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開示:回向發願。《印光法師嘉言錄》72、73、74、75、76

2021-01-09 淨心樂園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

【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

甲、示念佛方法

72.你作的發願文,文義雖然宏大。卻必須是真實從內心而發,這才名為願。否則內心與口說相違,如何名為願呢?現世的願,雖然沒有妨礙。想要生福慧的子孫,必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當中去求。【書一】十七

73.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就是用口說出自己的信願。然而回向只適宜在早晚課完畢後,以及平日裡念佛、誦經完畢後去做。念佛應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心中只要具有願生的念頭,就是長時回向了。如果依照儀軌誦念回向,當然不能常常這樣。很多大乘經,經經都讓諸眾生直接成就佛道。只可憐的是人們不誠心念誦,致使不能得到佛經的全體利益。【書一】四二

74.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所有一絲一毫的善舉,以及誦經、禮拜等等種種善根,全部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如是能這樣,則一切行門都是淨土法門的助行。好像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一樣,這些助行方式廣大淵深,又有誰能全部做到呢。然而必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就會如火加油,如苗得雨一樣。既能和一切眾生深結法緣,使自己的大乘勝行迅速成就。如果不知道這種意義,就是凡夫、二乘自利的見解,雖然修持妙行,但是感應到的果報就很卑微低劣了。【書一】五二

75.念佛發願,應當在朝暮念佛完後(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然後發願),或者用《小淨土文》。如果身心有閒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是古今最好的發願文。必須知道讀文發願,就是讓我們依文發願。不是僅僅讀文一遍,就算是發願啊。【書一】六八

76.每天功課回向,應當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如果這堂功課為這個,那堂功課為那個,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必須有普回向的願望,才能和三種回向相契合。三種回向是什麼呢?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真如。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菩提。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只要隨緣隨分就可以,不必和一切人都相同。【書二】六

【三、示修持方法】原文:

甲、示念佛方法

72.發願文, 文雖宏大, 然須真實從心而發, 方名為願。否則心口相違, 何名為願?現世之願, 雖亦無妨。欲生福慧子孫, 須從大積陰德、廣行方便中求。【書一】十七

73.念佛, 回向, 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 只宜早夜課畢, 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 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 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 固不得常常如是。諸大乘經, 經經皆令諸眾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誠心念誦, 致不得其全益耳。【書一】四二

74.日用之中,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 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 皆悉以此功德, 回嚮往生。如是, 則一切行門, 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 聚眾流而成海, 廣大淵深, 其誰能窮。然鬚髮菩提心, 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 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 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 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雖修妙行, 感果卑劣矣。【書一】五二

75.發願, 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 亦先念佛, 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 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 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 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 即為發願也。【書一】六八

76.每日功課回向, 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 彼功課為彼, 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 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 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 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 同生淨土。人各有志, 人各有業(業, 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 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書二】六

相關焦點

  •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南無阿彌陀佛!
    於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為《印光法師文鈔》,於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佛學界內部廣為印製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騰譽海內外。當初徐蔚如持書奉母,躬詣普陀,竭誠禮覲,懇求攝受,皈依座下。印祖猶堅持不許,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諦閒法師。1919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懇求,必請收為弟子。印祖觀察時機,理難再卻,遂為各賜法名,此為印祖許人皈依之始。而《文鈔》實為印祖弘法之緣起。
  • 印祖開示:念佛修持方法。《印光法師嘉言錄》68、69、70、71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68.既然有真信切願,必須專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至極處,情執淡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中便能親證三昧。
  •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注釋本》正式出版
    印光法師(1861~1940),字印光,世稱印光祖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為中國近代影響最為深遠的傑出人物之一。用近代文化名人弘一法師的話說:「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的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教化亦遍及於海內外。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為人嚴厲高潔,一生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卻唯獨接受弘一大師為弟子,這絕非偶然。民國七年春,徐蔚如居士倡印流通《印光法師文鈔》,在佛教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這一年的大勢至菩薩聖誕日,著名藝術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弘一法師。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禿,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歷代高僧: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 一個飄逸一個凝重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編者按:1931年6月17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記錄了與弘一法師、印光法師的一次見面:「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禿,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大悲咒治病有神效,印光大師的親身實踐
    這方面,印光大師做出了最好的示範。開示:「時疫流行,妻子罹病,當令彼等,各各志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汝若會念大悲咒,當加持大悲水令服,自可痊癒,正不必汲汲於醫療也。」 1932年,72歲 是年,先後給劉惠民居士回兩封信,開示:「凡服大悲咒水,至誠者則必靈,不誠則難見效。」
  • 要成就佛道,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行持(印光法師嘉言錄)1
    (印光法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1.淨土法門這一教法,真是博大精深呀!禪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們都以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我們當下一念念佛,當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經歷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歷五十三位次,圓滿佛道的修行人,更應該尊仰淨土法門的高超風格。
  • 弘一法師念佛事跡
    此後,法師一生與念佛活動不能分開,據林子青先生編的《弘一法師年譜》記載,法師出家後與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1919年(40歲)大師勸舊友袁希濂念佛。又與諸道侶為臥病不起的小黃犬念佛,依法超度。1920年(41歲)於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佛號。印光法師致書大師,勸其「息心專一念佛」。1921年(42歲)為女弟子朱賢英開示念佛。
  • 印祖開示:不貪外事,專心念佛的好辦法。《印光法師嘉言錄》6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66.想要心中不貪戀外界的事物,專心念佛。不能專心,要讓他專心。不能念佛,要讓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讓他一心等等。這其中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心裡常常念說:「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
  • 印光大師:凡是誦經、念佛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
    印光大師嘉言錄圓濤法師·譯▌第195篇:凡是誦經、持咒、念佛、作這些功德的時候,都要為法界眾生回向人這一輩子,事事都可能造假,唯有在臨終不能造假。更何況你的母親臨終沒有愛戀之情,而有悅豫之色,安坐而逝,如果不是淨業成熟,怎麼能達到這個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