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海:知識分子需克服文化弱勢心理 提升文化自信

2020-11-28 手機鳳凰網

中國現代文化建設新高潮

長期以來的文化弱勢心理、文化封閉心理需要不斷克服。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會帶來思想文化建設新高潮,帶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特別是我們的知識分子進一步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

文/楊金海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不能純粹靠文化的自發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需要有識之士的推動,特別是需要先進政黨的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召開中央全會,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重大問題,標誌著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對文化戰略的制定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文化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最根本標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會議不僅吹響了文化復興的號角,同時也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最根本標誌

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標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只有經濟的發展而沒有文化的發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同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繁榮昌盛。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系統。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三者不可分離。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群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能夠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

當然,經濟繁榮很重要,軍事實力增強也很重要,制度建設也很重要,但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復興,最根本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社會科學、大眾文化等等。

中華文化復興,與古代的文化復興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全球化時代,實現中華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需要以全球為參照系。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達到全球的領先水平,特別是在文化上要能夠創造一套領先世界,並能夠為世界人民所廣泛認同的話語體系、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文科學、生活方式等等的時候,才能夠說我們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可見,在如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任務更加艱巨,形勢更加複雜,道路更加崎嶇,需要大家認真研究,特別需要先進政黨提出先進理論來推動這一偉大事業。

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在黨的領導下,經過90年的努力,中國文化從傳統形態逐步轉變為現代形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黨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特別注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引入和建設。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才有了中國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曾經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中國建國前夕,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的建立,不僅將迎來一個經濟建設的高潮,而且將迎來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所以,在建國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人民在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動文化建設,特別是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使得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大地上蔚然成風,不斷成長起來。

改革開放之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個面向」,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思想。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提出了和諧文化建設等一系列文化建設思想。如今又專門召開中央全會聚集文化建設,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本質、規律、形式、內容等認識越來越深。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要發展,必須有一套自己的戰略和策略。六中全會比較完整地對此進行了論述,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方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推進科學發展,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我們的人民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會議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措施以實現這一套戰略,要求腳踏實地地推進我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等。

推動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曾經幾度領先於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漸落伍。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文化一直處於弱勢狀態,處於一種封閉保守的、被動引進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化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表面的學習走向深層的學習,從引進文化到輸出文化,一句話,就是慢慢地從弱勢走向強勢,從世界文化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這種質變,將觸動並深刻改變我們傳統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模式。

我們過去一直在爭論「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以及綜合創新等等,這表明,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的思想在不斷升華,但也要看到,這些爭論背後大都隱含著一種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弱勢文化心理,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總是繞不開西方文化,要麼是學習西方文化的表面現象,要麼就是徹底擯棄西方文化,要麼就是將西方文化全盤拿來。這些年在討論中西文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這種弱勢文化心理,或防禦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強勢,比如說批判資產階級文化的時候,表面上好像很強勢,甚至還有火藥味,實際上骨子裡是一種防禦心理,是一種弱勢文化心理。

這種文化弱勢心理、文化封閉心理需要不斷克服。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會帶來思想文化建設新高潮,這必將帶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特別是我們的知識分子進一步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經驗,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更主動地參與文化全球化。

新形勢下的新使命

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文化建設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使命。

就國內來講,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建設都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但是,我們的思想文化建設在國際上影響還很小。我們對經濟發展模式、政治發展模式以及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夠,還沒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來認識。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中國、研究中國,而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卻顯得比較落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把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總結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國現代的經濟思想、政治思想、社會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論化、系統化。此外,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國外來講,也非常有必要來深入研究文化問題、推進文化建設。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佔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影響很深,雖然帶來了一些發展的機遇,但也帶來了很多災難,特別是近170年來,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們有很多教訓和經驗,需要好好總結。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等快速發展,世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也需要研究總結自己的經驗,使我們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動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

在看到文化大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種種挑戰。比如,社會思想的多元性、多變性、開放性等,在帶來思想文化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思想混亂,這就需要制定科學的文化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導文化的發展,消除國內外的一些雜音、噪音,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共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同時為推動和諧世界建設作出貢獻。

如何「走出去」

在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當中,需進一步學習國外的好東西,這能夠促進我們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同時,又要大力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這有利於促進整個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

文化「走出去」不僅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包括中國現代文化,要向世界人民展現一個現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國形象。

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政府的推動和學者的推動結合起來,把政治交往和學術交流結合起來,把經濟交往和文化交往結合起來,把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把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傳播結合起來。

