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

2021-01-10 中國僑網

    漢語中這個叫「成全」的詞語,正如其它活的語言化石一樣,其中含有中國文化至為重要的一個精神特點。

  這個詞語,來自孔子《論語》中的「君子成人之美」這句儒家經典。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譯為:「君子」是有很高德性的人。這樣的人,總想著別人的好,儘可能去開發、誘導、鼓勵、幫助他完成這個心願。這句經典,深切地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傳統。

  我們先來講中國文學中幾個小故事。這些故事體現了「成人之美」的深層含義,已經成了文學寶庫中代代相傳的成語:

  先秦哲學家莊子的書裡有個故事,說古代有個郢人,長於揮舞斧頭,他可以把斧頭舞成一陣風。郢人表演的時候,有一個搭檔,名字叫質。質的鼻子上塗上薄薄的一層石膏粉,郢人一斧頭舞下去,可以將石膏粉削去,而不傷到質的鼻子。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寓言。莊子說這個故事,一方面是表彰郢人的高妙技藝,另一方面也是讚美質精妙的配合與一心一意的成全精神。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郢人的高妙技藝,是質開發誘導培育出來的。後來質死了,郢人就再也不能舞斧頭了。後人將質作為最好的朋友的代名。宋詩人王安石詩:「便恐世間無妙質,筆端從此罷揮斤」,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美妙的「質」來成全,再美好精彩的創造也會絕跡於世間的。這就是「郢人運斤」的成語故事。

  講到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朋友,是管仲與鮑叔牙,在漢語中,稱最好的朋友為「管鮑之交」。管仲是政治奇才,但是如果沒有鮑叔牙的推薦,他很可能早就被無情地埋沒了。因為他的才能與智能,一直是潛藏的,不僅沒有機會表現出來,而且還顯得很無能的樣子。只有鮑叔牙知道他欣賞他。如果不是鮑叔牙的成人之美,一心想著朋友的好,管仲早就被世人拋棄。鮑叔牙之所以能夠不拋棄管仲,他知道他的朋友是一塊真正的玉,一心努力要幫他完成這塊美玉。所以,鮑叔牙不僅幫助了管仲,而且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不朽的道義:朋友之道的美好與高貴。

  中國古代的戲曲,極富於中國文化的人倫精神。其中重要的戲劇人物,都能懂得「成人之美」的古訓。

  《霸王別姬》是一出有名的京劇。四面楚歌的時候,虞姬為什麼還有心思為霸王舞劍呢?這是一個謎。虞姬舞劍,非常含蓄,非常美,有一種中國式的悲劇精神,她最後的拔劍自刎身亡,不僅是免得自己成為霸王的累贅,而且也是完成一種生命非常之美,因為楚霸王的生命是一種非常之美,她愛其所愛,拼將自己的生命,化而為最後的流星閃過夜空,這裡有一種中國人蘊涵深情厚意的極致的表現,是一種高調的成人之美。

  嫦娥為什麼要奔月?這也是中國文學與戲曲的一個美妙的謎。她哪裡是我們現代人所想像的,厭倦了人間的生活,想飛到月球上去?中國的神話,是非常人間性的。在著名京劇演員程硯秋的演出本裡,嫦娥之所以要奔月,乃是為了成全她的英雄夫君后羿,是為了代替后羿接受玉皇大帝的懲罰。所以她代替夫君飲下了飛往月宮的毒藥,甘願忍受曠古的寂寞與無邊的寒冷,以成全夫君為造福於人間的美好生命。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犧牲,這是高調的成人之美。

  但是嫦娥與虞姬,又有一點平常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她們只是婦道人家,只曉得對她們身邊的人好,但是她們的成全,不期然地,也成了一種烈士與宗教家之外的神聖與美。千年流傳的神話故事背後,是中國文化中從聖哲到普通人都可能具有的「成人之美」的平常心。

  「成人之美」的思想含義

  簡單說說這個詞語的思想含義。

  首先,「成人之美」雖然具有神聖性,但不是強烈的犧牲、激烈的殉難,而更多具有日常性。即日常人生的處世哲學與倫常德性。《大戴禮記》說:「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文藝作品中所渲染的犧牲精神,只是為了達到感染力所需要的一種強調的表達而已,不必做刻舟求劍的理解。

