒家醫德的核心,總的觀點是「愛人、行善、慎獨」。《論語》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儒家稱醫學為「仁術」,仁者愛人。仁是德的表現,是對人的體貼、關心、憐憫和幫助。歷代名醫都把「仁」作為行醫的前提和出發點,唐代孫思邈首先提出了「仁愛救人」的醫德基本原則:「凡大醫治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清代吳鞠通在《醫醫病書》中說:「天下萬事,莫不成於才,莫不統於德,無才固不足以成德,無德以統才,則才為跋扈之才,實則以敗,斷無以成。」近代名醫冉雪峰先生謂:「士先曰識而後文章,醫先品德而後學問。」

「德」的觀念,影響中醫學非常之深。「為天地立心」,使生之為人,秉博愛濟眾,廓然大公。歷代名醫,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便是中國現代思想家馬一浮先生總結的:「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近代有「但願人常健,何妨我獨貧」「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的名醫範文甫;還有畢生以病人為第一,無分炎暑,無分風雨,無分日夜,以病人為先的名醫門純德。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無數中醫人的大醫精誠,醫德醫風,救死扶傷,醫者仁心,都是中醫對「仁」「德」的崇尚。仁德自古以來就是中醫的重要價值取向。

  致中和為思維基本取向

《中庸》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醫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中和,即寒就要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甚則從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是一種最高境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也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

  不為良相即為良醫

儒家思想對中國醫學巨大影響的另一重要表現就是醫、儒結合的現象。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是儒者從醫的理論依據,儒醫具有區別於其他醫家的獨特道德理想、思維定式、生活方式和為人風範。歷史上儒醫群體對中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醫學的主要助推者和發展者。

自古以來,許多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作為僅次於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藥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很接近,所以元代戴良說:「醫以活人為務,與吾儒道最切近。」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認為,援天下以道,是儒者根本的志向所在。孔子提出儒者行為標準的第一條就是「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禮記·儒行》)。「席上之珍」是喻六經之所成,「夙夜強學」是儒者的基本條件。《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是說我若當政,倘若有人未能得到實惠反而受到損害,那就等於是我把他推到溝壑之中,我就應當檢討所推行的政策是否有偏差,並且要為此承擔責任。這便是儒家「仁者愛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境界。

治國與醫人,道理相通。醫、儒結合,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本身凸現的就是一種擔當精神,即「內聖外王」。

  儒援醫文

儒家學說運用了很多中醫學的認識和理論。如《詩經》中記載了近千種中草藥和15種病名;《周禮》中記載有周代的醫療醫政制度;《春秋》中記載有醫和的六邪致病思想和醫和許多的醫學活動。《論語》提倡的「仁義」「忠恕」,尤其是中庸之道,不僅是儒家基本理念,還是中醫理論思維的核心。中醫之「中」與儒家的「致中和」思想想通。孔子說:「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唐宋諸儒都認為,從舜堯到孔子有「一道得傳」,就是「中」與「和」。中和既是方法也是境界。中醫理論關於人的生理、病理、治法、養生的論述皆以中和為關鍵。陰陽平衡是健康標誌;陰陽失衡是疾病開端;陰陽平衡是治病原則。養生就是要順應自然,法於陰陽,和於數術。儒家學說吸收了這些思想,《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國語·周語上》記載:「陰陽分布,震雷出滯。」《楚辭·九辯》記載:「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杜甫的《閣夜》記載:「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蘇轍的《冬至日》記載:「陰陽升降自相催,齒發誰教老不回?」

  元氣共識

《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被視為宇宙基本存在。還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漢代董仲舒首先提出元氣之名和天人感應之說,之後元氣說得到王充、柳宗元、張載、王夫之等儒家的諸多闡發。

元氣之說在中醫理論中得到運用。元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天人一體而人賴養於天地;人體生理賴於元氣;疾病發生在於氣化不暢;辨證論治充分考慮氣機變化;用藥考慮藥性氣味。《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為化氣之源。來源於自然界的清氣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腎的納氣才能吸入體內。