在國際交往當中,應儘量避免用意識形態話語,特別要避免講大話、空話、套話,而更多地用學術的、通用的、大眾的語言來交流,要注意研究、尋找人類共同的語言,用世界各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來傳達我們的思想文化。

中華文化「走出去」,還需要有一套理念、一套戰略、一套機制。現在一談經濟建設,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而一談思想文化建設,就覺得是抓不著、摸不著的東西,不願支持、不會支持,這是不對的。如果說過去沒有這個條件,對文化建設支持少還情有可原。現在我們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應該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這不僅有益於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也有益於中華文化「走出去」,有益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者為中央編譯局秘書長)

相關焦點

  • 社會學家:「全民弱勢心理」折射社會規則缺失
    近來,有調查顯示,中國近五成黨政幹部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該項問卷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幹部受訪者達45.1%;公司白領受訪者達57.8%;知識分子(主要為高校、科研和文化機構職員)受訪者達55.4%;而網絡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受訪者高達七成。   究竟何為「弱勢群體」?
  •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時間:2018/1/5 14:38:46 來源: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小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2017年12月29日,莘莊鎮小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 克服自卑,提升自信的6個小方法
    這種程度的自卑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為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現象。但如果自卑真的影響到你的社會活動,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卑的影響因素。1、先天因素。比如長相、聲音、智商等的先天缺陷會引起自卑。2、所處環境的社會壓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相較於食品、衣物等物質性的消費,看電影、觀賽、看演出等文化消費更能夠提升公眾的主觀幸福感,特別是那些發展型的文化消費更能正向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且文化消費帶來的幸福感更加穩固而持久。因此,文化是人民群眾追求個體幸福的方式。滿足和創造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來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堅定文化自信,創新新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近來成為文藝市場的流行風潮。平臺與主持人聯動傳播傳統文化之美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自「十八大」以來,堅定文化自信越來越成為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對於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傳承也是每個文藝工作者要考慮的重中之重。《天天向上》是如今綜藝市場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檔節目,且受眾群體多為90、00後青少年,以及各行業有影響力的高端人才,用自身的平臺影響力影響這群大有可為的受眾,也是《天天向上》的職責。
  • 過洋節不是文化不自信
    近些年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交流,人類的衣食住行得到了空前的保障,當然更深一層的是文化的交流,人們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解,學習,溝通,模仿。地球村的概念自從被提出來,全世界的網絡科技發展,經濟溝通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當然,更多人擔心的還是文化的侵入跟文化的摒棄。
  • 職場小白如何克服不自信等心理?
    他剛加入公司沒多久,對自己很沒有信心,想讓我幫他想想辦法,怎麼樣才能增強他的職場自信?我給他出了下面幾個提升職場自信的建議,希望對各位職場的小夥伴也有幫助。一、到底什麼是自信想要增強自信,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自信。關於自信的定義,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個體對自身能否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評估。1.
  •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首屆青年詩詞大會來啦!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   青   年   詩   詞   大   會 新的歷史時期,展現中華文化底氣,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詩詞便是其中之一。為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發揮青年文化擔當,提升青年文化認同感,首屆慈谿青年詩詞大會來啦!大會主題為「文化自信青春閃光」,採用初賽和決賽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出最終的詩詞之王。   初賽採用線上比賽的方式,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賽。決賽將進行線下比賽,現場上臺比拼作答。
  • 傳統生肖文化——虎:不僅威猛,還代表著文化自信
