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弘一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

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不過與希冀看一出著名的電影劇等的渴望並不一樣。

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國初年。那時上海有一種《太平洋報》,其藝術副刊由李先生主編,我對於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遊西湖時,在西泠印社石壁上見到李先生的「印藏」。去年子愷先生刊印《子愷漫畫》,丏尊先生給它作序文,說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詳明些;就從這時起,知道李先生現在稱弘一了。

於是不免向子愷先生詢問關於弘一法師的種種。承他詳細見告。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就向子愷先生說了。「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子愷先生的聲調永遠是這樣樸素而真摯的。以後遇見子愷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別的尊稱。

前此一星期,飯後去上工,劈面來三輛人力車。最先是個和尚,我並不措意。第二是子愷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顛頭。我也顛頭,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人力車夫跑得很快,第三輛一霎經過時,我見坐著的果然是個和尚,清癯的臉,頷下有稀疏的長髯。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這樣想著,屢屢回頭望那越去越遠的車篷的後影。

第二天,就接到子愷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會見。

是深深嘗了世間味,探了藝術之宮的,卻回過來過那種通常以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態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因此,在帶著渴望的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裡,還攙著些惝怳的成份。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導引進那房間時,近十位先到的恬靜地起立相迎。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著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顏,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丏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著手裡的念珠。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本來沒有什麼話要向他談,見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態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舊友,或是他的學生,在這難得的會晤時,似乎該有好些抒情的話與他談,然而不然,大家也只默然不多開口。未必因僧俗殊途,塵淨異致,而有所矜持吧。或許他們以為這樣默對一二小時,已勝於十年的晤談了。

晴秋的午前的時光在恬然的靜默中經過,覺得有難言的美。

隨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心願。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這碟子是醬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這個日本的居士要。」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於人生的意見。

「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

以學佛的人對於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那麼,他有研究而不肯說麼?只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見得這樣想時就是罪過。他的確沒有研究,研究雲者,自己站在這東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檢察這東西的意思。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哪裡能有研究呢?

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抄,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

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

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我在他背後這樣想:

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丏尊先生告訴我,他曾經嘆息中國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見他是持律極嚴的。他念佛,他過午不食,都為的持律。但持律而到達非由「外鑠」的程度,人就只覺得他一切純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於會把它淡忘。這因為他把所謂萬象萬事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著的一部分內之故。這也是一種生活法,宗教家大概採用這種生活法。

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就如我,沒有他的宗教的感情與信念,要過他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自以為有點兒了解他,而且真誠地敬服他那種純任自然的風度。哪一種生活法好呢?這是愚笨的無意義的問題。只有自己的生活法好,別的都不行,誇妄的人卻常常這麼想。友人某君曾說他不曾遇見一個人他願意把自己的生活與這個人對調的,這是躊躇滿志的話。人本來應當如此,否則浮漂浪蕩,豈不像沒舵之舟。然而某君又說尤其要緊的是同時得承認別人也未必願意與我對調。這就與誇妄的人不同了;有這麼一承認,非但不菲薄別人,並且致相當的尊敬。彼此因觀感而潛移默化的事是有的。雖說各有其生活法,究竟不是不可破的堅壁;所謂聖賢者轉移了什麼什麼人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板著面孔專事菲薄別人的人決不能轉移了誰。

到新閘太平寺,有人家借這裡辦喪事。樂工以為弔客來了,預備吹打起來。及見我們中間有一個和尚,而且問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誤會,說道,「他們都是佛教裡的。」

寺役去通報時,弘一法師從包袱裡取出一件大袖僧衣來(他平時穿的,袖子與我們的長衫袖子一樣),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間異樣地靜穆。我是歡喜四處看望的,見寺役走進去的沿街的那個房間裡,有個軀體碩大的和尚剛洗了臉,背部略微佝著,我想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師頭一個跨進去時,就對這位和尚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我心裡肅然。有些人以為弘一法師該是和尚裡的浪漫派,看見這樣可知完全不對。

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禿,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幾位居士都歡喜佛法,有曾經看了禪宗的語錄的,今來見法師,請有所開示,慈悲,慈悲。」

