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日本平安時代,北宋刊本東傳,儒學文化的傳播

2021-01-09 阿凡談歷史

平安時代後期,北宋刊本開始東傳日本。公元983年,日本僧人奮然赴中國,如前已述,贈中國已鐵失之鄭玄注《孝經》,宋太宗以國內新刊的《大藏經》回贈。這部宋版《大藏經》,便是中國宋刻本傳入日本列島之濫觴。11世紀初,日本政權的實際操縱者藤原道長的日記《御堂關白記》「寬弘七年(101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記載中國商人獻上「折本注文選、同文集」雲。所謂「折本」,即是「印刷本」,此處無疑是指宋刻《昭明文選》與《白氏文集》。

可以這樣說,平安時代近400年間,由於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以日本貴族知識分子為主要橋梁,中國文獻典籍以同時代在世界上罕見的規模東傳日本,從而對日本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對日本漢學的形成,做了有力的奠基。平安時代那種歌舞昇平的景象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以將軍為首領,以武士為主體的,長達400年的互相徵伐,全國雖然名義上仍然有一個天皇,但是,天皇不是被將軍挾持,就是政令不出京城,並且自公元1331年至公元1392年間,竟然也還出現過兩個天皇,這便是日本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戰爭嚴重摧殘了文化。由平安朝400年間建立起來的文化事業,幾乎被破壞殆盡一在這近4個世紀中傳入日本的中國文獻典籍,如《本朝見在書目錄》所著錄的1500餘種唐代與唐代以前的抄本,也大部分毀於這數百年之間。當時,在日本的國土上,唯一遠離戰火的是寺廟,一線學脈,便維繫於此。於是,寺廟中存在的文化,便成為這一時代日本文化的主流。

本來,中國儒學文化曾受到佛學的排斥,然而,這一時代中國大陸本土佛教中禪宗的發達,為儒佛兩家的關係帶來了新局面。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形成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它不立文字,反對其它宗派繁雜的經典論說。它以坐禪內觀為主,超絕一切官能,擺脫一切知識,既無可以依據的經典,又無必須祈禱的對象。禪宗的本旨主張非有非無,有無俱存,有空俱空。所謂「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這就是它的境界。所以,禪宗鼓吹在一棒一喝之下,頓開茅塞;在以心傳心之中,見性成佛,由此便可獲得萬古不變的真理。

禪宗在宋代逐步昌盛。這一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正是宋人以「義理之學」,排斥與替代「漢唐訓詁之學」的時代。宋人程朱陸楊學派,在宇宙觀、方法論以至倫理學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觀念。誠如思想史研究家們指出的,宋代儒學的理念與方法論,與禪宗十分接近。例如,禪宗以見性成佛為主,宋學以窮理盡性為宗:禪宗主張回復自己的本原,宋學主張探求自己的本性。事實上,禪宗的性相與宋學的性理,在內涵中有相似之處,而坐禪內觀與靜坐省察、頓悟與豁然貫通幾乎同出一轍,而且,它們都主張果用禁欲主義來淨化本性。這樣,佛教與儒學在此之前無論怎樣地對立,而禪宗和宋學卻似乎是可以交互為用的。曾經一向視若水火,互為剋星的儒佛二家,開始形成了一種新的形態。

日本佛教自13世紀起,發生了劃一時期的變化。從6世紀傳入日本的傳統佛教,以研究經典和祈禱法會為主,天台宗、真言宗等具有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當時,京畿地區集中了諸大名寺,寺院中皆皇族公卿出身。此種形式的佛教,實際上是一種「貴族佛教」。隨著將軍武士在政治鬥爭中的勝利,平安時代的世卿貴族政治逐步瓦解,貴族佛教的權威也隨之動搖。其動搖的原因固然是因為舊佛教的高級僧侶營私利、逞私慾、腐敗墮落,達於極點。但還有兩個更主要的原因,其一是原有的貴族佛教不能適應新起的武士階級的意識的需要。武士的出身雖然是多元的,但不管他們來自何處,既為武士,就得為其主子馳驅效命,他們剛愎慓悍,出入於生死之門。