  尤其可注意的是,在儒家論人與人關係中,有三種正面表達。一是底線的、消極的,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高調的、積極的,即「人溺己溺、人飢己飢」。前者是向內克制自己的,後者則是向外拯救世界的,但是還有第三種,即內在(修身)又外在(達人),即人即己,既積極向上,又並不誇張自我、強調犧牲。這就是「君子成人之美」。

  如果沒有第三種關係,儒家就缺少了比較自然平實的一環,可能變得比較忽冷忽熱,一會兒過於浪漫主義,一會兒過於拘謹被動。

  第二,從上述文學故事中可見,人與人之間,有深刻的相知。「成人之美」的一大前提,是生命情調的認同、理解與知賞。生命情調的認知,造成了心靈相通的歡契與靈魂的相互成全。中國文化創造,不貴相異,而貴相通。如何求得相通?文化即在其中產生極大的作用。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靈相通,進而求得生命相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所以,中國的文學,通於中國的心靈哲學。

  第三,進而言之,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靈相通,與儒家對人性的看法有關。即人的天性是美好的。嵇康說:「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天性」是中國文化一個極美的詞語,是天地宇宙賦予人的美好的個性。通往人的存在的神聖性。曾國藩也在他的日記裡說過:「見得天下都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薰陶玉成之心,使人樂於為善。」這是來自一種有關人性的古老信仰的實踐德性。順此美好的天性,成全之、造就之,不是埋沒、忽視,更不是妨害、扼殺之。

  第四,再進而言之,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靈相通,與儒家對社會的看法有關。因而,「成人之美」是基於一種「報」與「保」的儒家社會哲學。它與儒家的另一基本信條「與人為善」相聯繫,是一種正面、肯定的、陽光的看社會的方式。孟子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是正面肯定人與人之間相處,需具有發自內心的好意。

  第五,成人之美,也是君子自己完成自己、自己實現自己的一種方式。君子完成自己有兩種方式,一是修身治心,即「成己」;一是推己及人,即「成物」。君子所「成」的別人之美好,其實也是他自己的美好。不僅是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靈相通,而且是以文化的方式求得心靈相融。「充其忠愛之心於人之美,其樂之如在己也。」質的配合,實現了唯一的心靈默契。鮑叔牙之成全,也補償了自己想成為偉大政治家的夙願。虞姬的舞劍自刎而死,增色了她與楚王共同生命之壯美;嫦娥的奔月,也完成了她關愛人間的崇高品質。在這裡,生命的美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現代社會的烏託邦?

  由此可見,儒家的成人之美,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訓條,而更是一種重要的精神修煉。它源自一種古老的看世界的方式,經千年的修行,生成為一種高明而中庸的處世之道與成德之道。那麼,在現代社會,會不會是一種浪漫主義的烏託邦呢?我簡單談談儒家「成人之美」的現代意義。

  第一,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發展,是一個解放的過程。這個解放過程最厲害的方面,即人心的解放,即佔有性的個人主義與排他性的物質主義對其他人性圖景的解放。佔有性的個人主義與排他性的物質主義對於人性的基本圖景是:人生來是為了佔有與得到。正如霍布斯所言:「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他的價格。」這種人性圖景的勝利,當然是對中世紀的犧牲者和羊羔式的人性圖景的反動,是對人性的解放,但是糟糕的卻是它以犧牲了其他人性圖景為代價。「成人之美」以及所聯繫的儒家人性圖景,既不是一種犧牲者與羊羔式的,也不是佔有性的個人主義與排他性的物質主義人性圖景,最終關係到一種新的人性文化的重建,將改變當代人性文化主流看世界的方式。

  第二,慈善事業與志願者組織,是「成人之美」的制度性實踐。可見有廣泛的現實基礎。

  第三,成人之美的「成」,是「誘掖」、「順承」、「獎勸」的意思,是建立在尊重人、相信人性的基礎上,所以是主體間性的對話與交往倫理。重要的是知道、理解、尊重、開發對象本身的美好,而不是主體自以為是的好。這樣,就可以儘可能地減少強加於人的權利侵害,更避免暴戾恣睢的壓迫奴役。對於那些弱小的、邊緣的、潛在的、進行中的善良狀態,成人之美是要順承著它的美好的潛在人性趨勢,從正面去幫助它完成自己的善良的目標。