對於這「慈悲;慈悲」,感到深長的趣味。「嗯,看了語錄。看了什麼語錄?」印光法師的聲音帶有神秘味。我想這話裡或者就藏著機鋒吧。沒有人答應。弘一法師就指石岑先生,說這位先生看了語錄的。 

石岑先生因說也不專看哪幾種語錄,只曾從某先生研究過法相宗的義理。

這就開了印光法師的話源。他說學佛須要得實益,徒然嘴裡說說,作幾篇文字,沒有道理;他說人眼前最緊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險;他說某先生只說自己才對,別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應該。他說來聲色有點兒嚴厲,間以呵喝。我想這觸動他舊有的忿忿了。雖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執」「法執」的函蘊是怎樣,恐怕這樣就有點兒近似。這使我未能滿意。

弘一法師再作第二次懇請,希望於儒說佛法會通之點給我們開示。

印光法師說二者本一致,無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過儒家說這是人的天職,人若不守天職就沒有辦法。佛家用因果來說,那就深奧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惡就吃苦。人誰願意吃苦呢?——他的話語很多,有零星的插話,有應驗的故事,從其間可以窺見他的信仰與歡喜。他顯然以傳道者自任,故遇有機緣不憚盡力宣傳;宣傳家必有所執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弘一法師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樹,毫不愧怍地欣欣向榮,卻沒有凌駕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氣概。

在佛徒中,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極了,從他的文抄裡,見有許多的信徒懇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淨土的導引者。這想來由於他有很深的造詣,不過我們不清楚。但或者還有別一個原因。一般信徒覺得那個「佛」太渺遠了,雖然一心皈依,總不免感到空虛;而印光法師卻是眼睛看得見的,認他就是現世的「佛」,虔敬崇奉,親接謦欬,這才覺得著實,滿足了信仰的欲望。故可以說,印光法師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來裝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師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懇求時,是說這裡有講經義的書,可讓居士們「請」幾部回去。這個「請」字又有特別的味道。

房間的右角裡,裝訂作似的,線裝、平裝的書堆著不少:不禁想起外間紛紛飛散的那些宣傳品。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黃智海演述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大圓居士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口義》,李榮祥編的《印光法師嘉言錄》三種。中間《阿彌陀經白話解釋》最好,詳明之至。

於是弘一法師又屈膝拜伏,辭別。印光法師顫著頭,從不大敏捷的動作上顯露他的老態。待我們都辭別了走出房間,弘一法師伸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隨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門內的包車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來。

弘一法師就要回到江灣子愷先生的家裡,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別。這位帶有通常所謂仙氣的和尚,將使我永遠懷念了。