於是,在精神世界上,便需要一種與他們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狀態相一致的麻醉劑,以期得到安慰。他們沒文化,不能像貴族佛教徒那樣去研讀經典;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像貴族佛教徒那樣去祈禱法會。他們要求一種簡明易了、直接通快地反映他們意志的宗教—這便是禪宗。其二是當時鎌倉將軍北條氏在爭奪政權的過程中,也急於要掌握教權。原有的舊佛教是世家公卿的勢力,鎌倉將軍在擺脫舊佛教勢力的過程中,對於從中國引進與日本舊教沒有關係的禪宗,有著極大的興趣。鎌倉大佛的建立,表示了將軍幕府與京貴族佛教的抗衡。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原本在宗教社會下層僧侶中流傳著的對於異派的欲求,由於武士階級在政治上的勝利,和當時幕府政策上的需要,因而得以強烈地表現出來。於是,禪宗作為新佛教的主流而開始風靡日本。中國在南宋寧宗時,仿印度釋迦牟尼在世時有鹿苑、祗園、竹林、大林和那爛陀共五等精舍,在江南禪宗中,定臨安徑山萬壽寺、北山靈隱寺、南山淨慈寺、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和太白山景德寺為「五山」。另外,又以釋迦牟尼園寂後的項塔、牙塔、齒塔、發塔、爪塔、衣塔、缽塔、錫塔、瓶塔、盥塔共十塔,於「五山」之外,再定「十剎」。這「五山十剎」,便是南宋禪宗的基地。

13世紀日本鎌倉幕府便依中國「五山」之名法,在其政治中心鎌倉,取建長寺、園覺寺、壽福寺、淨智寺、淨妙寺為「五山」。14世紀中期,禪宗勢力終於打進京畿地區,公元1338年至1342年,京都定南禪寺、天龍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為「五山」,其後,妙心寺、大德寺、臨川寺又為「準五山」。從而,日本開始了文化史上一個新時代一五山文化時代。

