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
乙、明對治習氣
91.心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
孟子說:「學問的宗旨沒有別的,就是把丟失的本心找回來。」你學佛卻不知道息心念佛,於儒教尚且沒有實際遵行,何況對於真實息心之法的佛教呢?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六度萬行。《心經》說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都是指人的活動離不開境識心三者結合的妙法啊。
如果你一向專欲博覽,並不是沒有一點利益。奈何你業障未消,還沒有得到利益,卻先受到傷害了。【書二】三一
92.做事情的時候,心不能專注。因為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麼心很難不二用,難免間斷隔離。假如能常存覺照,也沒有什麼大的障礙。【書二】三二
【三、示修持方法】原文:
乙、明對治習氣
91.向外馳求, 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 殊難得其實益。
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 於儒教尚未實遵, 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專欲博覽, 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 未得其益, 先受其病矣。【書二】三一
92.作事時, 不能念茲在茲者。以未到一心不亂境界, 則心無二用, 難免間隔。苟能常存覺照, 亦無所礙。【書二】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