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2021-01-14 佛教在線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

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印光大師為人嚴厲高潔,一生發願不當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卻唯獨接受弘一大師為弟子,這絕非偶然。

民國七年春,徐蔚如居士倡印流通《印光法師文鈔》,在佛教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這一年的大勢至菩薩聖誕日,著名藝術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弘一法師。隨著《印光法師文鈔》的出版,弘一法師應好友吳建東居士和張雲雷居士之請,為文鈔題詞,稱讚印光老人的文鈔,如日月當空,普照一切眾生,契理契機,令大眾歡喜信受。在題詞中,弘一法師對印光大師表達了服膺之情,把印光大師作為學習效法的對象。

民國九年六月,弘一大師決定去富陽新城閉關。臨行前,特地請馬一浮居士為自己的關房題寫了「旭光室」的匾額,以表明自己遙習蕅益大師,近效印光大師的志向。弘一大師寫信向印祖請求閉關前的訓言,印祖告訴他:「閉關用功,關鍵在於心要專一。未得一心之前,不能急著求感應,否則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念佛得一心後,自然會有感應,並沒有起心動念,心卻如明鏡當臺,映照出森羅萬象。」 

弘一大師多次向印祖寫信請教,印祖都給予悉心指導,並指出:「古往今來,不少人用行書草體寫經,我對此絕不贊成。想要斷煩惑、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豈可將抄經視為兒戲,由著性子寫得遊龍舞鳳的?」這段話對弘一大師觸動極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調整了字體,並寄給印祖鑑定,印祖回信對弘一法師的新字體表示肯定:「抄寫經文是將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的行為,比古代進士上金殿考狀元還要嚴格恭敬,來不得半點怠慢疏忽。能這樣做的人,必定在選佛場中,得中狀元。」印祖的點撥,使弘一大師日後的書寫,更加一絲不苟,他的書法被人譽為「佛書」。

弘一大師發心刺血寫經,印祖回信開示:「不要急著抄經,當務之急,先要一心念佛。刺血抄經耗費太多心血,令人心神衰弱,只怕反而成為精進念佛的障礙。俗話說,身安而後道隆。我們既是凡夫,就不要盲目效仿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念佛得一心,自然法法圓融。」然而,弘一大師還是因為寫經過多、用心過度而受病,印祖對此早有預料,說:「你就是為人過於仔細,樣樣事情不肯不認真,導致心力不濟,你還是專心念佛的好。」 

弘一大師對印祖十分敬佩,再三懇求列為弟子。可惜遲遲未被答應,便在佛前燃臂香,乞求三寶慈力加被,之後再次上書陳情,可還是被婉拒,直到晚年終於如願以償。弘一大師是印祖破例收下的唯一的出家弟子。實際上依止印祖修行的出家弟子很多,如德森法師尊印祖為親教師,但弘一大師是印祖唯一具有名分的出家弟子。 

民國十三年五月,弘一大師從溫州慶福寺前往普陀山朝禮印祖,在法雨寺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拜師儀式,並隨侍七日,每天從早到晚,觀察學習印祖的一舉一動。每頓飯吃完,印祖都會將碗舔乾淨;或者留饅頭一角,把菜碗擦乾淨後吃下;或者往碗裡倒開水,蕩滌乾淨,再用水漱口,然後喝下,惟恐輕易浪費剩餘的飯粒。弘一大師將印祖的嘉言懿行總結為十六個字「注重惜福,力行習勞,深信因果,專弘淨土」。弘一大師雖然振興南山律宗,但以淨土為歸宿,並隨緣隨分,盡力弘揚印光大師的念佛教義,他常勸人讀《印光法師文鈔》,高度頌揚印祖的盛德。

1924年秋,弘一大師應邀到上虞白馬湖夏丏尊故居「平屋」作客。夏老用香菰供齋,被他堅決拒絕,改用豆腐還是不同意,最後只好按照他本人的要求,白水煮青菜,用鹽不用油,弘一大師這才接受。倓虛法師在《影塵回憶錄》中回憶了弘一大師在青島湛山寺講律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屋中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乾淨。因他持戒,也沒有另外準備好的飯菜,頭一次給弄四個菜送寮房裡,一點沒動;第二次又預備一點,還是沒動;第三次預備兩個菜,還是不吃;最後盛去一碗大眾菜,他問端飯的人,是不是大眾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吃,不是他還是不吃……」如此等等,都是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弘一大師跟印祖一樣嚴以律己,一絲不苟,可以說師徒二人同聲相應。早年,周孟由曾居士請弘一大師給印祖作傳,弘一大師本已答應,但遲遲沒有動筆。1940年印祖往生之後,妙真法師再次敦請弘一大師為印祖作傳,弘一大師擔心「要是多讚美幾句,恐怕有違師父的遺訓,可過於平淡又不契時機,所以還得再等等。」其實,弘一大師的《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深合印祖道風,稱得上是一篇最好的印祖傳記。