我們三個在電車站等車,滑稽地使用著「讀後感」三個字,互訴對於這兩位法師的感念。就是這一點,已足證我們不能為宗教家了,我想。

相關焦點

  • 歷代高僧: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 一個飄逸一個凝重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編者按:1931年6月17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記錄了與弘一法師、印光法師的一次見面:「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禿,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 弘一法師念佛事跡
    1917年,38歲的弘一法師已經發心吃素,請佛經供佛像,天天燒香,甚至過年也住在寺院裡不回家。再過一年,他皈依虎跑法師了悟為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書好友夏丏尊,延請宏祥、永志二法師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出家後第一次給人寫字。因為在他看來,得到大勢至菩薩的果位,是通過念佛,才證得佛性的。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大家丨弘一法師種草的書裡,有女德班大行其道的線索
    三、偶像之力 印光法師(1861年—1940),被認是民國四大高僧(虛雲,太虛,印光,弘一)之一,他俗姓趙,陝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弘一大師最服膺的人就是印光法師。他對毛子堅說:「音(弘一自稱。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弘一法師:佛門最簡單的三種修持方法
    編者按:弘一法師(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別署甚多。出家之前性情倜儻,於詩文詞賦外尤好書畫,又工篆刻。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立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之先驅。回國任教天津工業專門學堂,後赴上海主持《太平洋報》。
  •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注釋本》正式出版
    印光法師(1861~1940),字印光,世稱印光祖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為中國近代影響最為深遠的傑出人物之一。用近代文化名人弘一法師的話說:「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的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教化亦遍及於海內外。
  • 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對聯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師專門書寫。開元寺首座法一法師說,在泉州開元寺西側的尊勝院是弘一法師主要的居住場所之一。法師居住泉州開元寺期間,圈點鈔記,歷時三年整理完南山宗律,完成《南山五部》善本,因此被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法師還曾經用硃砂和自己的鮮血混合,寫就血經。長卷就保存在藏經閣內,成為開元寺的重要珍藏。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弘一大師的書法本身和他的人生軌跡中,方能找到最終答案。 人說「字如其人」,這個意思是說,人書寫的字,往往能反映人本身性格、為人、心境等。這是因為,字,不僅是人體生命的對應,還是書者志向的外化、心境的表白、情緒的流露和人品的寫真。所以,民間歷來有「見字如見人」的諺語。
  • 農曆九月二十 律宗十一祖弘一法師誕辰紀念日
    今日恭逢弘一法師誕辰紀念日,頂禮緬懷弘一法師,南無阿彌陀佛!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影)弘一法師(1880~1942),是中興南山律學之高僧。三十九歲之時,將一切書籍、字畫等贈給好友、學生,將平生所雕金石封於西泠印社石壁中,於杭州大慈寺出家,投禮了悟法師為師。未久,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法號弘一。弘一法師慨嘆僧界為世所詬病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於是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其後專弘南山律宗。弘一法師操行至苦,常年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各處,講經弘法,以在閩南為時最久。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專攻西洋音樂和繪畫。回國後李叔同把留學學到的東西全部帶回中國,創辦了第一個話劇團體,開中國話劇之先河。1910年後,李叔同受聘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的老師,主要教音樂和美術。1918年農曆7月13日,菩薩聖誕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時年39歲,自稱弘一法師。從此人間再無李叔同。
  •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紀念弘一大師
    傳奇 /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 大德趙樸初稱弘一大師一生為: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 弘法利生 弘一法師雖然專弘律宗,但在接引大眾之時,常以淨土法門接引。
  •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南無阿彌陀佛!
    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郃陽人。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傳承儒家聖學自任,應和韓歐闢佛之議。
  • 弘一法師說:「命好」的人,往往具備這兩個特徵,有一個就不會差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之一。弘一法師一身廉潔,一世勤勉,集儒釋道之大成,長年在各地講經說法,著下了大量聲情並茂的、宣揚淨土的文章。曾經,大師大張旗鼓地弘揚律法,為我國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光大建立了不朽功勞。大師有情眾生,可以說是天下人的心靈的導師。
  • 值得收藏的八字短句|江海共餘生|八字|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5.凡是過往,皆為序章。——莎士比亞6.玻璃晴朗,橘子輝煌。——北島《過節》7.凜冬散盡,星河長明。——弘一法師11.一別兩寬,各生歡喜。12.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汪曾祺13.夜色匆忙,暮暮是你。
  • 弘一法師出家之前寫2個字,賣了471萬,網友:意義非凡
    弘一法師出家之前寫2個字,賣了471萬,網友:意義非凡。弘一法師李叔同在2014年西冷印社十周年拍賣會曾拍賣過一幅書法作品,是一個人在出家為僧之前寫得兩個字,最後賣了471萬的高價。兩個字賣了471萬?
  • 盤點:孫中山、辜鴻銘、康有為、弘一法師、溥傑等9名人的日本妻
    那麼,這些「中日結合」的婚姻最後都怎樣了呢,請看大盤點:近代嫁給「文化名人」的9位日籍女子---- 第一位:嫁給孫中山的大月薰 1905年8月,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在橫濱的淺間神社和年僅16歲的日本女子大月薰結婚 。婚後,兩人一直住在橫濱中華街山下町121番號(兩層樓的磚造洋房)。
  • 淨空法師如此評價103歲高僧夢參老和尚:這個老法師很難得
    淨空法師如此評價103歲高僧夢參老和尚:這個老法師很難得佛門耆宿一代高僧夢參長老於2017年11月27日(農曆丁酉年十月初十)16時30分在文殊菩薩聖地五臺山真容寺安詳圓寂。世壽達到一百零三歲高齡,僧臘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