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三品,講了三件事,二個主題

2021-01-16 陳道簡

金剛經第三品主要講了三件事,二個主題。

第一件事:怎麼樣降伏其心。人分分秒秒有各種念頭,就會滋生各種想法,就是心。每個人在同一時間,想法和念頭都是千變萬化,百家爭鳴的。這些千萬種心念,造就這個大千世界、花花世界,也滋養著我們的社會裡日新月異的事情,也就每天人經歷許多的事情,都是每個人心念造成的結果。所以,佛的意思是,要想自己始終祥和,超然出在社會中被各種事情糾結的狀態,就需要降伏自己的心念。

第二件事:大千世界的各種形態的生命。有卵生,如雞生蛋蛋生雞,如魚生籽籽生魚。有胎生,如人、鯨魚、大白鯊。有溼生,如水裡生的動植物。有化生,我一直在想,蜈蚣等諸多小蟲,化生的可能性大,經多次觀察,發現溼朽的木頭裡容易長出蜈蚣來,一個地方本來沒蜈蚣,但放一截溼朽的木頭埋進土裡,過不多久就有很多很小的蜈蚣。

有有色的生命,如看得到的動植物。有無色的生命,如細胞體生命。有有腦思維的生命,人肯定是的,家寵如狗狗,也是有腦思維活動的,即靈長類的動物都是有的。有無腦思維的生命,這個還不能確定,有的說樹無思維,但有科學家做實驗,花草聽著愉悅的音樂會生長得更好。有象是有思維又沒思維的生命,處於混沌狀態的生命,這個也還待於科學家們發現。

第三件事:菩薩的境界。無我相,從字面意思上是沒有我,然這句話認為是一種境界,而並不是沒有我。從個人來說,一顆凡心,七情六慾,貪嗔痴,為此糾纏,煩惱都是因為此,所以,一種無我的境界,可以超然於物外。

無人相,與他人之間,沒有你我他,沒有分別喜惡之心。比如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在路邊乞討,有的人想施捨,但會想,這人是真乞丐嗎?他真需要人幫忙嗎?有的人會心生憐憫就給了。這兩種姿態,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都沒有分別。窮人和富人遇到一起,誰優誰劣?不一定。沒有分別。在眼裡,就不分什麼窮人和富人,一律如一。

無眾生相,一隻蚊子咬了我一口,我自然的一巴掌拍死。可是,佛在喝水時,都要用一塊濾布過濾喝,說,這碗水裡,有萬千生命,它們和我們都是一樣的。一切眾生皆平等。所以,才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和尚因為踩死了一隻螞蟻,被師父罵後,準備跳崖來了解因果。

無壽者相,從字面來說,沒有著長壽的相,這裡也認為是一種境界。狗狗的壽命是20年,人的壽命是80年或100年,誰更長壽?誰更短命?短命和長壽有分別嗎?超然於生死、超然於長壽。

