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日文翻譯談中日文化交流:盛唐的開放對日本影響巨大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一部電影還是需要用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推廣出去,這聯繫到怎樣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這需要,同時引進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進行融合,才顯示出開放的大唐想像,激發觀眾的大唐想像。

電影《妖貓傳》日文海報日本對中國,對大唐的憧憬,和絲綢之路是分不開的刈間文俊(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我是專門研究中國電影的,專業是中國電影史。我講的內容是中國的電影音樂,重點是《妖貓傳》,就是開放的大唐想像和《妖貓傳》。

電影和音樂是分不開的,因為電影是綜合性的藝術。有些電影,裡面的插曲或主題樂也有自己的生命。比如說1934年《漁光曲》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成了首部獲得國際榮譽的作品。這首曲子傳到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我學中文的時候也學唱的。

還有《冰山上的來客》,一部和絲綢之路有關的中國電影,是1963年趙心水導演的,其主題歌是由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改編而來。1978年在東京舉辦第二屆中國電影節的時候放映過。1978年對兩國來說非常重要,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年,今年是40周年。那一年放映《冰山上的來客》,給日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這首歌,雖然當時受國際形勢的限制,日本人無法到這個地方,但是我們觀看這個電影,激發了對西域的想像力,印象特別深。對我個人也非常難忘,因為這個電影是我翻譯的,主題歌的歌詞也還記得,雖然不大會唱,但一聽這首曲子就覺得親切。

說起日本和西域的關係,日本從古代到現代一直有對大唐的想像和憧憬。從630年到895年,260年間,日本的貴族時代一共派了19次使節到中國來,每次派的多達100人以上,最多是500人。那時非常危險,能活著回來的人也不多,但是日本還是派使節,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帶回很多東西,從中國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的藝術水平。可以說,絲綢之路的東端延長到日本。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的中心,唐朝文化就是凝聚世界文化的精華,當然包括佛教在內。這一段歷史,我們日本一直都忘不了。日本對長安的憧憬,直接連接西域,也連接世界。一提長安、大唐,我們就聯想到開放性,因為日本是通過大唐,通過長安連接世界的。對於日本這樣一個島國,雖然有相當濃重的島國的封鎖意識,但是同時又嚮往要衝破島國的封鎖意識,是有這個強烈的願望的。

現在日本對西域的憧憬以及所樹立起來的開放的中國想像,這個突破點在哪兒呢?就在1980年。1980年日本和中國合拍一部紀錄片《絲綢之路》。它的拍攝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在規模上代表了當時所能達到的紀錄片製作的最高水平,參與攝製的日方NHK電視臺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家被允許進入中國腹地,進行紀錄片拍攝的電視臺。1978年10月鄧小平先生訪問日本——當年8月兩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10月份交換公文,鄧小平先生特意選在這個時候訪問日本,和福田赳夫總理交換公文。他從東京到大阪坐新幹線的時候,日方電視臺派人在車上直接找鄧小平先生的秘書遞給他拍攝申請,年底得到許可。1979年8月在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開拍,對日方來說,長安就是絲綢之路的出發點,一定要從長安開拍。當時日方的項目負責人留下筆記說,1972年以來醞釀7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這表明1972年兩國恢復邦交,日方就有夢想要拍絲綢之路。可以看出來,日本對中國、對大唐的憧憬,是和絲綢之路分不開的。70年代恢復邦交的時候,日本對中國的了解不多,有了這部紀錄片《絲綢之路》,日本國內就樹立起一個新的中國形象,就是開放的中國。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日合拍紀錄片《絲綢之路》海報

當年好幾位日本著名作家和學者,特意到現場,到西域,直接參與拍攝。他們寫了旅遊記,都成了暢銷書,一直到現在還受歡迎。這也說明,日本文學從奈良平安時代以來,一直有連綿不斷的大唐想像,對大唐的憧憬,和西域想像結合在一起。參加這個節目的作家就是體現了這個從古到今的日本文學傳統。

這部《絲綢之路》紀錄片,還是離不開音樂。它的主題曲,由喜多郎作曲,銷售量達到數百萬之多,到現在還有市場。喜多郎曾經說過,我可以用合成器創造海洋、冬天的海洋,夏天的沙灘。他用這個方式激發了人們對西域的想像,也樹立了開放的中國形象,這個音樂一直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

還有一部日本電影連接西域,是1980年的《天平之甍》。這是日本首部在中國拍外景,尤其是在敦煌拍景的電影。唐朝時期揚州的鑑真和尚到日本,他對日本的貢獻一直留在日本人心裡,這部電影描寫鑑真和尚東渡的故事,不僅僅是拍攝揚州、西安,還特意到敦煌來拍,因為日本對長安的憧憬還是離不開西域。這部電影也激發了人們對西域的想像。