  太極圖促成命門學說

《太極圖》傳是宋朝道士陳摶所著,原名《無極圖》。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太極圖》《先天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今天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物各具一太極,所以人也必有一太極。找到人身之太極,就抓住了生命活動的根本。於是,各家都紛紛潛心尋找人身主宰一切的太極。歷代名醫如趙獻可、張介賓、孫一奎等人都認為命門就是人身之太極,從而把命門提到人體生理至高無上的位置。

  運氣同知

在格物求理,尋求事物背後道理的理學思想指導下,宋代儒醫將《素問》中「運氣七篇」的理論結合臨床進行研讀和發揮,使中醫五運六氣學說始興,「不懂五運六氣,遍檢方書何濟」。宋明理學認為,由對立到統一使事物變化無窮。

五運及六氣皆因時、因盛衰而化,又皆應人、應臟腑。六氣之化為三陰三陽,有開闔樞轉之變。氣在自然及人體中皆有循行。人體營衛諸氣在十二經中依時序而循行。人體之中,氣有食飲之化,有精氣神之化。氣化有亢害承制。氣化之天人相應,有標本中見之別。氣化異常致病有周期,周期可呈現規律性與可預測性,即「順天之時,疾病可與期」。

中醫學受到儒學的廣泛滋養和啟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完善了自己對疾病的更深認識,推測出病人生年、患病日幹支、所患何病、病屬何經、遣用何藥等,並以之作為臨床「治未病」的依據。從古至今,這些理論一直有效指導著臨床實踐,推動著中醫學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然而,「具體而零散」地偶然選擇推廣儒學的某些價值而迴避儒學的整全性價值與普遍性觀念,並拒絕以儒學的整全性價值與普遍性觀念作為證成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如此,雖可選擇某些儒學思想碎片功利性地偶爾作為立法與制定政策之用,然何「儒家憲政」之有?難道陳教授沒有看見,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不是也在「具體而零散」地推廣儒家的某些價值嗎?
  • 五行的特性與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引入的又一個重要的說理工具。五行既有自己本身的特性,又有相互之間的影響關係,對於說明各個臟器本身的特性和功能,臟器之間的相互影響,都是非常易於讓人學習接受的。五行的群眾基礎也比較好,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這一、五行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說的白話一點。老祖宗們生活中一開始發現自己周圍的事物都是由這五種材質組成的,後來抽象引申就成了現在的五行。
  • 《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行
    12月8日,《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攝隨著一本以儒學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名句為主要內容的日曆的熱銷,關於古老儒學在當今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功用的討論再度興起。為更好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人民出版社與魯迅書店聯手於12月8日舉辦了以「像孔子一樣參透人生」為主題的《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探討修身處世的儒學良方。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這樣儒學就有了對現代性的認識,現代性就包含在儒學裡面。所以,我強調儒學本身就具有現代性,亦即合乎理性、正義與自由的追求。我們必須掌握儒學原智與原識的地方,有生命力的地方,我強調儒學的真誠性和創發性。創發性就是發展、提升、更新與不斷充實與豐富。而關於真誠性,我專門有一篇文章談這個問題。
  • 鄒小站:儒學的危機與民初孔教運動的起落
    孔教運動本有相當的社會基礎,也有相當的聲勢,但儒學本身的非宗教性質,國人宗教觀念的淡薄,儒生多將儒學作為利祿之途而非視為宗教信仰,孔教運動的上層路線,動蕩的政局,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教禍發生的可能,儒學與共和政治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孔教運動的靈魂人物康有為參與張勳復闢等等,都使孔教運動困難重重。而張勳復闢的鬧劇,新文化運動的評孔非儒,則使孔教運動喪失了追隨者與社會基礎,從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 中醫學的「治未病」思想應當如何理解?
    中醫學在總結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中,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錘。不亦晚乎?」這種「未雨綢繆」防重於治的精神,頗具有現實意義。
  • 論語探本3.3:人而不仁,仁是整個儒學的基石所在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這就好比猴子丟了個西瓜,撿了個芝麻所做的事。不信,拿著仁和禮讓他們西方的大家去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中國的小學生水平的。
