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印光法師嘉言錄》91、92

2021-01-17 淨心樂園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

乙、明對治習氣

91.心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

孟子說:「學問的宗旨沒有別的,就是把丟失的本心找回來。」你學佛卻不知道息心念佛,於儒教尚且沒有實際遵行,何況對於真實息心之法的佛教呢?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六度萬行。《心經》說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都是指人的活動離不開境識心三者結合的妙法啊。

如果你一向專欲博覽,並不是沒有一點利益。奈何你業障未消,還沒有得到利益,卻先受到傷害了。【書二】三一

92.做事情的時候,心不能專注。因為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麼心很難不二用,難免間斷隔離。假如能常存覺照,也沒有什麼大的障礙。【書二】三二

【三、示修持方法】原文:

乙、明對治習氣

91.向外馳求, 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 殊難得其實益。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 於儒教尚未實遵, 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專欲博覽, 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 未得其益, 先受其病矣。【書二】三一

92.作事時, 不能念茲在茲者。以未到一心不亂境界, 則心無二用, 難免間隔。苟能常存覺照, 亦無所礙。【書二】三二

相關焦點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於人生的意見。「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以學佛的人對於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那麼,他有研究而不肯說麼?只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見得這樣想時就是罪過。
  • 歷代高僧: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 一個飄逸一個凝重
    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於人生的意見。「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學佛的人對於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那麼,他有研究而不肯說麼?只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見得這樣想時就是罪過,他的確沒有研究。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學佛,但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注釋本》正式出版
    印光法師(1861~1940),字印光,世稱印光祖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為中國近代影響最為深遠的傑出人物之一。用近代文化名人弘一法師的話說:「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的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教化亦遍及於海內外。
  • 林則徐學佛——昌臻法師-網友文摘長期-佛教在線
    淨宗祖師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說:「如《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淨土壺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復張雲雷居士書二)林則徐隨張師誠工作四年,深受張的器重,在學佛方面也受張的教導和影響。當時林則徐即發心用蠅頭小楷(按:上海佛學書局再版時,系放大影印。)書寫《阿彌陀經》等五種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法師文鈔》是印祖生平從真修實證中流淌出來的智慧言教,千機並育,使當代學佛人得受法水普潤,被譽為佛門「小藏經」。  值此印光大師往生八十周年之際,讓我們再次重溫祖師教誨,具足正知正見。    ——《印光法師文鈔》·致包師賢書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要成就佛道,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行持(印光法師嘉言錄)1
    (印光法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1.淨土法門這一教法,真是博大精深呀!禪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們都以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我們當下一念念佛,當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經歷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歷五十三位次,圓滿佛道的修行人,更應該尊仰淨土法門的高超風格。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世間人聽到佛法要求修行者要持戒就敬而遠之,似乎持戒會害了自己,殊不知持戒完全是給自己帶來無量的利益,如印光大師所說:「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
  • 懂佛法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字的意義!
    小編語:即日起,蜀中淨土微信平臺,陸續為大家推出《印光大師永懷錄》。該書是歸元居士參考印祖文鈔全集、永思集、嘉言錄、文鈔菁華錄、年譜等有關印光大師的書籍,編排整理而成,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特譯成當代白話。
  • 《印光法師嘉言錄》72、73、74、75、7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否則內心與口說相違,如何名為願呢?現世的願,雖然沒有妨礙。想要生福慧的子孫,必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當中去求。【書一】十七73.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就是用口說出自己的信願。
  • 《印光法師嘉言錄》13、14
    印光法師(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13.佛法深廣得好像大海。普通凡夫,誰能徹底探其源頭究竟,一口吸盡大海水?即便是這樣,如果能對佛法生真正的信心,自然也能隨自己的能量,各自得到佛法的利益。比如修羅香象,以及一些蚊虻,在大海中飲水,雖然誰也不能全部將大海水全部飲盡,但是個個都能飽腹。如來出現世間,隨順眾生根性,為他們宣說不同的法,令他們個個得到法的利益,也是這樣。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印光法師文鈔|關於不可以念佛之故,妄欲得分外之好處的開示
    須知學佛之人,普願人人悉知佛法。雖極深怨家,亦願彼速出生死。至於皈依,則不敢隨便。彼以輕心慢心而求皈依三寶,若即許者,即為自輕佛法。亦不能令人深種善根。此依住持法道之義,與前不同。以輕心慢心皈依者,便無由生誠敬心。世間學一才一藝,下至剃頭修腳者拜師,尚須三拜九叩。況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絕不肯自屈一句。空自屈話,尚不肯說,只以謹上二字為事。光雖庸愚,何敢自輕。
  • 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381-382)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印光大師的孝道觀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著名高僧。他一生專弘淨土法門,接引無數淨業學人。他在引導弟子時,通常以書信的形式給予指正,他的這些書信被後人結集為《印光法師文鈔》傳世。印光大師在給弟子開示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儒家思想,提倡弟子在俗世生活中要盡人倫之道,認為這是一個人修行學佛的基礎。他的倫常思想之一是對孝道的關注。
  • 《印光法師嘉言錄》3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二、勸信願真切】白話文:乙、勸祛疑生信36.仔細地閱讀了您的來信,上面所提的一切議論。用一句話總結它們,就是「以凡夫的知見,胡亂地猜測佛的智慧。」我們從生至死,內裡的身心,外面的境界,哪一個能知道,其到底為什麼這樣運作呢?從自己有了覺知分別以來,看到前人的作為,自己也這樣做。
  •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
    印光大師:《準提咒》和《大悲咒》哪個更靈?心若致誠,法法皆靈!【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準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
  • 祖師語錄:印光大師說佛經讓人明三世因果出輪迴苦海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印光法師文鈔》:「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皆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鬚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潔手淨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