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2021-01-11 天眼新聞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這段文化史牽涉許多重要問題,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否同樣是人類社會的準則?文化的先進落後是否就是以武器、技術、生產力乃至軍事勝敗來判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在何處?孔子究竟偉大在哪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這段歷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然後理直氣壯地訴諸民眾。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抬起頭、挺起胸,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還「經學」以學科地位,是中國文化復興之關鍵  如今,不少人對「國學」的精神始終不能得其要領。其實,嚴格意義上的國學,是指一國之學術,一國之學術必有其獨特之體系。一國之學術體系,必定是經由長期發展、多方匯通、反覆汰選,獲得學界廣泛認可之後方才確立的。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以經、史、子、集為總綱,所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皆得名於此。四部之學,以「經學」為首,即以儒家《十三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經學,是承載中國人人生大道的學問,是中國人價值觀體系的載體,包括將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人類的終極理想,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通向理想社會的階梯,將「孝」作為修身之初階,將「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普世價值理念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我國於近代引進西方大學制度,學科體系效仿西方建立,西方大學沒有經學,故中國所有大學都沒有經學系,由此,《周易》成了哲學著作,《詩經》成了文學作品,《尚書》成了史學著作,《論語》《孟子》《儀禮》《周禮》等經典更是失去學科歸屬,皆與傳統學術層面發生偏離。習近平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致辭,列舉儒家文化的十五個重要思想,幾乎都出自儒家經典;10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指出,如果經學不能復興,則中國學術的整體復興是不可能的。還經學以學科地位,適其時矣。  「中華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猶如一棵大樹或者一條大河,是一有機整體,毋需分割,也無法分割。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王岐山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辭,強調孔子與儒家的思想,與黨今天的許多重要理念是貫通的。這些講話,證明傳統文化是流淌在中華生命體內的血液,是偉大創造力的源頭活水。  傳統文化的可貴,在於經世致用,能解決社會問題。中華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是按照道德理性制定的行為規範,關乎日常的舉手投足、待人接物,禮的核心理念是「敬」,即為他人著想,這是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的精神。儒家倡導用禮修身,用德音雅樂諧和心性,既可成就自己的君子風範,同時也使社會更加有序,何樂而不為?儒家文獻中的資源相當豐富,亦很接地氣,極具操作性。早在唐宋時代,中華禮儀就東傳日本、朝鮮,推動了當地文明的進程。時至今日,源於中國的禮儀依然是這兩國民眾社會交往的必備常識,不僅沒有影響其經濟發展,反而助其樹立起良好的國家形象。  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局勢紛繁複雜,當務之急,是要凝聚海內外最大多數的國民與華人的文化認同,故所有作為都要從實際出發。毋庸置疑,「中華文化」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是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西方平等開展對話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我們必然面臨向世界闡釋中國理念的問題,然而目前我們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理說不出」的困境。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其一是中國文化的英譯存在隱患。晚近以來,西方人翻譯中國經典時建立起來的語彙體系,背後是基督教文化的框架,故在儒學的諸多關鍵詞彙翻譯時,被強加上了它原本沒有的基督教的價值觀。在某些權威的漢英詞典中,大量不恰當的語言注釋變成了標準的中西對等語彙:「天」譯成heaven(天堂),「禮」是ritual,「義」是righteousness,「道」是 the way,「仁」是benevolence,「德」是virtue,「孝」是filial piety,「理」是principle,等等。這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西語詞彙,會激活每個西方人熟悉的神學世界觀,包括上帝、教會,以及人應該遵從於神的意志等,而中國文化自身並無這些意思,反而招致誤解。  其二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關鍵詞彙多有美化性翻譯誤讀。「五四」前後,中國人最初是以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漢譯詞語為中介來了解歐美文化,他們對西方文化懷有「仰視」心態,故在解讀某些關鍵詞語時,忽略其文化背景,模糊其本源詞義,作了美化性的誤讀。如將human rights 翻譯為「人權」,誤讀為「人民的權利」,卻忽略了其以「個人主義和私有財產」為核心的背景;將「rule of law」翻譯為「法治」,解讀為科學的治國方式,卻忽略了其背後「上帝意志」的影子以及「人性惡」的哲學基礎。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知識分子毫不猶豫地將與此相反的貶義標籤貼在了中國的歷史、制度、文化之上,使之變成「封建」「專制」「君權」「人治」的代名詞。如果不從這些大本大原處入手,我們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何來底氣,又如何立足?   中國文化學者的職責,不是為了證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確再增加一個新的例證,而是要發掘並彰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並與西方人平等地對話。只有以正確的認識與真誠的態度,重建中華本位文化的獨特體系,海內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才有可能。

來源 人民論壇網 

編輯 程星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很多概念是立足於西方的語境產生、傳播、生長的,在植根於中國的語境成長之後,有哪些新的特定含義,需要經由哪些新的建構是必須經過審慎思考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講話中闡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位,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昌文化