    的確,在傳統文化中,虎的意義尤為特殊,作為生肖中威猛的代表者,它似乎包攬了更多獨特的文化意蘊,甚至寄託了一種獨特的國人自信。一、虎的崇拜:西王母的傳說提起西王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虎,而是嫦娥偷取仙藥,獨守廣寒宮的寂寞。西王母除了神秘和飄渺,更有幾分不可侵犯的威嚴,傳世之作《山海經》寫到她說"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狌,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 收入差距加大致國民「弱勢心理」蔓延
    有車族、大學教授等紛紛自稱為「弱勢群體」——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剝奪感,社會競爭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對權力尋租的無助感,讓「弱勢心理」蔓延「你覺得自己屬於弱勢群體嗎?」記者問。「是的,我屬於。」「中等收入,下等生活」,「房價菜價一起漲,弱勢群體難招架」,「大學教授也是弱勢群體」,「醫生是絕對的弱勢群體」……在網際網路的各種論壇裡,有關弱勢群體的帖子也常常應者雲集。「弱勢群體」不是新詞彙。早在200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就正式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之後,社會上一般將「弱勢群體」的範圍定義為「農村貧困人口和城鎮失業、下崗職工」等特定人群。
  • 何以「人人都有弱勢心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57.8%,知識分子受訪者達55.4%;而網絡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則高達七成。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自信十足、安全感強烈、幸福指數高、無生存之虞,那麼自稱「弱勢群體」連他們自己都會感覺不好意思的,那麼,我們不妨尋找一下這些人的存在,以反證「弱勢群體」的普遍性究竟是不是真實的。  「京報調查」的一個選項中,有12.2%的人將票投給了「一點也不弱勢」。這說明,的確是有「強勢群體」存在的。
  • 總是不自信怎麼辦?6招教你克服自卑心理
    如果小時候總是被父母打擊,長大後人很容易有自卑心理。人有自卑心理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多了,那麼如何克服自卑心理?1、人要不自卑就要建立自信心,自卑的人往往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不自信,所以要改變認知,不要總是覺得自己不好,多看看自己的優點。
  • 梳理俄知識分子的百年心路歷程
    金雁說,在她這本《倒轉「紅輪」》中,「我基本上把一百年以來,狐狸型的知識分子、公共型的知識分子、背負十字架的知識分子和刺蝟型的知識分子,每一種類型知識分子的源起、發展都做了一下梳理……中國思想界特別關心俄羅斯思想界,但是得到的東西往往是不準確的,這實際上是我們的失職,我們應該把這個東西真實的一面呈現給大家,這是一個想法。」
  • 2019己亥年央視春晚:娛樂品格下的文化自信
    原標題:娛樂品格下的文化自信   央視春晚已經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它在除夕之夜陪伴闔家團圓的中國觀眾辭舊迎新、守歲納福,成為中國人春節文化的重要元素﹔它所串接起的文化中國結,也挽系著億萬海外華人的濃鬱鄉情。
  • 工銀生肖信用卡:小卡片承載文化自信
    我們有責任、有擔當去踐行文化自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王都富說。    讓信用卡不僅為人們提供金融服務,同時還成為承載文化的有形傳播媒介,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豐富著人們的精神訴求,這是工行從業者們的願望。經過前期廣泛調研論證,他們從眾多文化元素中發現了「生肖」這個可以有廣泛結合點的主題。
  • 革命:清末民初邊緣知識分子崛起與出路
    至此以後,軍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發言權日漸重大,而讀書人也成為各方勢力追求的目標,從清末北洋新軍開始,讀書人便受到禮遇,儘管中國有「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傳統心態,但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底層知識分子缺乏上升孔道的情形之下,邊緣知識分子選擇參軍就沒有那麼大心理障礙了。北洋陸軍學堂的那一批人可以算作是邊緣知識分子從軍的典型代表。
  • 從中國的《懺悔錄》看知識分子的心態與人格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宗法主義、家族主義不正是培植知識分子依附人格的沃壤麼?中國文化心理中貶斥個人、群體至上的價值觀念以及相忍以為善、克己以為德的倫理意識不正是阻礙近代獨立人格崛起的隱性屏障麼?令人遺憾的是,黃遠生意識到自己思想中的黑暗,但他卻無力驅散這黑暗;他嚮往人格的光明,渴慕自我的新生,但卻眼睜睜地看著社會的黑幕和內心的蠹蟲吞噬著自己的靈魂;他鄙視傳統的自我,卻又缺乏一個嶄新的自我足資自信,於是「赤手空拳,無一物可把持」,痛苦地躑躅在光明與黑暗、新生的與僵死的交替之中。這,不僅僅是黃遠生個人的悲劇所在,也是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所在。
  • ...社會」新聞發布會:文化活動服務普惠大眾 提升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我市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作為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的重要舉措,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通知》,基本形成了「布局均衡、種類齊全、設施成網、互聯互通」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世界溫州人博物館一是市縣兩級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對近代文化史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功夫,真正沉澱成型,發自內心地認可  回顧近代中國文化史,不乏一些簡單、粗暴地將中華文明塗上「愚昧」「落後」「腐朽」標籤的案例,有學者甚至從思想上、制度上、物質上反覆撻伐,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百年之後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再次凸顯。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