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學佛,但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
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實之中,有些人學佛可能是出於一時好奇,如果以這種心態來學佛,是很難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的;有些人學佛是為了榮華富貴、平安長壽等等,這樣又是將佛法大材小用了,得到的利益又太少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所謂「度」,與渡字通義,如坐船渡河,這邊岸是生死、是輪迴、是煩惱,那邊岸是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這才是我們為什麼學佛和學佛的目的。
我們有個成語叫做回頭是岸,本意是指做了錯事的人只要痛改前非,就有出路,就能登上「彼岸」,獲得超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說明這個人走錯了路,走錯了方向,如果一個人走錯了路、把方向都搞錯了,那麼無論如何也是到達不了「彼岸」的。
現實之中,我們也常用大洋彼岸來喻指隔海相望、難以到達的對岸,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現在有了飛機,過去遙不可及的大洋彼岸已經可以輕易到達,這說明再遙遠的「彼岸」,只要方向對了,只要方式方法得當,有了好工具,就不難到達。
無論是船還是飛機,終究都是人要到達目的地的工具,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法為工具,在度人利眾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到達那邊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
《金剛經》是般若精華,般若宗旨盡在其中,我們能夠遇上這樣一部經典,實在殊勝難得。所謂經者,徑也,《金剛經》是我們學佛的工具(書),講的是理論、方法,也就是教我們如何到達目的地的方法和途徑,《四十華嚴》是諸佛菩薩作榜樣表演給我們看,《金剛般若 》跟《華嚴》是一不是二,所有理論、方法的要領在這個經上;所以,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學佛,又知道了學佛的目的,只要方式方法得當,工具用得好,再遙遠的「彼岸」也能夠到達。
法師認為,「無論哪一個法門,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都不能算成就。」自度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這才叫做自度;自度了還要幫助別人,自度度他就一定要修六度,把六度用之於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佛法的殊勝處就在自己本位上,修六度萬行就修菩薩道,所謂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六度以般若為主,佛以佛法作為工具,教導我們理論和方法,我們學佛之後能夠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那就成了菩薩,就成佛了。
何以見得?《金剛經 》一開篇,發起在穿衣吃飯,入舍衛大城乞食,這是世尊表演給我們看,和我們平常的生活沒有多大差別,這個用意非常之深,說明高無上的佛法、究竟圓滿的智慧,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沒有離開生活。
據《華嚴經》載,當年釋迦牟尼獲得圓滿智慧成道後,佛陀驚嘆地說道:「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佛陀開悟成道後發生的驚嘆,用三聲奇哉加重驚嘆語氣,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開悟成道的條件和可能,只要不被妄想執著牽制,就有可能開悟成道,我們要學佛,就是運用佛法這些工具,運用當中的理論和方法,突破妄想執著,也要像諸佛諸菩薩那樣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即使不能成菩薩成佛,也能、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本文系作者在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以江味農居士校正本為藍本)經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