  最後,在現代社會,「成人之美」作為一種古代的處世哲學,有其理論的混沌,不可缺少分析的態度。譬如,如果進入社會政治實踐的領域,也會產生一種所謂「錯置性謬誤」。有兩個通常的謬誤。第一,在經典的古代解釋傳統中,「成」也被解釋成「稱」(評論、宣揚)。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則反是。」如果理解成,君子只稱別人的好處,小人只稱別人的不好。那就可以變成諱疾忌醫,只聽好的一面之辭。如果這番話用來批評現代社會的媒體工作者,那就可能成為了「錯置性謬誤」——把用於私德領域的原則,放在了公德的領域。現代社會裡,凡是公共的事情,當然要有人出頭來分黑白、多臧否,遇事激揚一番的。

  第二,不同價值衝突的人群間,可不可以也「成人之美」呢?其實,成人之美是有點自私的。自私是說,所成之美,也是我的好,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因為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如果沒有我的好在其中得到印證、認同,就不一定能成全。因而在價值衝突的人群間相處,儒家一個更重要的主張是「和而不同」。我們不必無限誇大「成人之美」的優越性。成人之美更多的主要是小社群相處之道,但是,依儒家之道,小社群處好的,大社群也是可以處好的。大社群相處的原則,也蘊涵在小社群之中。「成人之美」強調的是這個「美」,即「生命的相通」。

  最後再講一個古代故事來結束這篇講演:

  一天夜裡,嵇康在路邊的亭子裡休息,彈琴。琴音雅逸,有個聲音在空中叫好。嵇康撫琴而問:「請問你是何人?為什麼不出來呀?」那個聲音回答:「我聽見你彈琴,音曲和美。可惜我的形體殘毀,不宜與先生相見。」嵇康又撫琴擊節,問:「夜色已深,為何不快點出來見面?區區形骸之間,又何必計較呢?」那個聲音於是出來,只見一個人,自己提著自己的頭:說:「聽你彈琴,開心得很,好像又活轉來了。」他與嵇康一起討論音樂的美妙,最終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教給了嵇康。天有點蒙蒙亮時,嵇康與無頭人,一路談論著音樂,消失於晨光熹微的曠野之中。

  那個聽音樂的人,是個野鬼。嵇康與他,隔著完全不同的世界。但是他們卻相會、相知,靈魂相遇於超越的生命境地。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解讀為一個偉大的寓言:雖然是異類,然而都有平等、美好的心。嵇康成全了無頭人的心,無頭人也成全了嵇康的心。在心的相通上,完全不同的人,可以相遇於遙遠的天邊。(此內容為作者2008年10月在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的講演,有刪節。) 

  作者:胡曉明,1955年生,四川成都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思想研究及近代詩學和學術史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國詩學之精神》(1991)《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1993)《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1994)《詩與文化心靈》(2006)等。 

