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化建設新高潮
長期以來的文化弱勢心理、文化封閉心理需要不斷克服。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會帶來思想文化建設新高潮,帶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特別是我們的知識分子進一步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
文/楊金海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不能純粹靠文化的自發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需要有識之士的推動,特別是需要先進政黨的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召開中央全會,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重大問題,標誌著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對文化戰略的制定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文化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復興的最根本標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會議不僅吹響了文化復興的號角,同時也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最根本標誌
文化復興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標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只有經濟的發展而沒有文化的發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同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繁榮昌盛。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形成的系統。既要有經濟發展,又要有政治發展,也要有文化發展,三者不可分離。同時它們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個國家可以擁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卻未必有高度的文化發展水平。馬克思曾經講過,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它的文化可能會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推動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群眾既有物質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時,文化的發展也能夠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
當然,經濟繁榮很重要,軍事實力增強也很重要,制度建設也很重要,但是中華民族能不能復興,最根本的標誌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價值體系、生活方式、社會科學、大眾文化等等。
中華文化復興,與古代的文化復興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全球化時代,實現中華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需要以全球為參照系。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達到全球的領先水平,特別是在文化上要能夠創造一套領先世界,並能夠為世界人民所廣泛認同的話語體系、價值理念、思維方式、人文科學、生活方式等等的時候,才能夠說我們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可見,在如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任務更加艱巨,形勢更加複雜,道路更加崎嶇,需要大家認真研究,特別需要先進政黨提出先進理論來推動這一偉大事業。
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新高度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在黨的領導下,經過90年的努力,中國文化從傳統形態逐步轉變為現代形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建黨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就特別注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引入和建設。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才有了中國革命的新面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曾經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中國建國前夕,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的建立,不僅將迎來一個經濟建設的高潮,而且將迎來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所以,在建國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人民在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力推動文化建設,特別是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使得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大地上蔚然成風,不斷成長起來。
改革開放之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個面向」,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思想。上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提出了和諧文化建設等一系列文化建設思想。如今又專門召開中央全會聚集文化建設,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本質、規律、形式、內容等認識越來越深。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要發展,必須有一套自己的戰略和策略。六中全會比較完整地對此進行了論述,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堅持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方向。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推進科學發展,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我們的人民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
會議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措施以實現這一套戰略,要求腳踏實地地推進我們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維護我們的文化安全,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等等。
推動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曾經幾度領先於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漸落伍。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文化一直處於弱勢狀態,處於一種封閉保守的、被動引進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文化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開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表面的學習走向深層的學習,從引進文化到輸出文化,一句話,就是慢慢地從弱勢走向強勢,從世界文化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這種質變,將觸動並深刻改變我們傳統的文化理念和思維模式。
我們過去一直在爭論「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以及綜合創新等等,這表明,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的思想在不斷升華,但也要看到,這些爭論背後大都隱含著一種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弱勢文化心理,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總是繞不開西方文化,要麼是學習西方文化的表面現象,要麼就是徹底擯棄西方文化,要麼就是將西方文化全盤拿來。這些年在討論中西文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這種弱勢文化心理,或防禦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強勢,比如說批判資產階級文化的時候,表面上好像很強勢,甚至還有火藥味,實際上骨子裡是一種防禦心理,是一種弱勢文化心理。
這種文化弱勢心理、文化封閉心理需要不斷克服。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會帶來思想文化建設新高潮,這必將帶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特別是我們的知識分子進一步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經驗,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更主動地參與文化全球化。
新形勢下的新使命
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文化建設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使命。
就國內來講,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建設都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但是,我們的思想文化建設在國際上影響還很小。我們對經濟發展模式、政治發展模式以及社會發展模式的研究還不夠,還沒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來認識。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中國、研究中國,而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卻顯得比較落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把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總結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國現代的經濟思想、政治思想、社會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論化、系統化。此外,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從國外來講,也非常有必要來深入研究文化問題、推進文化建設。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佔主導地位,對中國的影響很深,雖然帶來了一些發展的機遇,但也帶來了很多災難,特別是近170年來,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們有很多教訓和經驗,需要好好總結。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等快速發展,世界人民對我們寄予厚望,我們也需要研究總結自己的經驗,使我們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動現代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
在看到文化大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種種挑戰。比如,社會思想的多元性、多變性、開放性等,在帶來思想文化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思想混亂,這就需要制定科學的文化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導文化的發展,消除國內外的一些雜音、噪音,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共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同時為推動和諧世界建設作出貢獻。
如何「走出去」
在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當中,需進一步學習國外的好東西,這能夠促進我們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同時,又要大力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這有利於促進整個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
文化「走出去」不僅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包括中國現代文化,要向世界人民展現一個現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國形象。
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政府的推動和學者的推動結合起來,把政治交往和學術交流結合起來,把經濟交往和文化交往結合起來,把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把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傳播結合起來。
在國際交往當中,應儘量避免用意識形態話語,特別要避免講大話、空話、套話,而更多地用學術的、通用的、大眾的語言來交流,要注意研究、尋找人類共同的語言,用世界各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來傳達我們的思想文化。
中華文化「走出去」,還需要有一套理念、一套戰略、一套機制。現在一談經濟建設,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而一談思想文化建設,就覺得是抓不著、摸不著的東西,不願支持、不會支持,這是不對的。如果說過去沒有這個條件,對文化建設支持少還情有可原。現在我們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應該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這不僅有益於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也有益於中華文化「走出去」,有益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者為中央編譯局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