第一個主題:要降伏己心,須先做到無我涅槃,即「無我涅槃而滅度之」。達到一種無我的境界。

第二個主題:度人者自度之。在降伏其心這件事上,只有靠自己。如果,你覺得你達到了無我境界,你想去度別人,對不起,你度不了,只能靠別人自己才能度自己,即使是佛自己,即使他讓很多人成了佛,那也是那些佛自己度的。事實上也是,他人講再多「真理」,自己心裡沒想通,那都不是真理。所以說:「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無眾生得滅度者。」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十四品之二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貪瞋痴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在本文開篇之前,我很想借這個機會糾正一下大家對佛教的看法。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不少人一提到佛教,就常常聯想到宗教和迷信,這是有失偏頗的,嚴格來講佛教並不是宗教,至少不完全是,而是一門講「心」的哲學學問。
  • 金剛經是不是在講「空」?前輩各有看法。學佛遇到疑難我就這樣做
    《金剛經》在國內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佛的人說它可以破一切法,可以斷一切煩惱。世俗中人以為它可以降服一切妖魔,可以保家宅平安。提起金剛二字,影視劇看多了的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那隻大猩猩,勇力無雙,一往無前,在這一點上倒是有些對應經中金剛的含義。
  •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看這篇文章,需要先看另二篇: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二)。原文九:「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 佛教:生活中,有3件事別亂講,尤其第三件,容易產生違緣
    第二位大師講:「要是夢見自己滿口牙都掉光了,那您將是所有親屬當中,壽命最長的,此乃長壽之兆」。國王聽後,龍顏大悅,對第二位解夢人賞金百兩。你看同樣一件事,說了不同的話,卻是兩種結果,一個坐牢,一個封賞。這兩種不同的結果,也象徵著人生兩種不同的命運軌跡。在生活中,每個人說話方式各不相同,也就造就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金剛經常識:天眼看心經與金剛經
    心經和金剛經是眾生都能修的經文,而天眼看心經與金剛經只是更全面的了解了這些經文。有很多人認為天眼看這兩部經文,與普通人看這兩部經文是有不同的。其實天眼只是看透了心經和金剛經所講的內容,也看透了事物的本身。實際上只要大家能用心去修這兩部經文,那麼就能對經文所講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也會有更多領悟。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在《金剛經》的一開始,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了問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發了菩提心之後,那個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要怎樣把它伏住?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思是不能有所住,用布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了。
  • 金剛經第五講——為何每個僧人受戒,魔王波旬的魔宮都要震動?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8篇這一篇是《金剛經》的第五講,之前聊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含義,聊了四大譯僧之首的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聊了集結佛經的阿難尊者,聊了講經的時間「一時」和講經的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一篇我們來聊聊佛陀身邊的常隨僧眾。
  • 金剛經:佛陀把經文講得這麼繞口,就不怕後來人看不懂嗎
    既然金剛經是一部傳誦最廣的佛說經典,能夠得以廣為流傳,必然是因為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納。那麼金剛經能夠成為一部廣為傳誦的佛說經典,是否是因為金剛經是普通的凡夫之人,都能輕易讀得懂的一部佛說經典呢?金剛經是一部傳誦最廣的佛經之一,但金剛經也是最為難懂的佛經之一。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應該怎麼讀?釋迦摩尼從5個思維角度,指引你到達智慧源泉
    釋迦牟尼從這5個維度解讀《金剛經》,指引我們獲得智慧源泉。圖片來自網絡03角度二:道理非道理,佛法非佛法>釋迦摩尼佛又問須菩提:你覺得我是講了什麼道理嗎?講了什麼佛法嗎?須菩提回答說:其實您老人家什麼也沒說。這個對話聽起來蠻奇怪的,釋迦牟尼確實講了一堆道理,但是他自己說什麼也沒說。從《金剛經》的思維出發,就不難理解了。釋迦摩尼佛講完一個道理,一套體系,他會擔心你會把這套體系當作一個教條,所以他會馬上自我否定。那麼它真實意思是,你千萬不要把我說的,當作絕對的真理去框定自己的生活。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在上一章節中,佛陀十大入室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兩個問題,就是《金剛經》第十三品的經題所概括的「如法」和「受持」。第一個問題是須菩提請教佛陀,為了便於後世之人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義而修行悟道,弟子們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整理成經書,那麼這部經書該給他取個什麼名字,才能更好的符合佛陀的真實教義。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聖士和尚學禪參禪,成就頗高,按禪宗所謂三關來看,南懷瑾先生認為聖士和尚是「真正破了初關的」。兩人成為朋友後,關係密切。聖士和尚請南懷瑾教他打拳練劍,南懷瑾開玩笑叫聖士和尚「四眼和尚」,因為聖士和尚戴個眼鏡。又一次,南懷瑾在聖士和尚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很漂亮的《金剛經》,覺得很有興趣,有種特別的感情,就跟聖士和尚說:「送給我吧」。
  • 《易經》與《金剛經》,變化與不執著的智慧
    雖然《金剛經》是由印度傳入的,但卻在魏、晉、隋、唐之後,也逐漸的與中國本土思想有所融合,慢慢的開始了一個互相補益的進程。作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最佳例證,二者中的許多智慧也有相通之處,只是人們往往沒有察覺而已。二書中的智慧都是博大精深,根本就不是言語所能達到的,但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古人的智慧,我也就拋磚引玉,說一說我的一點小想法。
  • 高手用鋼筆抄寫《金剛經》,字字娟秀、功力深厚,堪比「印刷體」
    而鋼筆從上個世紀傳入中國之後,如今已經廣泛成為人們日常的應用工具,所以寫好硬筆書法也成為了許多人的必備功課,那麼這樣的硬筆書法跟毛筆書法的關係是什麼呢?梁林《楷書金剛經》長卷《金剛經》乃是佛教重要的一部典籍,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知道佛家傳人中國之後總計分為了「八宗」,其中的唯識宗、禪宗、天台宗、三論宗皆對此經有所闡釋。
  • 註定做夫妻的人,在這三件事上都很合拍,特別是第三件!
    註定做夫妻的人,在這三件事上都很合拍,特別是第三件!導語:什麼樣的人適合成為夫妻?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在一起一生一世?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和回答。而今天我們要談論的就是這個話題,到底哪些人才適合成為夫妻,到底哪些人才有可能一起走完人生,只要看他們在這件事情上合不合拍就夠了!
  • 《金剛經》中的4個四句偈,只要多讀,能得無量福德!
    佛家講的緣分,其實是指眾生都與佛有緣。有的人緣分未到,所以顯現出來好像對佛經不感興趣。等到緣分到了,他就會自己去尋找佛經來讀。《金剛經》中說,只要一個人能做布施之事,就會獲得很多的福德。又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意思是一個受持此經中的四句偈,比一個人去做布施的福德,要多得多。
  • 金剛經:將心安住在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
    你看,一看你就不懂,是個下下根的人,沒聽人說嗎?虛空粉碎自金剛,釋迦牟尼把這些虛空統統給你粉碎了,自然你的本心就出現了!現了本心,你就見性成佛了,兄弟,到那時還立個什麼?不立就是立,立就是不立!懂否?有點迷糊,比釋迦牟尼佛說的好像還迷糊!
  • 《金剛經》: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老傑談《金剛經》第6期:真正的福德怎麼修?金剛經《金剛經》妙行無住分有一段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