  • 中醫學哲學觀之五行學說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的方位、時間的季節、人體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現象進行五行歸類,從而形成了聯繫人起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
  • 儒學為體 禮法合一
    近期,我在學習《中國法律史》,主要講述從夏商周到中華民國這一歷史長河中的中國法制演變過程,主要體現在「儒學為體、禮法合一」上。下面,我分享3點讀書心得。一、深刻領會中國古代文化內涵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便是儒家思想。
  • 天台山,佛宗、道源、新儒學的搖籃,東方的耶路撒冷
    主要建築分布在四條軸線上,中軸線上依次有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雨花殿前兩側有鐘樓、鼓樓。西軸線上依次有安養堂、觀音殿、文物室、妙法堂。東一軸線上有迎塔樓、方丈樓、齋堂、田房寮;東二軸線上有修竹軒、禪堂及客堂等。其它方面也顯示出國清寺建築的別具一格。如國清寺的山門就很有特色。國清寺象其他寺廟一樣面南而坐,但在山門處理上,卻陡然轉過九十度,朝東而開,應東來的紫氣。
  • 中醫學歷年試題(28)-醫療衛生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試題
    中醫學歷年試題(28)-醫療衛生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試題 2019-11-20 11:24:00| 中公教育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少為人知的典故,文昌帝君在孔子之先振興儒學
    【帝君降生,振興儒學】帝君說:我死了後,我的魂魄飄遊人間,來到會(kuai)稽山北,看見一個隱居的人(聖父),年紀五十歲左右,正燒香拜天求子。此時是春中三更夜,星光燦爛,張宿星座清晰地掛在天空,而這位隱居的人正好姓張,我於是就投胎託生到他家裡。我鄉剪髮文身,盛行落後民族的陋習。我長大之後,為這種舊習很不快樂。就找來鞋帽,自習禮文(儒服儒冠從此開始)。
  • 世界文化史:日本平安時代,北宋刊本東傳,儒學文化的傳播
    平安時代那種歌舞昇平的景象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以將軍為首領,以武士為主體的,長達400年的互相徵伐,全國雖然名義上仍然有一個天皇,但是,天皇不是被將軍挾持,就是政令不出京城,並且自公元1331年至公元1392年間,竟然也還出現過兩個天皇,這便是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代。戰爭嚴重摧殘了文化。
  • 成都儒學大師李小龍,講歐陽詢書法秘密,濃縮了歐楷精華
    如果用淡墨寫歐楷則可隱約看見筆畫中間有一條墨線。中鋒運筆筆畫不會形成一邊平整而另一邊有鋸齒的情況,唯有中鋒運筆方能使筆畫顯得深沉而老到雄渾而有力。四川成都書法家李小龍武功打跑武當道士,作品賣高價,不簡單其實真正的歐楷書寫時不必特別在意點畫的形狀,只要筆筆中鋒又符合歐楷的結構審美法則即可。
  • 浙江2011年10月自學考試中醫學基礎(一)真題
    「血之餘」是指( )A.爪B.發C.腎D.筋8.為中醫學奠定基礎理論的著作是( )A.《黃帝內經》B.《神農本草經》C.《傷寒論》D.《諸病源候論》9.疾病過程中,先有高熱汗出,面紅脈洪,後突然轉為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全民閱讀★★★★★「天地之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常見的術語。天地之心即是宇宙之心,指宇宙所具有的主導的性質、內在的傾向、指向,是它決定了宇宙萬象的發展,又是宇宙萬象及其運動的根源和依據,它也是宇宙動能和生命力的中心,被稱為宇宙的心靈、天地之心。所以,天地之心是一個宇宙論的問題。
  • 國學文化:儒學所說的良知,不是刻意的逢迎,是一種順其自然
    陽明心學:今欲善惡不思,而心之良知清淨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將迎以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惡時,用治知之功,則以涉於思善之患。這個是來自於王陽明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書信來往之間的一段內容。講述的就是一個,面對善惡與良知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現在想要善和惡都不去思考,都不去考慮的情況之下。心中的良知就自然存在,心裏面也是一個清靜自在的狀態。
  • 儒學十三經裡竟然也有汾酒工藝?︱汾酒百賢008:戴聖
    十三經中,有三部是專門講「禮」的。《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現,創作年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可能在戰國時期。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也有學者認為作者是周朝的精神領袖周公旦。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儘管書的內容只有少數是周公制定的,但周公確定的這些內容卻是整個周文化和儒家學說的核心。《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西漢高堂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