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那些處在人生迷茫中的朋友,建議你們沉下心來,好好看完這兩本書,看看這兩個得道的高僧,是怎麼做人處事的,相信你們對人生會有一個真正的領悟。)
話說大醒等人對整頓僧伽制度之事請求印光開示,印光對僧人不守清規的現象實在是見得太多了,甚至還曾當面斥責他們是「賤僧」。然而,大師始終不肯宣揚僧人過錯,只是說:「這件事情太大了,牽涉國家制度,非我等僧人所能為,還是自律自尊、老實念佛吧!」
且說民國15年(公元1926)夏天,印光大師應無錫僧俗一再懇求,來到無錫佛學會。聽說大師蒞臨,無錫的善男信女踴躍前往,三日之內,皈依的男女弟子多達兩萬餘人,可謂盛況空前,是無錫前所未有的大法緣。一時之間,大街小巷讚嘆不絕,一個皈依的屠夫逢人便說:「真箇是活佛臨凡,才能讓我這頑石點頭啊!」
晚上,居士秦效魯拜謁,呈上自己寫的《獄中讀莊老》,請求大師棒喝。
原來,大師的文鈔流傳,江蘇省監獄當局也很重視,請求大師派出弟子前去宣講佛法因果,以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印光大師欣然答應,出任江蘇省監獄感化院院長一職。當時,座下弟子表示反對,認為自己是佛門清修弟子,所謂「生不入牢門,死不入地獄」,豈能進入監獄跟囚犯等量齊觀?
大師對他們苦口婆心開導道:「普渡眾生是我等僧人的天職,佛祖說眾生皆可成佛,十惡不赦之徒尚且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豈能將他們拒之門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等拯救他們的靈魂,同樣功德無量哪!」
座下弟子這才恍憣然省悟,兩個修行好的弟子自願擔當重任,到監獄去宣講佛法因果,組織監獄囚犯學習文鈔。在大師的感召下,一些囚犯果真洗心革面,甚至還有好多人決心皈依佛門。這個秦效魯原是讀書人,曾因財產官司入獄,在監獄裡面想到莊子、老子「於世無爭」的觀念,便寫出這《獄中讀莊老》一卷。得知印光大師來到,專程前來拜謁請求皈依。
對秦效魯的事跡,印光大師早有耳聞,當即將他寫的書稿瀏覽一遍,直截了當地說:「居士能憣然省悟,足見居士心有慧根。你先別說皈依的話,且聽我給你說說前賢典故。那西晉時代,陶淵明本來也想跟隨慧遠大師學佛,卻始終難下決心。躊躇再三,便對慧遠大師說:『我生性酷愛杯中之物,首先違反了佛門大戒。』慧遠大師當即說:『他人不能寬恕,先生如果能來,我特意寬容於你。』那陶淵明怦然心動,終究想到一旦身入佛門,便得謹遵戒律,最終還是徘徊而去。千古以來,慧遠大師在佛門留下的成就,跟陶淵明留下的高士名聲,乃是聖凡異果,在於當下一念之間而已。莊老之學,講究的是應順自然於世無爭;佛學講究戒律自持往生淨土,二者修行各異而殊途同歸,請居士三思而後定奪。」
秦效魯原本崇尚莊老於世無爭,對佛家的往生淨土心存疑慮,一聽二者殊途同歸,便豁然領悟說:「大師學貫古今,熔儒佛莊老於一爐,令弟子豁然開朗,情願皈依座下!」
大師欣然含笑,收錄秦效魯為皈依弟子,並勉勵他說:「居士歷經劫難,能憣然醒悟,可喜可賀。老衲有一言相贈:從此修身養性,淡泊名利,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則終身心在淨土!」
這邊秦效魯欣然領命,那邊佛學會的侯三保求見,奉贈昔年旅行普陀山日記,懇請大師指點。大師知道侯三保是辦學校的,開口便問:「你是辦學校的先生,試述何為三太?」
侯三保猝不及防,一時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一張臉羞得通紅。大師微笑說:「老衲是陝西人,自幼對三太敬仰之至,故此隨口說及,居士切莫在意。老衲以為,周室能創下八百年宏偉基業,肇始於太任、太姒、太姜教化萬民。你正在辦學校,必須發揚三太的經訓,庶幾能救國救民,敬請居士時刻留心!」
侯三保開始以為,印光大師只是淨土泰鬥,以勸導世人信奉因果為己任,自己也就見識見識這個名動天下的老和尚罷,萬萬想不到大師不但精通曆代典籍,而且心裡想的是救國救民的大事,不由得肅然起敬:「弟子原本認為自己肩負教書育人之重任,而大師身在佛門遠離紅塵,二者之間風牛馬不相及,不意大師想的是救國救民,弟子慚愧萬分!」
大師微微一笑說:「老衲原本一心遠離紅塵而出世,歷經歲月滄桑,方才領悟出世還得入世,必須融會儒佛教化世人,方能實踐佛祖普度眾生的宗旨。」
那些僧俗人等聽罷,一個個對大師淵博的學識讚嘆不已,更對大師悲天憫人的寬闊胸懷敬仰萬分。正當他們讚嘆不絕的時候,諸希賢校長與過女士前來拜謁大師,懇求收為弟子。(預知印光大師會不會收下他們,請私信我,布施功德看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