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2021-01-11 人民論壇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 張 錚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當前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中最為迫切、最為核心和最為重要的需求。同時,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也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現實依據。

文化消費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穩固的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文化,正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相較於食品、衣物等物質性的消費,看電影、觀賽、看演出等文化消費更能夠提升公眾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那些發展型的文化消費更能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文化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更加穩固而持久。因此,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個體幸福的方式。

滿足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來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增強文化自信,就要求我們以文化發展來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領域,如教育文化、科技文化、休閒娛樂、文體融合等;還要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如生存性需求、保障性需求、享受性需求和發展性需求;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時空特徵,如省時性與耗時性的文化需求、室內和室外的文化需求等。同時,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文化需求的領域、層次、時空特徵等劃分維度,並不是彼此互斥、截然分開的,一個喜歡交響樂的樂迷同樣也可以喜歡看網絡漫畫,一個接受過海外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一樣可能回到農村去經營一間民宿,文化藝術創作、文化旅遊產品設計、文化授權衍生品開發也在越發「跨界」「破圈」,所謂文化內容與渠道的「雜食」或「單食」等二元對立的類型學劃分,現在更多呈現出文化觸達、文化消費的多義性與多重取向。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文化需求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是可以經由供給來引領的。因此,文化需求還應提供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讓「秀肌肉」的硬實力和傳遞觀念、塑造情感的文化軟實力相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於具體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之中。

儘管由文化自信到美好生活的路徑已經描述清晰,但是不可否認,當前我國文化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可迴避的問題,導致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文化權益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一,「網際網路+」背景下,個體的文化消費不再依賴實體場所與具身交互,一個可移動的屏幕足以承載個體的文化消費需求。線上文化消費導致線上文化消費激發了更多上行社會比較,容易帶來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媒介依賴、遊戲成癮等現象越來越成為社會問題。

第二,當越來越多的文化內容成為觸手可及的資源時,人們文化觸達的「線上化」又將文化的採擇權交給了內容平臺。在智能算法技術的底層邏輯之下,缺乏媒介素養的個體極有可能被囚禁在「信息繭房」之中,重複性地消費同質性的文化內容。處於相對文化弱勢的群體很容易助長其極化的文化品位,甚至成為文化單食主義者,長此以往則會影響整個社會時代精神的振奮、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

第三,一些亞文化形態不可忽視。有些非主流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又經過社交媒體廣為分享,形成了較大影響,與主流文化會產生交融和抵抗。同時,大量文化內容產品會被貼上意識形態領域的標籤,甚至有部分有害信息會危害意識形態安全。

第四,老齡群體、「空巢青年」「社畜」等群體的文化需求亟待深入研究,夾帶著各類錯誤觀點和錯誤思潮的文化產品仍然需要我們保持高度的警醒,以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去增強思想的免疫力。

對於以上問題,首先,要立足於中國的語境思考制度的定位和含義。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存在隨處可見,很多跟文化有關的概念早已潛移默化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習以為常。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很多概念是立足於西方的語境產生、傳播、生長的,在植根於中國的語境成長之後,有哪些新的特定含義,需要經由哪些新的建構是必須經過審慎思考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講話中闡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位,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其次,立足中國語境思考文化並非一味地排斥西方的優秀文化成果,要充分吸收全球優秀文化的精髓,為我所用,為我所化,融入中國文化發展的偉大實踐。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科研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勇攀高峰,科學文化也需要被大眾所認知,以達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認知平衡。科學文化是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新方向,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科學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更是推動經濟建設、弘揚優秀文化的要求之所需。