相關焦點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漢字對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居功至偉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世界所有現存語言中唯一的表意文字,是中國文化最顯著與最獨特的標識,亦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
  •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少為人知的典故,文昌帝君在孔子之先振興儒學
    注釋:①唐虞:上古時代朝代名,唐為堯所建,史稱陶唐,虞為舜所建。【按】孔子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母在尼山祈禱,誠心所感;帝君降生於人間,是因為聖父於春夜祈告於蒼天,出生都是不同凡響啊!孔子在周朝衰落時振興儒教,向萬世顯示了走向純善境界的微言大義;帝君則在周朝興盛時振興文教,他的陰德綿延傳於千秋。難道不是道路不同,而目的都是要使天下太平嗎?
  • 《妖貓傳》日文翻譯談中日文化交流:盛唐的開放對日本影響巨大
    一部電影還是需要用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推廣出去,這聯繫到怎樣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這需要,同時引進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進行融合,才顯示出開放的大唐想像,激發觀眾的大唐想像。從630年到895年,260年間,日本的貴族時代一共派了19次使節到中國來,每次派的多達100人以上,最多是500人。那時非常危險,能活著回來的人也不多,但是日本還是派使節,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帶回很多東西,從中國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的藝術水平。可以說,絲綢之路的東端延長到日本。
  • 朱熹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國哲學與文化自東周以來,幾經起伏,終至於宋明則理學昌盛。理學昌盛實有賴於理學諸家,其中朱子之功尤為顯赫、關鍵。朱子批評佛老,融會諸家,總結儒學,追尊道統,無往不成績斐然。其於政事治道、教育師道、經史博古與文章子集的各方面,有全面的開拓。他既重思想的開創,亦重統系的建構,在當時及以後堪稱峰巔。
  • 【文化常識】日本三大節日慶典
    是因為江戶時代的將軍考慮到節慶活動過於豪華鋪張,制定了按年輪換規模的規定。 舉辦時間:最早開始的是東京都的神田祭,一般在每年的5月15日前後的星期六舉行。 一般在早上八點出發分成三隊,穿著古代服裝很肅穆地行進。當中有各四位女司,以及少女的扮演者拿著花在東日本橋附近做法事。
  • 玄幻小說:面向英語世界的另類「文化傳播」
    它為何吸引大批海外讀者、其創作模式和接受模式又有哪些新穎之處、傳播方式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思考,值得我們深思。美國青年凱文·卡扎德沉迷中國網絡玄幻小說,由此徹底戒掉了古柯鹼的新聞,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熱議。專門翻譯、傳播中國網絡小說的主陣地—美國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將該新聞全文翻譯,發表在網站上,也引發了不少海外讀者熱情的「回復」。
  •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兩題——張總、林疏影
    A.法隆寺法隆寺又稱斑鳩寺,位於日本奈良縣生駒郡斑鳩町,據傳始建於607年,是聖德太子於飛鳥時代所造的木結構佛寺。法隆寺內保存著飛鳥時代以來的各種建築及文物珍寶,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就有190種,合計2300多件。法隆寺的善本古寫經中有「法隆寺一切經」890卷,(內有敦煌本《附法傳》殘卷)。其中就有四卷本《三階佛法》的卷一與卷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吳格|胡玉縉與《甲辰東遊日記》
    自十九世紀後期清政府與日本建交後,中國旅日官員、學者之「東遊日記」隨之出現,已刊及未刊者,林林總總,所在多有。諸家記錄之考察、訪書、遊歷、見聞等情形,既為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提供全方位參考,也為源遠流長之中日交流增添時代內容。二十世紀以來,中日關係風雲變幻,多經反覆,而一衣帶水,風月同天,文化歷史及地緣政治之同源同質,仍令兩國間之交流互動,迄無休止。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天台山,佛宗、道源、新儒學的搖籃,東方的耶路撒冷
    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誕生了影響整個東方、甚至整個世界,這裡也是是佛教五百羅漢的應真地和根本道場、「活佛「濟公的故鄉,詩僧寒山子在此隱居長達70年之久……還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儒家理學繁榮之地。可以說,天台山是東方的「耶路撒冷」,這裡的文化比耶路撒冷更具豐富性,它是東西方文化對撞的結果。1.
  • 來自金字塔的古老傳承:淺析古埃及文化的傳播與影響
    古埃及人以自己獨特的人生觀創造出古埃及文化,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寶庫,而且為後世西方文化的發端和繁榮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但古埃及文化的光輝成就,不是在孤立環境下取得的,而是在與周邊文明的交往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養分,得以豐富、充實和壯大的結果。這一過程促使埃及文化的外向輻射與傳播。
  • 趙曜:日本文化中的「寒山寺」憧憬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在日本文化中,中國「寒山寺」這一意象具有特別的意義。無論是描寫夜半寒山寺鐘聲的《楓橋夜泊》,還是主張無常空寂的佛法禪意,抑或是關於寒山寺內高僧寒山的隱世傳說,都對日本的社會、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 從「不傳外姓」到風靡全球,太極文化「丹田地」有啥傳奇故事?
    從「不傳外姓」的家族秘技到風靡全球的中國功夫,養育它的這片熱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溫縣陳家溝作為太極功夫的發源地,如何科學打造「太極文化之地」和「保護傳承核心區」,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播,成為新的機遇和挑戰,帶著這些問題,12月17日到19日,河南日報記者走進陳家溝進行了探訪。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九)神社
    日本最重要的神社包括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最古老的神社的出雲大社,世界文化遺產的嚴島神社,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德川家康的日光東照宮與近年頗引起爭議的靖國神社。日本人在每年的新年亦會到神社參拜,透過捐獻、祈求和求籤等途徑希望在新的一年吉祥。 一般時候,人們參拜神社以表示對神的尊敬,並祈求祝福。在特殊的日子裡更會有很多人們去神社參拜,比如:新年、節分、日本兒童節以及其他節日。
  • 一周文化講座|紙媒時代的生活方式
    本周,水木丁、柏邦妮、綠妖將帶著這本《我們心中的怕和愛》,一同分享她們這十年來彼此支撐走過的日子,聊一聊這本「相助」之書,談談她們的懼怕和軟弱,成長和堅持。學生時代優秀的學霸,長大後也成為對工作對生活掌握主動權的人;學生時代不循規蹈矩的人,成年後也擁有了一個自由的靈魂。本次活動,她將攜新書《這世界歡迎夢想與美貌》與讀者聊一聊創作歷程及成長曆程。
  • 東古公司與鳳凰網再度攜手 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美食不僅徵服了國人的胃,如今也一步一步徵服世界各國人民的胃。談到中國美食,醬料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對於很多人,沒有醬料的美食是沒有靈魂的。作為國內家喻戶曉的醬料企業,鶴山市東古調味食品有限公司(下稱:東古公司)近日再度攜手國內權威主流媒體鳳凰網,弘揚中華美食文化,宣傳東古公司百年醬料文化。
  • 風水文化在國外已代表中國文化向世界輸出?
    01美國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退職後,寫了本自傳,回答民眾問他為什麼那麼走運的時候說:「我出生在一個叫『HOPE』(希望)的地方,那裡的風水非常好。 02日本 日本對中國古代的風水卻非常重視。在日本最早有關風水的記載是602年,隋唐時期由朝鮮傳入日本,當時官方管理風水的職能部門叫陰陽寮,風水先生叫陰陽師。 1989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國風水研究者會。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5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北京大學日語系副教授孫建軍在京舉辦講座,講解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歷程,探尋中日文化的異同。活動現場從漢字看日本文字是窺探不同文化體系的線索。基督教文化圈用羅馬字、希臘正教用希臘文字、俄羅斯正教地區用西裡爾文字、猶太教文化圈用希伯來文字、伊斯蘭教文化圈用阿拉伯文字、儒家文化圈用漢字,可見世俗世界多有套用「聖典」文字的意識。自戰國時代起,漢字逐漸傳播到境外。有調查顯示直到今天,越南語約90%的詞彙、韓語約70%的詞彙來自漢語。在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均已經先後被取代,甚至漢字20世紀在中國的遭遇也是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