    文昌帝君由道教推崇,受儒生文人奉祀,還被佛陀釋迦牟尼授記,真正成了道、儒、佛三教尊奉的大神,這在中國神仙信仰史上也並不多見。但這一階段的文昌文化還不是十分成熟,由於道教和民眾的直接參與,文昌文化體現出明顯的宗教色彩和民俗特色,也體現出西蜀氐羌人的土著文化氣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豐富實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這樣,隨著群眾路線介入經濟管理,就形成了經濟治理的中國之道。群眾路線在文化治理中的創新實踐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我們迎來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高潮。這時候,就突出了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人民群眾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大眾的」性質。大眾的文化是為了大眾、依靠大眾、造福大眾的文化。
  • 「心學專欄|邵明」正向思考背後的文化問題⊙邵明
    芭芭拉認為,首先,何為「正向」本身就是難以衡量的,因為情緒本身是瞬息萬變,難以用量化的方式去測量。再者,不同的文化對於正向的看法也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會認為積極、快樂的情緒就代表正向,傳統的東洋文化,包括中國、印度、日本等並不會把個人的情緒當作關注的核心,例如《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 「魔童降世」與文化認同
    作者:聶新鑫  據媒體報導,正在全國院線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異常火爆,刷新了國產動畫片多個票房紀錄,創造了國產動畫史上的「奇蹟」。取得「開門紅」自然離不開觀眾的好口碑。
  • 佛教在中國文化重建中的共性與不共性——王雷泉
    1922年5月,太虛在武漢中華大學講授《新的唯識論》,認為在現代各種思想及需求的「推蕩催動」下,唯有唯識論思想能處於現代思潮之頂點。其「新」的意義在於:(1)近代科學的進步,使神教、舊形上學都已漸次失去往日的效用,只有唯識論能適應新近思想學術上最要之需求。(2)新的唯識論,即真的唯識論之應化身,所謂「應化」,即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 中華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時代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和合文化得以產生、流傳和發展,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觀念。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較能夠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質,而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國與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天人)之間,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來加以概括。秦漢以來,和合概念被普遍運用,中國文化的發展也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同時也保留各家的鮮明特色和個性。
  • 「和合文化百家講壇」走進上海,解碼浙東唐詩之路文化魅力
    11月19日,「『和合文化百場講壇』走進上海——解碼台州: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文化魅力」活動在上海舉行,在滬知名浙江台州籍學者、文化界名人等參加。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唐詩之路研究會顧問陳尚君以詩為線索作了演講。
  • 中國筷子:筷子的文化符號
    還有餐叉,在甘肅青海地區發現了若干件史前餐叉,距今四千年之久,用骨頭做的,很精美,它比較大,有二十多釐米長,叉子、勺子和刀,那時候就都有了。中國西部地區,主要以放牧、畜牧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所以吃肉食比較多,他用得著這東西。餐叉到了商周時還在用,在洛陽有一個戰國墓葬裡邊,有一次發現了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這不是家庭用的規模,這應該是官場上有一定規模的宴會時使用的。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難得可貴 今年 81歲 的 劉振發(18世)聽聞聚館老家來人 非常激動 和80歲的劉培林(20世) 參加此次交流會 感受到楊柳莊支派家人們的熱情 團結及凝聚力 點讚 文化交談中族譜圖世界上沒有一種文明能夠像中國這樣崇拜祖先。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崇拜祖先。中國人的祭祀文化和拜祖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 中國文化符號正在重構品牌
    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整個世界以及每個人都是一場考驗,但是身處中國的我們,獲得了很多人的守護,仍能沐浴在陽光之下,依舊能面對並不完美的2020說出「雖有遺憾,但請前行」。在這一場大考之後,所有在中國的人,所有在世界當中的人可能都會對「中國」這兩個字形成不一樣的理解。 「為什麼中國能做到,而別的國家不能做到?」
  • 「中華話語」針對陰陽文化與太極的一場激烈辯論
    陰陽,是二元變量的三界展開,這是西方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也是我們中國文化中本來就有的內容。只不過我們自己不去挖掘,結果被人家瞧出了門道,然後把我們一腳踢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說法,也就是說自然原理(天道)和社會實踐(人道)之間,本來是有橋有路可走的。但你不走,不修橋、不築路,看起來就會無路可走。
  • 筷子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飲食的重要標誌
    文/芸豆【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筷子,是中國獨有的東西,是最令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關於筷子的傳說也有很多,有的傳說講:是妲己為討商紂王歡心,用頭上的兩個玉簪做筷子。有的說:姜子牙受神鳥的啟示發明筷子。有的又說:大禹治水為節省時間,用樹枝做筷子。儘管在民間有許多關於筷子的傳說,但筷子真正的歷史還是可以追溯到很早。
  • 《中國的寶藏》:告訴你一個可親可感的中華文化
    原標題:告訴你一個可親可感的中華文化 前不久熱播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呈現了中國頂級文物,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和現代中國的窗口。節目邀請英國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他對中國歷史十分著迷,正如他在節目中所說:「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
  • 君子成人之美——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如果沒有第三種關係,儒家就缺少了比較自然平實的一環,可能變得比較忽冷忽熱,一會兒過於浪漫主義,一會兒過於拘謹被動。  第二,從上述文學故事中可見,人與人之間,有深刻的相知。「成人之美」的一大前提,是生命情調的認同、理解與知賞。生命情調的認知,造成了心靈相通的歡契與靈魂的相互成全。中國文化創造,不貴相異,而貴相通。如何求得相通?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