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2021-01-09 抱膝先生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

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

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現在稱弘一了。於是不免向豐子愷先生詢問關於弘一法師的種種。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以後遇見子愷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別的尊稱。

一天,我去上班,劈面來三輛人力車。最先是個和尚,我並不介意。第二是子愷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點頭。我也點頭,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人力車夫跑得很快,第三輛一霎經過時,我見坐著的果然是個和尚,清癯的臉,頷下有稀疏的長髯。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這樣想著,屢屢回頭望那越去越遠的車篷的後影。第二天,就接到子愷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是深深嘗了世間味,探了藝術之宮的,卻回過來過那種通常以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態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

弘一法師(中)與豐子愷(右)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導引進那房間時,近十位先到的人恬靜地起立相迎。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著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顏,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丐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著手裡的念珠。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本來沒有什麼話要向他談,見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態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舊友,或是他的學生,在這難得的會晤時,似乎該有好些抒情的話與他談,然而大家也只默然。未必因僧俗殊途,塵淨異致,而有所矜持吧。或許他們以為這樣默對一二小時,已勝於十年的晤談了。

晴秋的午前,時光在恬然的靜默中經過,覺得有難言的美。隨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心願。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這碟子是醬油吧?」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不,是這個日本的居士要。」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法師於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於人生的意見。「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我在他背後這樣想: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丐尊先生告訴我,他曾經嘆息中國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見他是持律極嚴的。他念佛,他過午不食,都為的持律。但持律而到達非由「外鑠」的程度,人就只覺得他一切純任自然了。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寧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於會把它淡忘。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

到新閘太平寺,有人家借這裡辦喪事,樂工以為弔客來了,預備吹打起來,及見我們中間有一個和尚,而且問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誤會,說道: 「他們都是佛教裡的。」寺役去通報時,弘一法師從包袱裡取出一件大袖僧衣來(他平時穿的,袖子與我們的長衫袖子一樣),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字間異樣地靜穆。我是歡喜四處看望的,見寺役走進去的沿街的那個房間裡,有個軀體碩大的和尚剛洗了臉,背部略微佝著,我想這一定就是了。果然,弘一法師頭一個跨進去時,就對這位和尚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我心裡肅然,有些人以為弘一法師該是和尚裡的浪漫派,看見這樣可知完全不對。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禿,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並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印光大師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幾位居士都歡喜佛法,有曾經看了禪宗的語錄的,今來見法師,請有所開示,慈悲,慈悲。」對於這「慈悲,慈悲」感到深長的趣味。「嗯,看了語錄,看了什麼語錄?」印光法師的聲音帶有神秘味,我想這話裡或者就藏著機鋒吧。沒有人答應。弘一法師就指石岑先生,說這位先生看了語錄的。石岑先生說也不專看哪幾種語錄,只研究過法相宗的義理。這就開了印光法師的話源。他說學佛須要得實益,徒然嘴裡說說,作幾篇文字,沒有道理。他說人眼前最緊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險。他說某先生只說自己才對,別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應該。他說來聲色有點兒嚴厲,間以呵喝。

弘一法師再作第二次懇請,希望於儒說佛法會通之點給我們開示。印光法師說二者本一致,無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過儒家說這是人的天職,人若不守天職就沒有辦法。佛家用因果來說,那就深奧得多。行善就有福,行惡就吃苦。人誰願意吃苦呢?他的話語很多,有零星的插話,有應驗的故事,從其間可以窺見他的信仰與歡喜。他顯然以傳道者自任,故遇有機緣不憚盡力宣傳。弘一法師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樹,毫不愧怍地欣欣向榮,卻沒有凌駕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氣概。

