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紀念弘一大師

2021-01-09 騰訊網

1942年深秋,

在泉州溫陵養老院的晚晴室,

病重的弘一法師最後一次揮毫,

寫下七字墨寶,

交給隨侍弟子妙蓮法師。

「悲欣交集見觀經。」

見《觀經》之境界,

悲欣交集!

一個句號墨色飽滿,

天心月圓

······

他仔細叮囑弟子,

把遺體裝龕火化時,

切記要在龕腳下各墊一水碗,

以免螞蟻蟲豸爬過被燒死。

三天後,

弘一法師溘然圓寂。

享年六十三歲,

戒臘二十四。

是日,

為農曆九月初四日,

即七十七年前的今天。

法師一生傳奇,

衣袖飄動間,

聲色俱往,

只留給塵世一抹難以言喻的情懷。

傳奇

/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1880~1942),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生於津門望族。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又名成蹊,字惜霜,其他別署甚多。

出家之前性情倜儻,於詩文詞賦外尤好書畫,又工篆刻。

魯迅先生曾得大師手跡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得李師手書,幸甚!」

二十六歲東渡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立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之先驅。

回國任教天津工業專門學堂,後赴上海主持《太平洋報》。又應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之聘,主持圖畫、音樂等科,介紹西洋戲劇、音樂、繪畫,實開風氣之先。

周恩來總理說:「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

三十九歲於杭州大慈寺出家,於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法號弘一。弘一法師慨嘆僧界為世所詬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發願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其後專弘南山律宗。

法師操行至苦,常年跣足芒鞋,孑然一擔,雲遊各處,講經弘法,以在閩南為時最久,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

平生最推崇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剎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範,對民國佛教界影響極大。

出家之後,著有《彌陀義疏擷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清涼歌集》《華嚴聯集》《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四分含注戒本講義》《南山道祖略譜》等書。因為弘揚南山律宗以及在律學上的重大成就,被佛教界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大師的摯友夏丏尊說:「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大德趙樸初稱弘一大師一生為: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

弘法利生

弘一法師雖然專弘律宗,但在接引大眾之時,常以淨土法門接引。大師曾講《淨土法門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鬚髮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鬚髮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云,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唯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

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

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於未來,決不厭倦。

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

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讀誦大乘,亦是《觀經》所說。修淨土法門者,固應誦《阿彌陀經》,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讀誦《普賢行願品》,回嚮往生。

因經中最勝者《華嚴經》。《華嚴經》之大旨,不出《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法門者,常讀誦此《普賢行願品》,最為適宜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復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關於淨土宗修持法,於諸書皆詳載,無俟贅陳。故唯述應注意者數事,以備諸君參考。

(1932年11月講於廈門妙釋寺)

又示《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為談玄說妙,雖然極為高尚,但於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為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飢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飢?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於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為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為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為,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長成為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長成為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兇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兇禍災難,哪裡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眾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為「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

為什麼要成佛呢?為利益一切眾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三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三)大悲心救眾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鬚髮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為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眾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眾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眾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三願,皆為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眾生」?

這裡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眾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眾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眾生」,有何妨耶!

三、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

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

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眾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

因為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

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為難行道,後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於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講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眾原諒。

(1939年4月16日講於永春桃源殿)

歸心淨土

弘一大師曾言:「古人以除夕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昔黃檗禪師云:『豫先若不打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腳忙手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夕事不為早;初識人事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為早。哪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且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故須將除夕無常,時時警惕,自誓自要,不可依舊蹉跎去也。

正因有此堅固的道念,所以弘一法師雖然畢生在戒律方面做深刻的探索,但在修持上,則全力以赴修行彌陀淨土法門,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

弘一法師向來十分敬仰和尊崇印光大師,其淨土思想受印祖影響極大,他以印祖提倡的「深信因果,發菩提心」為淨土法門宗旨,普勸大眾諷誦大乘,持戒念佛,並力倡大家學習《印光法師文鈔》。