相關焦點

  • 桑黎兵——《君子之魂》
    梅之貞 此乃文士之品、君子之魂 整把壺為精工之作 通過堆、貼、塑、繪等各種工藝 將松、竹、梅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 風骨之美,100個中國漢字解析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本義為命令,又可表「言辭」,即「辭令」,「令」表現了中華語言之美的歷史沉澱。在人治的社會裡,貪就如同附著在文化上的斑斑鏽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與「貪」的對弈,一直穿插在歷史的進程中。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藝術最早是起源於祖先對生活的解讀,以美的符號形式來表達他們所具有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些花紋主要承載於各種生活用具及裝飾中,是人們抒發對自然的崇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們高度提煉和概括藝術的表現,反映了人類對精神生活的寄託。
  • 具有中國文化的公司名字大全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內容是世界級的產物之意,我國經濟產品結合文化內容,兩者碰撞即得出一個有中國文化的產品名字。那麼要如何給產品起一個富有中國文產品的名字呢?富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公司起名資料在下方為大家準備了一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 君子不器,左右逢源
    君子和小人是《論語》中經常提到的兩種對立的人。孔子說:「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天生所有就是質,後天所修就是文,只有每天不斷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仁道,也才能符合中庸之道;否則稍有偏差就會違反仁道的要求。
  • 人民日報青年探索:如何養成君子人格
    1914年,梁啓超在清華學堂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題目叫《君子》,他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子們養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為歷代知識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國的脊梁,挺立著中國人的精氣神。
  • 什麼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20種代表傳統文化的載體
    先來看百度給我們定義:中華文化又稱「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和中華古文化,包含民俗、戲曲(主要是崑曲、豫劇和黃梅戲)、棋藝、茶道、中國傳統樂器、文人字畫等。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載體實在太多,我們今天主要就說說有哪些載體。琴棋書畫,囊括了中國的文化記憶,也可以說代表一個的文化素質。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由此還會產生出某種一切冤假錯案都不會發生、正義必將得到伸張的幻象,這乃是文化發生學意義上的必然結果。從這個角度說,古人臆造出神獸獬豸,未嘗不能對司法官員產生警示作用,也是給經常蒙冤受苦的老百姓的一種心靈慰藉。  這種法律文化更為有趣的寓意還藏在法律的「法」字當中:現在的「法」是三點水、一個去,古體字卻寫作「灋」。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這是一種促進文化發展的思想。孔子也區別了和與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看來孔子是同意晏子關於和同區別的言論的。孔子對於和、同之辨未多講,而提出了「中庸」的觀念。後來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篇》,對中庸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於是中庸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於後來的思想家對中庸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中庸觀念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也不是單純的。
  • 《中國詩詞大會》熱播點燃冬日熱情,海瀾之家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和海瀾之家一起打造鼠年新春詩詞盛會新看點,共同推動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海瀾之家也一直助力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先前是贊助了奇葩說這檔華語辯論文化節目 這次又贊助了古詩詞文化節目,海瀾之家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的「顏值贊助擔當
  • 中國文化不能再「失魂落魄」
    導讀用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的話來說,中國近百年來,在文化上曾經「失魂落魄」,而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對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是一個真正需要重新反思、探討和評價的時候,並要對它作出一個新的評價來。樓先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的「深訪談」中,從許多方面對中華傳統文化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
  • 俗語中的君子如玉是怎麼來的?
    作為一個有著七千多年玉文化史的「玉器之國」,中國人和玉的緣分不可謂不深。美玉,晶瑩剔透,堅韌不折,古人以為有君子之德。本期我們就來說說君子之玉。/玉字的誕生和發展玉這一字形,最早應該來源於刻在商代龜甲上的甲骨文,其後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鐘鼎文上也有出現。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玉」曰:「象三玉之連其貫也。」
  •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2020-09-04 16:30:27來源:東方網
  • 斯文與侮辱 | 一個中國文化世家的傳奇
    主人公春月,仿佛正是吳世良的化身:隱忍、博學、堅毅;寫字、畫畫、做詩,靜悄悄地吃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一個方面。到了晚年,英斂之深刻意識到「介紹西歐新得科學文化之精」的同時,不能捨棄「中國舊有文學美術之最善者」,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上書羅馬教廷,力主在中國開辦天主教高等教育學校。 這所大學就是亞洲惟一一所由羅馬教廷直接設立的天主教大學:輔仁大學,校名是英斂之取的。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長亭送別》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被認為是抒情藝術的典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真正達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寫景始、以寫景終,通過暮秋郊外景色的點燃,構成蕭索悽涼的氛圍與鶯鶯的濃重離愁相融合,意境優美。如《長亭送別》中的(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
  • 五行與中國傳統文化
    它雖隸屬於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範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 《易經》解讀十一:《坤》卦之《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01「君子以厚德載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胸懷寬廣,恩澤深厚的文化標誌公元293年,西晉元康二年五月十八日那天,我國古代的第一美男子潘安,坐在車上向西開始了徵途,從京都洛陽前往長安。洛陽,西晉的國都,而長安又是西周、西漢的政治中心。
  • A片的歷史(無圖)|黃片 性文化 成人用品_網易新聞
    在一定程度上,網絡成人內容的泛濫及傳播與現實社會對個人行為的更大限制之間似乎存在某種此消彼長的微妙關係。但在缺乏正確認識或引導的情況下——所謂「資訊時代」的一個巨大諷刺是,有耐心認真去閱讀或觀看全面、詳盡而冗長的關於性行為的嚴肅指導的視聽產品的人越來越少,類似毛片這種娛樂產品卻大有取而代之充當性啟蒙讀物之勢,雖然後者並不具備」寓教於樂」的功能。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
  • 中國書法之鄉萬寧:春聯字大為美
    譬如「中國書法之鄉」萬寧,人們就喜歡字體大和條幅長的春聯。都說羊大為美,萬寧人卻認為字大為美。說起春節的習俗,貼春聯或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標誌了。在新春佳節,家家戶戶貼紅紙,掛春聯,將對新年的美好期望寄托在門前的一對紅春聯上。萬寧是「中國書法之鄉」,書法在當地的群眾基礎非常深厚,並且有多位國家級書法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