弘一法師

在佛徒中,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極了,從他的文鈔裡,有許多的信徒懇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淨土的導引者。弘一法師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懇求時,是說這裡有講經義的書,可讓居士們「請」幾部回去。這個「請」字又有特別的味道。房間的右角裡,線袋、平袋的書堆著不少,不禁想起外間紛紛飛散的那些宣傳品。我分到黃智海演述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大圓居士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李榮祥編的《印光法師嘉言錄》三種。於是弘一法師又屈膝拜伏,辭別。印光法師點著頭,從不大敏捷的動作上顯露他的老態。待我們都辭別了走出房間,弘一法師伸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隨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門內的包車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來。弘一法師就要回到江灣子愷先生的家裡,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別。這位帶有通常所謂仙氣的和尚,將使我永遠懷念了。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紀念弘一大師
    平生最推崇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剎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範,對民國佛教界影響極大。 大德趙樸初稱弘一大師一生為:無數奇珍供世眼,一輪明月照天心。 弘法利生 弘一法師雖然專弘律宗,但在接引大眾之時,常以淨土法門接引。
  • 歷代高僧: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 一個飄逸一個凝重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編者按:1931年6月17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記錄了與弘一法師、印光法師的一次見面:「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同去者計七八人。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他的腳是赤著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徵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
  • 印光大師的孝道觀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著名高僧。他一生專弘淨土法門,接引無數淨業學人。他在引導弟子時,通常以書信的形式給予指正,他的這些書信被後人結集為《印光法師文鈔》傳世。印光大師在給弟子開示的過程中,常常結合儒家思想,提倡弟子在俗世生活中要盡人倫之道,認為這是一個人修行學佛的基礎。他的倫常思想之一是對孝道的關注。
  • 01-22~02-06 紀念弘一大師136周年·北京弘一大師陳列紀念館館藏...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6周年跨年活動即將在北京市懷柔城區舉辦。展出時間:1月22日至2月6日展出地點:北京懷柔汽車站旁開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內弘一大師李叔同是近代影響世界佛教和東南亞文化藝術最深遠的佛教高僧、文化藝術先驅、書法大家。
  • 莫唱高調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5
    2021-01-01 09:50:50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哪裡能有研究呢?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
  • 信徒們認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但他不承認,更勸人勿謠傳
    上一節說眾弟子問師父有何困惑,印光大師眼裡露出失望的神色道:「區區數萬,何足為喜?想我中華國民四萬萬,這區區數萬,不過是滄海一粟。而今國事艱難,蒼生饑寒交迫,何時才能實現『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祥和景象呢?沒想到這些,印光實在深深憂慮。」那些前來請教的弟子個個嗟嘆,其中一個說:「師父時刻心念蒼生,讓弟子汗顏慚愧。」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
  • 弘一法師念佛事跡
    此後,法師一生與念佛活動不能分開,據林子青先生編的《弘一法師年譜》記載,法師出家後與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1919年(40歲)大師勸舊友袁希濂念佛。又與諸道侶為臥病不起的小黃犬念佛,依法超度。1920年(41歲)於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佛號。印光法師致書大師,勸其「息心專一念佛」。1921年(42歲)為女弟子朱賢英開示念佛。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和弟子而佛法所說的成功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一方面是於自身成就高尚人格,斷除煩惱,圓滿悲智;另一方面還能引領眾生改善生命。這才是更究竟、更有意義、更為長久的成功。在這方面弘一大師無疑都做到了。
  • 印光大師:善心助人,福報連綿;不願付出而求佛保佑,何來福報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
  • 弘一大師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字字句句直指人心
    福建泉州清源山弘一法師坐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曹立君)2020年10月20日, 農曆九月初四, 弘一法師圓寂紀念日。七十八年前的農曆九月初四(1942年),弘一大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彌留之際,書「悲欣交集」四字,為輾轉沉浮的傳奇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弘一大師是20世紀中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前半生,他學貫東西,才華橫溢,堪稱中國現代音樂、戲劇、美術之先驅;後半生,他勇猛精進,慈悲度世,修成佛門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被譽為「人天師範」。
  • 大家丨弘一法師種草的書裡,有女德班大行其道的線索
    豐子愷、葉聖陶、施蟄存、楊同芳、傅彬然、鍾吉宇諸名家,都撰文表達追思。甚至於在其圓寂6周年之後,上海大報《申報》仍會刊發相關紀念文章。 李叔同的弟子、知名畫家豐子愷說:「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而又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 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381-382)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印光大師摒除成見,去監獄講佛法因果,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話說大醒等人對整頓僧伽制度之事請求印光開示,印光對僧人不守清規的現象實在是見得太多了,甚至還曾當面斥責他們是「賤僧」。然而,大師始終不肯宣揚僧人過錯,只是說:「這件事情太大了,牽涉國家制度,非我等僧人所能為,還是自律自尊、老實念佛吧!」且說民國15年(公元1926)夏天,印光大師應無錫僧俗一再懇求,來到無錫佛學會。
  • 大悲咒治病有神效,印光大師的親身實踐
    這方面,印光大師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印光大師1930年春到蘇州報國寺閉關,1937年由於戰亂,移錫靈巖山寺。足不出戶而成教於天下,弘一法師稱為弘化最盛之十年。期間,大師每日除念佛外,兼持大悲咒加持大悲米、大悲香灰等供四方檀信治病之用。 「餘素不知醫,頗欲世人鹹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淨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回機,不久自愈。縱不即愈,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
  • 自己知道自己前世是和尚,前去求見印光大師,大師指點他念佛
    民國十年,吳引之朝禮普陀山,會晤印光大師,自稱前世是個雲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揚州刻書,途經蘇州,順便與他會面,以為他還能明白過去生的業因,可見面才發現他已經絲毫沒有這種印象。  八年後,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同年十一月,吳引之和李印泉、李協和二位居士一同登門拜見。大師問他:「你怎麼會知道自己的前生是個雲南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