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 張 錚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當前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中最為迫切、最為核心和最為重要的需求。同時,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也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現實依據。
文化消費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穩固的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文化,正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相較於食品、衣物等物質性的消費,看電影、觀賽、看演出等文化消費更能夠提升公眾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那些發展型的文化消費更能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文化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更加穩固而持久。因此,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個體幸福的方式。
滿足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來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增強文化自信,就要求我們以文化發展來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領域,如教育文化、科技文化、休閒娛樂、文體融合等;還要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如生存性需求、保障性需求、享受性需求和發展性需求;滿足文化需求的不同時空特徵,如省時性與耗時性的文化需求、室內和室外的文化需求等。同時,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文化需求的領域、層次、時空特徵等劃分維度,並不是彼此互斥、截然分開的,一個喜歡交響樂的樂迷同樣也可以喜歡看網絡漫畫,一個接受過海外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一樣可能回到農村去經營一間民宿,文化藝術創作、文化旅遊產品設計、文化授權衍生品開發也在越發「跨界」「破圈」,所謂文化內容與渠道的「雜食」或「單食」等二元對立的類型學劃分,現在更多呈現出文化觸達、文化消費的多義性與多重取向。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文化需求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是可以經由供給來引領的。因此,文化需求還應提供增強「文化自信」的力量,讓「秀肌肉」的硬實力和傳遞觀念、塑造情感的文化軟實力相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於具體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之中。
儘管由文化自信到美好生活的路徑已經描述清晰,但是不可否認,當前我國文化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不可迴避的問題,導致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不能得到很好地滿足,文化權益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一,「網際網路+」背景下,個體的文化消費不再依賴實體場所與具身交互,一個可移動的屏幕足以承載個體的文化消費需求。線上文化消費導致線上文化消費激發了更多上行社會比較,容易帶來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媒介依賴、遊戲成癮等現象越來越成為社會問題。
第二,當越來越多的文化內容成為觸手可及的資源時,人們文化觸達的「線上化」又將文化的採擇權交給了內容平臺。在智能算法技術的底層邏輯之下,缺乏媒介素養的個體極有可能被囚禁在「信息繭房」之中,重複性地消費同質性的文化內容。處於相對文化弱勢的群體很容易助長其極化的文化品位,甚至成為文化單食主義者,長此以往則會影響整個社會時代精神的振奮、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提升。
第三,一些亞文化形態不可忽視。有些非主流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又經過社交媒體廣為分享,形成了較大影響,與主流文化會產生交融和抵抗。同時,大量文化內容產品會被貼上意識形態領域的標籤,甚至有部分有害信息會危害意識形態安全。
第四,老齡群體、「空巢青年」「社畜」等群體的文化需求亟待深入研究,夾帶著各類錯誤觀點和錯誤思潮的文化產品仍然需要我們保持高度的警醒,以充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去增強思想的免疫力。
對於以上問題,首先,要立足於中國的語境思考制度的定位和含義。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存在隨處可見,很多跟文化有關的概念早已潛移默化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習以為常。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很多概念是立足於西方的語境產生、傳播、生長的,在植根於中國的語境成長之後,有哪些新的特定含義,需要經由哪些新的建構是必須經過審慎思考的。例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講話中闡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地位,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其次,立足中國語境思考文化並非一味地排斥西方的優秀文化成果,要充分吸收全球優秀文化的精髓,為我所用,為我所化,融入中國文化發展的偉大實踐。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科研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勇攀高峰,科學文化也需要被大眾所認知,以達到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認知平衡。科學文化是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新方向,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科學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更是推動經濟建設、弘揚優秀文化的要求之所需。
最後,文化建設制度需要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文化活動從來不是孤立地,而是整合到社會發展的宏觀圖景。例如,有研究發現文化活動參與能夠提升個體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個體的自尊與自信並創造新的關係連結,這將增加個體找到工作的機會,提升個體參與公共生活的意願、渠道與能力。因此,區域文化產品消費能力的提升將會降低該區域的社會排斥並提升區域社會納入的程度。進而,社會納入將強化個體的公民身份與社會身份,增強個體對主體社會的認同,使得邊緣群體逐漸納入主流社會中,並增進其經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情緒幸福感。可見,文化建設制度需要與政治、經濟、民生、生態文明等領域的制度體系形成有效呼應與有機銜接,才能更好地體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