我非常高興,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又呈現了一個開放的大唐形象。我也很榮幸,有機會負責《妖貓傳》日文版的翻譯工作。看劇本的時候,我真佩服導演的勇氣。這部電影是根據日本夢枕貘的小說而改編,以一隻會說人話的貓為主線,展開一段有關楊貴妃的故事。有一個特點令人矚目,電影一開始沒過多少分鐘,白樂天和空海,兩個人很自然的攜起手來,進行合作。這和1980年的《天平之甍》不同,那部電影中過了半個鐘頭日本和尚們都沒到中國,還在再現旅途的艱難。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年,白樂天和空海,電影一開始就攜手合作,這就是這40年的變化,現在中國人和外國人很自然的合作,一起工作,已經相當普遍,觀眾都可以接受。因為現實已變成這樣了。這部電影也反映這個新局面。白樂天和空海也是一個很好的搭檔,白樂天代表感性,空海代表理性,這麼好的搭檔,我真期待第二部呢。

以鑑真東渡為題材的《天平之甍》海報

電影裡還有一位人物李白。李白才氣縱橫,敢想敢說。有一段對白,楊貴妃說:「大唐有你才偉大」。大唐的開放性,表現在這一點。還有一位阿部仲麻呂,作為遣唐使來到長安,參加科舉,受到唐玄宗的重用,最後沒有回日本。他是李白的朋友,也留下了很多佳話。阿部的存在也證明大唐的開放性。還有一個角色值得注意,我沒想到陳導敢起用張榕容,歷來演楊貴妃的都是當代有代表性的演員,而起用中法混血演員來飾演楊貴妃是破天荒的。我先擔心中國的觀眾能否接受,但是我估計錯了,當今觀眾都能接受,我覺得中國的風氣確實變了。陳凱歌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也談過,大唐的長安為詩人之城市,那時候文化包容萬象,而且日本、韓國、中東來的外國人也能擔任官職。

如此開放的大唐,用什麼樣的音樂來表現最合適?我又沒想到,最後起用的是日本的RADWIMPS,動畫片《你的名字》的音樂就由他們創作。陳導說過,《妖貓傳》是一部等於暴風雨式的、有激情的作品,電影的主題歌就如暴雨過後的彩虹,彩虹不會被暴風雨動搖,用寧靜的美充滿這焦爛的世界。陳導為什麼選擇這樣的音樂,我又聯想到了紀錄片《絲綢之路》和喜多郎的音樂。

一部電影還是需要用世界可以接受的方式推廣出去,這聯繫到怎樣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這需要,同時引進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進行融合,才顯示出開放的大唐想像,激發觀眾的大唐想像。這部電影在日本從今年2月底開始放,放到5月份,連續三個多月,觀眾人數達到260萬人,我相信這部電影會在日本重新樹立開放的中國形象的。