印祖往生後二年,弘一大師亦追隨恩師而去。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寫了二首偈與諸友告別,這二偈表露了弘一大師一生悟證的境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相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也可以說花枝表示香,月圓表示光,香光莊嚴,正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念佛三昧香光莊嚴的境界:「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表露了弘一大師修行淨土法門,證得念佛三昧的境界。臨終前,弘一大師寫下「悲欣交集 見觀經」,可見他親見極樂莊嚴,正念往生,悲憫眾生,欣樂極樂。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紀念弘一大師
    平生最推崇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剎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範,對民國佛教界影響極大。 大德趙樸初稱弘一大師一生為: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 弘法利生 弘一法師雖然專弘律宗,但在接引大眾之時,常以淨土法門接引。
  • 印光大師的孝道觀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著名高僧。他一生專弘淨土法門,接引無數淨業學人。他在引導弟子時,通常以書信的形式給予指正,他的這些書信被後人結集為《印光法師文鈔》傳世。印光大師在給弟子開示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儒家思想,提倡弟子在俗世生活中要盡人倫之道,認為這是一個人修行學佛的基礎。他的倫常思想之一是對孝道的關注。
  • 01-22~02-06 紀念弘一大師136周年·北京弘一大師陳列紀念館館藏...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6周年跨年活動即將在北京市懷柔城區舉辦。展出時間:1月22日至2月6日展出地點:北京懷柔汽車站旁開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內弘一大師李叔同是近代影響世界佛教和東南亞文化藝術最深遠的佛教高僧、文化藝術先驅、書法大家。
  • 莫唱高調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5
    2021-01-01 09:50:50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哪裡能有研究呢?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
  • 歷代高僧: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 一個飄逸一個凝重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編者按:1931年6月17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記錄了與弘一法師、印光法師的一次見面:「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
  • 弘一法師念佛事跡
    此後,法師一生與念佛活動不能分開,據林子青先生編的《弘一法師年譜》記載,法師出家後與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1919年(40歲)大師勸舊友袁希濂念佛。又與諸道侶為臥病不起的小黃犬念佛,依法超度。1920年(41歲)於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佛號。印光法師致書大師,勸其「息心專一念佛」。1921年(42歲)為女弟子朱賢英開示念佛。
  • 信徒們認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但他不承認,更勸人勿謠傳
    印光大師嗟然長嘆說:「當年諸葛孔明先生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來印光也只能如此了。俗家常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你我師徒不可灰心,盡人事聽天命吧!」「弟子謹遵師父法旨,以天下蒼生為念,鞠躬盡瘁普渡眾生!」那些弟子禮拜而去。1933年的春天腳步兒勤,似乎來得比往年早。新年剛到,蘇州報國寺前面的桃花就迎風怒放。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和弟子而佛法所說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方面是於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斷除煩惱,圓滿悲智;另一方面還能引領眾生改善生命。這才是更究竟、更有意義、更為長久的成功。在這方面弘一大師無疑都做到了。
  • 印光大師推薦書籍:《青年修養箴言》《覺後編》《達生編》
    2013年1月,弘化社經編輯和校對義工前期的編校努力,對部分民國年間出版的印光法師推薦書籍進行了文字、標點繁體轉簡體,並以32K版本現代排版方式進行規範排版,使祖師推薦著作得以重光。現已經正式流通,特面向廣大佛教蓮友和佛學愛好人士免費贈送,結極樂緣。
  • 弘一大師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字字句句直指人心
    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曹立君)2020年10月20日, 農曆九月初四, 弘一法師圓寂紀念日。七十八年前的農曆九月初四(1942年),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悲欣交集」四字,為輾轉沉浮的傳奇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弘一大師是20世紀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前半生,他學貫東西,才華橫溢,堪稱中國現代音樂、戲劇、美術之先驅;後半生,他勇猛精進,慈悲度世,修成佛門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譽為「人天師範」。
  • 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381-382)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62載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波瀾壯闊的人生
    多少年來,我一直想探究一代文化先行者李叔同,一代佛學大師弘一法師的人生軌跡,追問他生命的真諦。我相信如我這種俗人,忽然遇到類似李叔同這樣的先得大師的清淨脫俗的思想和清澈的目光,深不可測的學問,心靈一定會為之震撼,一定想追問為什麼,富甲一方,才華四溢,妻賢子孝,卻一步青雲,過上了了無牽掛,青燈木魚,為僧禪坐的生活。
  • 印光大師摒除成見,去監獄講佛法因果,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話說大醒等人對整頓僧伽制度之事請求印光開示,印光對僧人不守清規的現象實在是見得太多了,甚至還曾當面斥責他們是「賤僧」。然而,大師始終不肯宣揚僧人過錯,只是說:「這件事情太大了,牽涉國家制度,非我等僧人所能為,還是自律自尊、老實念佛吧!」且說民國15年(公元1926)夏天,印光大師應無錫僧俗一再懇求,來到無錫佛學會。
  • 大悲咒治病有神效,印光大師的親身實踐
    這方面,印光大師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印光大師1930年春到蘇州報國寺閉關,1937年由於戰亂,移錫靈巖山寺。足不出戶而成教於天下,弘一法師稱為弘化最盛之十年。期間,大師每日除念佛外,兼持大悲咒加持大悲米、大悲香灰等供四方檀信治病之用。 「餘素不知醫,頗欲世人鹹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淨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回機,不久自愈。縱不即愈,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
  • 印光大師:善心助人,福報連綿;不願付出而求佛保佑,何來福報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