最後,文化建設制度需要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文化活動從來不是孤立地,而是整合到社會發展的宏觀圖景。例如,有研究發現文化活動參與能夠提升個體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個體的自尊與自信並創造新的關係連結,這將增加個體找到工作的機會,提升個體參與公共生活的意願、渠道與能力。因此,區域文化產品消費能力的提升將會降低該區域的社會排斥並提升區域社會納入的程度。進而,社會納入將強化個體的公民身份與社會身份,增強個體對主體社會的認同,使得邊緣群體逐漸納入主流社會中,並增進其經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情緒幸福感。可見,文化建設制度需要與政治、經濟、民生、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制度體系形成有效呼應與有機銜接,才能更好地體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群眾路線在國家治理中的豐富實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張雲飛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貫徹群眾路線的經濟治理思路:謀劃發展思路向人民群眾問計,查找發展問題向人民群眾討教,改進發展措施向人民群眾問策,落實發展任務由人民群眾發力,衡量發展成效由人民群眾評判。這樣,隨著群眾路線介入經濟管理,就形成了經濟治理的中國之道。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深刻認識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
  • 解碼:顯著優勢對於創造"中國之治"的重大意義
    ,保證了全國一盤棋,從而使中國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情況下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正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社會長期穩定奇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共產黨解決重大時代課題的寶貴經驗
    作者:宮長瑞 張迎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大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  寒來暑往,春種秋收,辭舊迎新之際,回顧2020年,這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面對疫情大考,中國交出世所罕見、令人敬佩的滿意答卷;脫貧收官,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創造世界奇蹟;目標交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拉開序幕
  • 深耕紅色文化的時代意義
    近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承擔起民族救亡的重任,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獨立與解放的道路。如今,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那段紅色記憶並沒有過時,而是成為了中國人民攫取力量的寶貴財富。  講好紅色故事,還要善於結合時代要求,深刻闡釋紅色基因的時代內涵。
  • 古代廉政文化對中國特色反腐的現代意義
    【摘要】中國傳統廉政文化思想內涵豐富,主要集中在執政者加強官德建設,堅持執政為民,努力做到克己奉公等方面。在經濟社會快速改革發展的今天,我國傳統廉政文化對當前的廉政文化建設仍然具有現代價值,對形成中國特色的反腐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促進作用。
  • 中華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時代意義
    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影印本,第162頁)並指出:「文化中發生衝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錢穆;《中國文化精神》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7月初版,第51頁)認為西方文化似乎衝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衝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
  • 繁榮發展的新疆鑄就中國之治亮麗名片
    作者:梁玉春(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新疆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新疆自古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匯、多宗教並存的地區。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 山東「五個大家」:群眾文化就是要到廣闊天地去
    新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怎麼做?疫情防控形勢不鬆勁的背景下,線上開展的文化活動如何辦出特色?山東最近一年來進行的「五個大家」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實踐,為業界提供了一些借鑑和思索。
  • 端午節文化內涵的時代價值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人文精神和時代氣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既是歷史使命,又是現實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享用的節俗文化對民眾具有天然的親切感,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城鄉社會人文素養和精神風貌的路徑之一。
  • 卓越的城市 卓越的文化講述人: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 吳鵬宏
    第二件是在2016年農曆新春期間,當時我作為派駐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配合中國駐比大使館成功舉辦了首屆新春巡遊活動,來自上海市奉賢區民俗文化藝術團的群文工作者們,在寒風中歷時4個小時,給數萬名比利時當地民眾及遊客們帶來了精彩炫目的演出,很多當地民眾受到歡樂氣氛的鼓舞,自發參與到巡遊隊伍中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點讚。
  • 建設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
    與之相銜接,黨內法規體系建設快速推進,全黨同志有了制度上的「獲得感」。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幹部的感受是真實的,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為所有人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是金子就能發光,大批德才兼備的黨員幹部湧現出來,成為各條戰線上推動改革發展的主力軍,充分彰顯了良好政治文化的積極作用。 制度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塑造和影響著制度。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湖南衛視文化公益節目《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開年大戲」一期節目以傳承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為核心,以全新、趣味的方式解讀新時代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譜寫新時代文化傳承壯麗篇章,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八個實時熱搜的成績,同時,全平臺掀起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熱議,好評如潮。
  • 楊金海:知識分子需克服文化弱勢心理 提升文化自信
    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三者不可分離。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群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能夠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
  • 新中國成立60年文化建設與發展
    在這60年中,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工作者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出色的藝術創造,熱情歌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實踐,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進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進行了艱苦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
  • 桃花村裡笑春風 --邵陽市新寧縣桃花村「村治民動」群眾自治的探索...
    政協工作隊指導桃花村黨支部大膽破除「中國老百姓素質低,特別是農民素質更低,缺乏民主意識和能力」的錯誤觀念,解除對人民群眾能否自己管理好自己,能否自己建設美好家園的疑慮,克服「怕群眾參與不積極,怕自治組織不服管,怕相互間推諉扯皮」的畏難情緒,堅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