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都在講禁止過洋節,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2021-01-10 三農說說事情

很多地方都在講禁止過洋節,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我一個農民工,我支持禁止過洋節,不是說我們抵制外國文化,而是外國文化被商業化了,商人所說的聖誕果,一個蘋果裝盒子裡,價格翻幾倍,不明就裡的青少年跟風購買。這樣的洋節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試想,現在的學生能背熟,並且分辨出二十四節氣的人多不,以前的老一輩誰不會背老祖宗留下的二十四節氣。加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努力讓傳統文化進校園。教育學生不發洋節信息,不收洋節禮品,過我們自己的節日。如:元旦,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外國的人的節日。

拒絕過洋節,今年提倡不過洋節,要過就過我們中國自己的節日,沒有人賣禮盒,賣蘋果的,學生也自覺不高價買禮盒蘋果。這幾年商人為了賺錢,過分的宣大了外國人的節日,讓我們自己傳統的節日淡化了,我們應該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中國的節日根植在青少年心中。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為何很多地方都在談禁止過洋節,你怎麼看待這件事?
    為何很多地方都在談禁止過洋節,你怎麼看待這件事?當然,這幾年在我國也開始流行過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國外節日,在很多人看來過洋節也算是中西文化交流,畢竟,節日對於大家來說都是喜慶的,多點節日等於多點節目未嘗不可。
  • 在中國過洋節,可以嗎
    有的人說,這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日子,不該過聖誕節。有的人說,我們只是當一個普通節日,和中秋端午沒啥區別,用不著那麼上綱上線。有的人說,學校老師都禁止學生過洋節了,應該從自身做起。有的人說,那外國人還過中國節日呢,是不是他們也不愛自己的國家?
  • 哈工大學生舉報宿管阿姨過洋節,善意不得善報最遺憾
    文 | 令狐卿11月26日,有網友微博發帖稱,哈爾濱工業大學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為表示感謝,送學生糖果,卻有一名學生威脅舉報她過「洋節」。27日,哈工大回應稱,阿姨送巧克力是善意,學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善意。學校不提倡有宗教色彩的「洋節」進校園,堅決禁止宗教活動進校園。
  • 「洋節」來臨,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年輕人:中國節更好玩!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有一定特殊意義,隨著國際之間交流愈發頻繁,很多節日也互相傳播。在我國就有很多外國節日,比如聖誕節。聖誕節起源於宗教,是西方最盛大節日之一,重要程度類似於我國春節。每當聖誕節來臨之際,西方各國街頭燈火通明,紅色的聖誕帽、綠色聖誕樹以及五彩繽紛的彩燈,人們會準備豐盛的火雞盛宴,在歡樂中度過聖誕。
  • 過洋節不是文化不自信
    地球村的概念自從被提出來,全世界的網絡科技發展,經濟溝通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當然,更多人擔心的還是文化的侵入跟文化的摒棄。比如前幾年的韓流,韓國男團,韓國超長電視連續劇,一時之間家庭婦女牢牢掌握了遙控器,從娛樂主持到城鎮婦女,韓流的崇拜到了一種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境界。甚至有些公眾人物在眾目睽睽之下跪拜韓國娛樂明星,讓人大跌眼鏡。
  • 年輕人愛過洋節,就是不愛國嗎?
    對于洋節,有部分人持抵制態度,認為洋節是外國人過的,中國人過洋節就是不愛國。這跟中國人開洋車、買洋貨就是不愛國,是相似的道理。愛不愛國,不能單從過洋節、買洋貨等來判斷。國外文化,有值得研究和了解的部分。雖然世界人民劃分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是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值得借鑑和交流的。正如一些外國人也會過我們的傳統節日諸如中秋節、春節等一樣。
  • 你是如何看待人民日報長文報導郭德綱這件事的?非主流要變主流了
    這次的報導內容其實很普通,沒有什麼新意,都是以前網上都流傳了很久的新聞,無非就是郭德綱和嶽雲鵬的過往,從事相聲之路的艱辛,重點寫了郭德綱當初的苦難之路!這篇報導不能算是新聞,但是卻引起網絡熱議,因為這是主流媒體或者叫「官方媒體」第一次這樣大篇幅的報導郭德綱的相聲事業!雖然內容普通,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但是通過人民日報的報導,這個背後的意義可就不一般了!
  • 關於巨蟹座愛上你這件事,值得吐槽的地方有哪些?
    那麼,關於被巨蟹座愛上這件事,有哪些地方容易讓人感到幸福,又有哪些地方會讓人想要吐槽呢?巨蟹座在感情中的優點1、對感情很堅定這個星座的人,在戀愛觀這件事上而且不會介意兩個人之間的差距,只要兩個人之間直接影響啊,無論什麼樣的困難他們都可以克服。只要你能夠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那巨蟹座對這段感情就會堅定無比。
  •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
    5.12母親節和聖誕節一樣是個「洋節」,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12.25日的聖誕節作為一個「洋」節日,近年來許多地方的民眾甚至是學校、企業單位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抵制,這個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似乎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並不是那麼的重要。然而實際上是,今天5.12日過的母親節,同樣是一個「洋節」,卻為何幾乎全中國人都在過呢?
  • 如何正確看待《吸引力法則》,法則真的有用嗎?