乃至在圓寂那年夏曆四月,弘一法師還為福海居士書寫《印光法師文鈔》中的法語二十條,可見他對印光大師的淨土教義服膺之深。

弘一法師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一個時局動蕩不安,天災人禍不斷,眾生苦不堪言的時期,而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特點,正契合末法眾生之機,也是當時接引廣大眾生最適宜的安樂法門。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寫下了「悲欣交集見觀經」七個字,悲,可謂是悲這世間人多被所貪嗔痴纏縛;欣,則於自己最終獲得超脫的歸境頗感欣慰。同時也是以身說法,令世人知佛法真實不虛,人人可以實踐;淨土法門殊勝易行,果報亦是極其殊勝。

九月初四日晚上8時,弘一法師在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右肋而臥,神態甚是安詳,令人不勝景仰。

臨終前,弘一法師還將兩封事先寫好的遺書託妙蓮轉付性願法師及性老法師。並將《遺書》附錄「遺偈」二首,分别致生平友好夏丏尊及弟子劉質平。遺偈是十幾天之前就寫好的,除開頭稱呼不一樣外,內容一致: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適,廓爾忘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圖文轉自網絡,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 01-22~02-06 紀念弘一大師136周年·北京弘一大師陳列紀念館館藏...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6周年跨年活動即將在北京市懷柔城區舉辦。展出時間:1月22日至2月6日展出地點:北京懷柔汽車站旁開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內弘一大師李叔同是近代影響世界佛教和東南亞文化藝術最深遠的佛教高僧、文化藝術先驅、書法大家。
  • 首屆「君子之交」弘一書法藝術展即將首都舉辦
    庚子2020年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紀念弘一大師學生、著名弘體書法家黃福海居士誕辰110周年,紀念趙樸初大德謝世20周年,紀念劉雪陽館長誕辰90周年——暨慶祝北京弘一大師陳列紀念館設立五周年之際,主辦方和承辦方響應北京市中心地帶嚴格要求,疫情期間復工復產以「不聚集性活動」為原則舉辦首屆「君子之交」弘一書法藝術公益展。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和弟子而佛法所說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方面是於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斷除煩惱,圓滿悲智;另一方面還能引領眾生改善生命。這才是更究竟、更有意義、更為長久的成功。在這方面弘一大師無疑都做到了。
  • 弘一法師念佛事跡
    1917年,38歲的弘一法師已經發心吃素,請佛經供佛像,天天燒香,甚至過年也住在寺院裡不回家。再過一年,他皈依虎跑法師了悟為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書好友夏丏尊,延請宏祥、永志二法師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出家後第一次給人寫字。因為在他看來,得到大勢至菩薩的果位,是通過念佛,才證得佛性的。
  • 弘一大師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字字句句直指人心
    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曹立君)2020年10月20日, 農曆九月初四, 弘一法師圓寂紀念日。七十八年前的農曆九月初四(1942年),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悲欣交集」四字,為輾轉沉浮的傳奇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弘一大師是20世紀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前半生,他學貫東西,才華橫溢,堪稱中國現代音樂、戲劇、美術之先驅;後半生,他勇猛精進,慈悲度世,修成佛門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譽為「人天師範」。
  • 風雨樓中伽趺坐 蓮花開處心無染——弘一《如來造像》賞析
    弘一 《如來造像》弘一大師早年留學日本,從名畫家黑田清輝專習油畫;於國畫雖極精鑑賞,然不多作。出家前所作,僅有木炭畫(少女)複製品一幀。此幅釋迦佛坐像,姿態端嚴,筆法秀逸,是大師出家後罕見的得意作品。此幅為弘一法師作如來造像,淡墨寫就,線條筆筆暢無阻滯,如新嬰血管;髮髻與衣袍間略施顏色,極素極雅,顯露大師靜如止水,實非凡手所能為。上題華嚴經偈,六朝筆意,端莊高古。李叔同一生與眾多的文化名人相交甚歡,此幅為杭州王式園「風雨樓」舊藏,左下角「徙蘅仙館珍秘」即為其藏印。
  • 海都深讀:重走弘一法師閩南三地足記 再現14年之夢影
