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洋節不是文化不自信

2021-01-10 高級大評論家

近些年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交流,人類的衣食住行得到了空前的保障,當然更深一層的是文化的交流,人們通過各種渠道進行了解,學習,溝通,模仿。地球村的概念自從被提出來,全世界的網絡科技發展,經濟溝通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當然,更多人擔心的還是文化的侵入跟文化的摒棄。比如前幾年的韓流,韓國男團,韓國超長電視連續劇,一時之間家庭婦女牢牢掌握了遙控器,從娛樂主持到城鎮婦女,韓流的崇拜到了一種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境界。甚至有些公眾人物在眾目睽睽之下跪拜韓國娛樂明星,讓人大跌眼鏡。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文化從來都是別人用來學習,模仿的。中國之所以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延續下來的國家,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先輩不停地自我升華學習,早把文化糟粕自我淨化了。

當然目前炒最熱的就是過洋節,有人提出,中國人迷茫了,什麼節都過,是嚴重的文化不自信。情人節,平安夜,聖誕節等等,國外有的沒的洋節都過。在這裡看來,過洋節也要有實力,過洋節就是各大商家炒作的功勞。比如「情人節」,有的人一年過四次,過節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最直觀的就是送玫瑰花,購物,表白的禮物等等。

過洋節的年輕人大多數都不知道平安夜是為了紀念什麼,過十年洋節都不如馬路邊站著一位老大娘她遞給你一張基督教的小手冊管用。所以說,過洋節只是一個時代的短暫性的產物,真正要提防的是娛樂宣傳的潛移默化對年輕人跟未成年的思想侵蝕,比如幼兒園開展的聖誕活動等,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入侵,而且這種入侵是根深蒂固的。

總結:過洋節不是文化不自信,崇洋媚外,跪彎的膝蓋才是真正的文化不自信!