    【吸引力法則的定義】如何正確看待吸引力法則,首先我們要從法則的定義開始,而吸引力法則定義,就是你想要啥,你就有啥,你就會得到啥,類似於我們說的心想事成,當然這只是字面意思,只有通過你去吸引他,它才會過來。
  • 同事主動跟你透露這3件事,要注意了,他多半都沒安好心
    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我們的同事,跟同事在工作上有合作,為了更好的開展自己的工作,我們每個人都要跟同事處好關係!但是同事之間除了合作也有競爭,雖然表面上大家和和氣氣,但是背地裡也都在相互較勁兒。同事主動跟你透露這3件事,要注意了,他多半都沒安好心。
  • 金剛經第三品,講了三件事,二個主題
    金剛經第三品主要講了三件事,二個主題。第一件事:怎麼樣降伏其心。人分分秒秒有各種念頭,就會滋生各種想法,就是心。每個人在同一時間,想法和念頭都是千變萬化,百家爭鳴的。這些千萬種心念,造就這個大千世界、花花世界,也滋養著我們的社會裡日新月異的事情,也就每天人經歷許多的事情,都是每個人心念造成的結果。所以,佛的意思是,要想自己始終祥和,超然出在社會中被各種事情糾結的狀態,就需要降伏自己的心念。第二件事:大千世界的各種形態的生命。有卵生,如雞生蛋蛋生雞,如魚生籽籽生魚。有胎生,如人、鯨魚、大白鯊。有溼生,如水裡生的動植物。
  • 你是否突然某刻,覺得自己夢見過或者經歷過你正在經歷的這件事?
    明明我好想經歷過這件事曼德拉效應(英語:Mandela Effect),一種都市傳說或陰謀論,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目前尚沒有科學研究證明這一「效應」的真實性,但也沒有足夠的反對依據。曼德拉效應源於80年代的南非總統曼德拉,很多人記憶裡他在80年代死在獄中,但他實際實在2013年去世,導致部分人記憶混亂。你是否突然某一刻,覺得自己夢見過或者經歷過你正在經歷的這件事?前幾年很火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 「如何判斷一個男人的人品?看看這3件事」,來自高情商的母親
    所以,她常常對琴琴說:「判斷一個男人的人品,就看這三件事」。 第二件事、他是否尊重你 很多男人都特別的大男子主義
  • 「泡」妞,堅持做好三件事,「冰山」都能劈開
    其實「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的。身為男人如果遲遲追不到自己心愛的女人,那多半是自身有問題,要麼是自己的撩妹技能沒有點亮,要麼是自己用錯了方式。想要「泡」妞,其實也不難,只需要堅持做好下面這三件事,再「冰山」的女人也會招架不住。㈠在她需要的時候隨叫隨到相對於男人來說,女人是弱勢群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女人們做不了,男人卻可以。
  • 佛教:這十件事,最積福報,你做過幾件?
    《四十二章經》上佛說,這十件事,是人生最難做到的,一旦做到了,可增福增慧,功德無量。積德並非只有去行善才能積德,做到這十件事,同樣可以積累福報,看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貧窮布施。富貴人家做布施容易,但貧窮之家去做布施就難了,若是你身上只剩下一分錢,你把這一分錢布施出去,所得功德如同與一個身上有百萬家產之人,將百萬家產全部布施出去,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越窮就越應該去做布施。第二件事:富貴學道。很多人因為家境貧困,或是遇到了難事,才選擇遁入沙門。
  • 中國車牌號中,這2個字母是被禁止使用的,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
    幾十年前馬路上幾乎都沒有汽車,誰家能夠購買一輛小汽車,是全村人都值得慶賀的一件事。在當時那個年代,能買得起一輛麵包車,都是有面子的事了。但是現在就不同了,現在麵包車都用來拉貨,很多家庭都已經選購了小汽車。甚至有不少家庭,屋內還有多輛小汽車呢!當時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比車,而現在都是比車牌。
  • 學佛人: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
    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孝順父母。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最大的善。行善可以積累福報。做到孝敬父母就是做了最大的善事,自然福報不淺。一個人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對其他陌生人,他更不會幫助,更不會行善了。所以一個人是否有善的屬性,就看看他是否孝敬父母。
  • 中國車牌號中,這2個字母是被禁止使用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每一輛汽車都必須要上車牌號,並且不能隨意遮擋車牌,如果被發現是需要受到懲罰的。而車牌號是由地域簡稱,加字母和數字組成的,但是細心的網友會發現,在26個字母中,只有24個字母上榜,唯獨少了這兩個字母。中國車牌號中,這2個字母是被禁止使用的,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當我們在車管所挑選車牌號的時候,總是希望可以調到一個吉利的車牌,而在中國吉利車牌就是連串數字,像炸彈號、豹子號一類的。
  • 曾幾何時,我也為「報告死訊」這件事苦惱過
    文中,Edward Leigh講了自己的故事,並對醫生提出了詳盡的建議。2015年7月3日,凌晨2點,我被手機鈴聲吵醒。我掃了眼手機,以為是煩人的騷擾電話。結果,是我母親住的療養機構打來的,肯定不會是什麼好消息。原來,母親當晚被發現脈搏消失,已被送往當地醫院。我立刻打電話給那家醫院急診科,負責的醫生告訴我,他們已對母親試過了所有搶救措施,但都失敗了,母親沒能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