    1942年九月初四大師圓寂,次年《弘一法師生西紀念刊》發行,有文章提到了荼毗(僧人火化)盛典。文章說,普通人往生,人們避之不及,而大師荼毗第二天清早,許多人圍來撿舍利,共撿到1500多顆。據說,1929年初春,弘一法師曾經在清源洞住了30多天,白天就到各巖寺遊歷、交流、題字,晚上棲身清源洞。  雪峰寺  南安康美鎮楊梅山中,始建於唐末,為閩南名剎之一。弘一法師兩度在此過春節,並與太虛法師在此為《三寶歌》譜曲,1984年為紀念弘一法師,建有「晚晴亭」。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多少年來,我一直想探究一代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的人生軌跡,追問他生命的真諦。我相信如我這種俗人,忽然遇到類似李叔同這樣的先得大師的清淨脫俗的思想和清澈的目光,深不可測的學問,心靈一定會為之震撼,一定想追問為什麼,富甲一方,才華四溢,妻賢子孝,卻一步青雲,過上了了無牽掛,青燈木魚,為僧禪坐的生活。
  • 大家丨弘一法師種草的書裡,有女德班大行其道的線索
    困惑歸困惑,文人筆下的弘一法師,反而因其遁入空門而更多了一份方外之美。這個普遍的困惑也增加了他的傳奇色彩。 李叔同的出家,是當年藝文界的熱點新聞。1942年10月13日,他在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病逝,也引發如潮紀念。
  • 【公益贈送·《生機》檯曆】弘一大師、豐子愷《護生畫集》:普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
    《護生畫集》由弘一大師和他的學生豐子愷共同醞釀於1927年秋,豐子愷先生作畫,弘一大師題寫詩文,意在提倡仁愛、勸人戒殺從善,建立人與動物平等的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豐子愷 慈光普照在因亂殺食動物的當下,我們重新學習弘一大師、豐子愷共同創作的《護生畫集》,願我們反思過往,護生靈、正心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從《護生畫集》中重獲溫暖和愛心,自利利他,愛他就是愛自己,放生就是救自己。
  • 這部奇書的誕生原來和這兩位大師...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特意推出《護生畫集》珍藏版,希望讀者能走進《護生畫集》的世界,走進弘一法師和豐子愷、葉恭綽、朱幼蘭、虞愚、馬一浮、夏丏尊等諸位文藝界大師的世界,深刻體悟他們的「護生即護心」的愛生敬養思想。以悲憫處世,豐子愷在弘一法師的影響下萌生創作想法《護生畫集》是豐子愷先生漫畫風格的代表作品。
  • 弘一法師遺書「悲欣交集」四字無人能模仿的背後:與這個原因有關
    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回到弘一大師的書法本身和他的人生軌跡中,方能找到最終答案。 人說「字如其人」,這個意思是說,人書寫的字,往往能反映人本身性格、為人、心境等。這是因為,字,不僅是人體生命的對應,還是書者志向的外化、心境的表白、情緒的流露和人品的寫真。所以,民間歷來有「見字如見人」的諺語。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於是不免向子愷先生詢問關於弘一法師的種種。承他詳細見告。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就向子愷先生說了。「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子愷先生的聲調永遠是這樣樸素而真摯的。以後遇見子愷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別的尊稱。
  • 弘一法師說:「命好」的人,往往具備這兩個特徵,有一個就不會差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之一。弘一法師一身廉潔,一世勤勉,集儒釋道之大成,長年在各地講經說法,著下了大量聲情並茂的、宣揚淨土的文章。曾經,大師大張旗鼓地弘揚律法,為我國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光大建立了不朽功勞。大師有情眾生,可以說是天下人的心靈的導師。
  • 聽聽弘一大師如何說
    下面聽聽弘一大師如何說。如果為了要紀念先人,象徵的少燒一點,不要拿到寺廟裡去燒。免得佛教為我們受罪。五、抽籤、問卜、扶乩非佛教有些佛寺中,有抽籤、問卜甚至有扶乩等舉動,引起社會的的譏嫌,指為迷信。其實純正的佛教不容許此種行為,有沒有效驗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學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過去及現在作有惡業,絕不能靠趨吉避兇的方法可以避免。
  • 風水論——水破天心和水聚天心
    賦云:為人無後,多因水破天心。以上原文出自《水龍經》穴前明堂正中處的水叫天心水,天心水一定要融聚,叫「水聚天心」,主富貴,若是此處的水穿堂直過就是「水破天心」主家財不聚,而且人丁稀少,水直穿是氣不聚的表現,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是不能立穴的。古人云:為人無子只因水破天心。還有界水臨墓頭,也叫水破天心,所以天心水也一定要彎環屈曲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