鋤禾日當午,寫作好辛苦,給個關注行不行嘛。

相關焦點

  • 很多地方都在講禁止過洋節,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很多地方都在講禁止過洋節,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我一個農民工,我支持禁止過洋節,不是說我們抵制外國文化,而是外國文化被商業化了,商人所說的聖誕果,一個蘋果裝盒子裡,價格翻幾倍,不明就裡的青少年跟風購買。這樣的洋節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 年輕人愛過洋節,就是不愛國嗎?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國內外文化交流,越來越多人開始學習外語、外國文化,不少外國節日,也走到了國內,和我們的生活融成一片。對于洋節,有部分人持抵制態度,認為洋節是外國人過的,中國人過洋節就是不愛國。這跟中國人開洋車、買洋貨就是不愛國,是相似的道理。
  • 在中國過洋節,可以嗎
    前幾日聖誕節,有粉絲在互動群中發了「聖誕快樂」,沒料到引起一場不小的爭論。有的人說,這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日子,不該過聖誕節。有的人說,我們只是當一個普通節日,和中秋端午沒啥區別,用不著那麼上綱上線。有的人說,學校老師都禁止學生過洋節了,應該從自身做起。
  • 「洋節」來臨,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年輕人:中國節更好玩!
    一些地區在聖誕節熱鬧非凡,甚至連商業圈附近路都被「封」了,眼看「洋節」過得比中國傳統節日還熱鬧,徹底變成「狂歡節」。那麼問題來了,「洋節」來臨,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年輕人:中國節更好玩!最近人們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今年聖誕節氣息很平淡,今年街上一點聖誕氣氛都沒有。
  • 為何很多地方都在談禁止過洋節,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當然,這幾年在我國也開始流行過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國外節日,在很多人看來過洋節也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畢竟,節日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喜慶的,多點節日等於多點節目未嘗不可。然而,如今卻有很多地方都談在要禁止過洋節,覺得過外國節日是一種崇洋媚外的行為,不能被這種風氣所影響,而且,在大量外國節日衝擊下中國年逐漸沒有年味,大家對於傳統節日不再那麼熱情了,反而喜歡過什麼情人節、感恩節、聖誕節等洋節。那麼,國外節日我們該不該抵制禁止呢?
  • 哈工大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善意不得善報最遺憾
    文 | 令狐卿11月26日,有網友微博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為表示感謝,送學生糖果,卻有一名學生威脅舉報她過「洋節」。27日,哈工大回應稱,阿姨送巧克力是善意,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12.25日的聖誕節作為一個「洋」節日,近年來許多地方的民眾甚至是學校、企業單位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抵制,這個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似乎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重要。然而實際上是,今天5.12日過的母親節,同樣是一個「洋節」,卻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呢?
  • 中國人過什麼節,為什麼出現洋人指手畫腳的怪事
    按照西方媒體的猜測,是因為中國人「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文化節慶和傳統,而沉迷於『西方鴉片』」,中國號召「抵制」是為了「拯救中華傳統文化不受『西方鴉片』的影響」等等。對中國過洋節的大多數人來說,對這些洋節的本身意涵並搞不太清,他們之所以對之表現出「熱情」, 孩子們能夠撈到玩具;至於年輕人,過聖誕節不過是給家裡的一個藉口,可以合理的夜不歸宿,中年人就是找個理由聚餐而已。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現在,很多建設行為表現出對歷史文化的無知和輕蔑,做了不少割斷歷史文脈的蠢事。  我講過,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搞「拆真古蹟、建假古董」那樣的蠢事。
  • 看完這些,你還過聖誕節嗎?
    自從外國的節日傳入中國後,洋節比傳統節日過都還要喜慶。每當聖誕節、平安夜、情人節等等物價上漲幅度都特別的大。朋友圈、微信群裡各種「平安夜快樂、聖誕節快樂的祝福語」,商家藉機聖誕大肆搞聖誕宣傳活動提升人氣...
  • 傳統生肖文化——虎:不僅威猛,還代表著文化自信
    的確,在傳統文化中,虎的意義尤為特殊,作為生肖中威猛的代表者,它似乎包攬了更多獨特的文化意蘊,甚至寄託了一種獨特的國人自信。一、虎的崇拜:西王母的傳說提起西王母,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虎,而是嫦娥偷取仙藥,獨守廣寒宮的寂寞。西王母除了神秘和飄渺,更有幾分不可侵犯的威嚴,傳世之作《山海經》寫到她說"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狌,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 一年一度母親節,中美在時間上重合,該不該設立「中華母親節」?
    對於升華母子、母女感情而言,這個節日無可厚非,但是關於母親節這種節日文化的一個悖論卻時時刻刻在提醒世人。毫無疑問,母親節是個「洋節」,它既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不是蘇俄、東德和其他華約國家設定的節日,相反中國人現在過的母親節,是西方國家美國設定的五月份的第二個禮拜天。
  • 楊金海:知識分子需克服文化弱勢心理 提升文化自信
    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會帶來思想文化建設新高潮,帶來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特別是我們的知識分子進一步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自信文/楊金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不能純粹靠文化的自發發展,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需要有識之士的推動,特別是需要先進政黨的推動。
  • 工銀生肖信用卡:小卡片承載文化自信
    我們有責任、有擔當去踐行文化自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王都富說。    讓信用卡不僅為人們提供金融服務,同時還成為承載文化的有形傳播媒介,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豐富著人們的精神訴求,這是工行從業者們的願望。經過前期廣泛調研論證,他們從眾多文化元素中發現了「生肖」這個可以有廣泛結合點的主題。
  • 對於大家過洋節,您有什麼看法
    那過個洋節到底是不是崇洋媚外不愛國呢?朋友們可以理性的來分析一下。可能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聖誕節的由來,其實這並不重要,因為我們過的是這個節日當中的快樂,而不是刻意的去紀念這個日子的存在。而往往在這個時候,總是有些孤陋寡聞,思想偏執的人要說些讓人覺得思想矛盾的言論。這種人是不是背後也這麼(愛國)呢?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一個老師站出來發聲,聲稱不讓自己的學生過聖誕節。
  •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時間:2018/1/5 14:38:46 來源: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小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2017年12月29日,莘莊鎮小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