(原標題:絲路上的音樂交響)來源:北京晚報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日本,這個與我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和我國有著不解的仇恨,但也有著千年的文化交流。比如日本的建築就是模仿的唐朝建築樣式,日本的神道教,是我國道教和日本原始宗教結合的產物,日本的很多風土人情,也都能夠在我國找到模板。
  • 寶雞發現盛唐地宮,出土世界最早茶具,證明日本茶道源自中國
    寶雞發現盛唐地宮,出土世界最早茶具,證明日本茶道源自中國我們都知道,日本人一直以自己的文化傳承千年為榮,但是卻對於自己的文化其實大多數來源於中國感到難以啟齒,並且認為大多數文化都是他們自己原創,但是中國考古發現卻屢次打臉,比如,日本人挖出繩文時代的建築物,認為是自己原創,但是中國南方的明堂卻證明很可能是日本傳統建築神社的源頭。
  • 日本教授稱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怒斥,真相讓他們心碎
    ——約翰·赫爾達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非常傳奇的國家,雖然它的國土面積十分的小,但是它卻很發達,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而且這個國家從古代開始就跟我們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繫,可以說是一衣帶水,無論是積極的文化交流,還是近代史上諸多的不解的仇恨,總之,兩國之間的聯繫一直是非常密切的,算下來,這樣的聯繫也已經維持了上千年了。日文起源於我國漢字?
  • 郭敬明用《妖貓傳》打敗了陳凱歌,但陳凱歌卻這樣說
    這次真的被郭敬明的《妖貓傳》感動哭了,黃俊捷、郭俊辰、宋芸樺幾個演員的表演和最終呈現的效果,讓這個片段遠遠超越了一檔綜藝節目能夠承載的體量、力度和情感密度。怪不得陳凱歌盛讚郭敬明:少年之火在郭敬明導演心中熊熊燃燒!《演員請就位》真的幫郭敬明狂刷好感度,進入小四戰隊的演員很幸運。
  • 中日黃檗文化社團聯手 助推福建湄洲媽祖巡遊日本
    :官志雄   中新網長崎2月19日電 由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和日本一般社團法人黃檗文化促進會組成的聯合參訪團,從2月15日至19日赴日本長崎參訪交流。
  • 圖片中的日文可以翻譯出來嗎?拍照翻譯一氣呵成
    現在,網上有很多進行中英翻譯的工具,不過,想要把日文翻譯中文,或者把中文翻譯日文的話,可以用的工具還是比較少的。如果接觸到了一份日文的文件的話,其實,我們使用迅捷OCR文字識別軟體可以把裡面的日文翻譯成中文,這是我平時常用的方法之一。這款軟體有獨特的ocr技術,可以把圖片、文件中文字給識別出來,還能對識別後文字進行翻譯操作。
  • 手機中文翻譯日文如何完成?三種方法讓你的手機秒變翻譯機
    因為從小看日漫長大,即使知道日語中很大一部分都源自於我們中華文化的薰陶,但相信小夥伴們對於日語也是非常的好奇。那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日語翻譯問題該如何解決呢?或者是我想將中文翻譯為日語該怎麼做呢?別擔心,小編分享給你三個好方法。
  • 陳凱歌獨家回應《妖貓傳》十大疑點
    《妖貓傳》是陳凱歌對中國式奇幻大片的又一次嘗試。他形容自己這次是「傾盡全力在視覺方面營造一種奇觀效應」,而從導演角度則「稍微向後退一點」,相較以往「比較節制和隱蔽」。《妖貓傳》目前口碑還不錯,至少讓陳凱歌從長期的輿論壓迫中「翻身」了。
  • 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但實際操作時的一個難題在於,這一使用原文音譯的做法在學術類的著作中或許尚且可行,但在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普及性讀物中,則往往難以付諸實踐,仍不得不加以解釋性的翻譯。國際日本研究的這一翻譯挑戰在轉譯為中文時又進一步放大。拋開更為宏觀的認識論、本體論等問題暫且不談,僅從文本翻譯本身而言,若將日本研究由英文等第三方語言轉譯成中文,一些額外的技術性挑戰也接踵而至。
  • 國產劇日文名誇張?源於命名習慣
    連線題答案:1-D 2-C 3-A 4-B 5-H 6-K 7-G 8-J 9-E 10-F 11-I【漲姿勢】昨天《如懿傳》釋出日版預告,這部中國電視劇的日版譯名為《如懿傳~紫禁城裡命運凋零的王妃~》,由於劇名的翻譯比較另類,在網際網路上引發熱議。
  • 日本人常說的「八嘎呀路」,到底啥意思?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玄宗時,日本長屋親王曾命人將這四句偈語繡在袈裟上,送給大唐,希望大唐高僧能前去日本講授佛法。日本也多次派出使者來唐交流。大唐高僧鑑真更是不懼風險,東渡日本傳法。追溯到秦,有秦始皇曾派出徐福前往海外尋求不老仙丹,徐福及同伴尋丹無果後留居日本的傳說,這雖然無法考證。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作家朋友,紛紛執筆創作,寫出了很多觀照心靈、傳遞大愛、溫暖人心的文學作品,凝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今天,在線上面對面地重啟文學的交流與對話,一定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她期待與日本作家朋友們共同努力,將中日文化文學交流不斷深入發展下去,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中日建交談判時日本首相說了一句什麼話,遭到周總理嚴肅回答
    1972年7月16日,周總理在會見日本社會黨前委員長佐佐木更三時表示:「如果日本現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來談恢復邦交問題,北京機場準備向他們開放,歡迎田中本人來。」並隨後派遣了孫平化、蕭向前到日本去做準備工作。1972年8月15日,田中角榮在東京的帝國飯店接見了孫平化和蕭向前,表示十分感謝周總理的邀請,他決定近日進行訪華。
  • 通訊:山川異域同風雨——記中日民眾借詩句互勵共抗疫情
    4月20日,由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一家不願留名的愛心企業捐贈的兩萬個口罩順利抵達日本東京,日本浙江總商會工作人員在每個裝滿口罩的紙箱上都貼上一張彩色列印紙,上面不僅有日文創作的俳句,還有譯成中文的漢俳以及準確表達俳句含義的俳畫。  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音組成。俳句講究餘情、餘白,引人深思,俳畫表達的則是俳句的意象。  疫情當前,風雨同擔。
  • 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
    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在由TELL公眾演講會、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聯合主辦的TELL+JAPAN第三季演講活動中,來自日本的小林千夏和野村義樹講述了他們與中國的故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文化的跨越,也讓我們相信,中日之間的理解、改變和共贏是可以實現的。
  • 管中窺豹,看看《貓妖傳》裡的那些唐朝建築,感受盛唐氣象
    《貓妖傳》裡的盛唐建築提起唐朝,中國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出「昭昭有唐,天俾萬國」這樣的印象,強漢盛唐氣節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他是最偉大輝煌最開放包容並且影響力最大的時代,縱觀中國歷史這樣的鼎盛也是少見的,單論國家地位,是沒有勝於唐朝的。
  • 在華日本人:是什麼讓我們選擇留在了中國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是什麼讓我們留在了中國■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在由TELL公眾演講會、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聯合主辦的TELL+JAPAN第三季演講活動中,來自日本的小林千夏和野村義樹講述了他們與中國的故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文化的跨越,也讓我們相信,中日之間的理解、改變和共贏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