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袁了凡原本短命卻長壽,命中無子卻有二子,因行善改變

2021-01-09 耀如樂園

【印光大師開示】

1、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者矣。

2、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

(摘自《印光大師全集》)

【耀如樂園略解】

佛法就是因果法,所以佛經祖語常談因果報應。在當今這個科技高度發達、信息大爆炸、智慧型手機時代,似乎人類無所不能,其實依然沒有絲毫逃脫因果報應。只是因果律微細難知,使得不信因果者多,信因果者少,但是無法改變因果律的客觀真相。如同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不會因為科技盲者無知而不存在;如陽光照射大地,不會因為盲人不見而不存在。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淨土法門同樣是因果律,只是其因果律更是我們凡夫無法通達的,比如無量無數劫之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成佛之時,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只要他方世界的眾生深信切願彌陀淨土,持佛名號臨終時即可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境界豈是我們閻浮提障深慧淺的眾生所能理解的,若無信力,怎能發願,若無信願怎能堅持老實念佛。信願行就是淨土法門的因,臨終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擺脫輪迴成菩薩成佛就淨土法門的果。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的孝道觀
    印光大師不僅勸人盡世間孝親本分,而且還勸人修學佛法回報多生父母的恩德。本文現擬簡略談談印光大師對孝道的觀點,還請方家給予指正。首先,印光大師認為,為人子女者,對父母一定要盡孝道。印光大師對孝道特別推崇,他對儒家的孝道觀念很有研究,他經常在開示弟子時運用儒家的經典語句作引證。大師引用《孝經》云: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印光大師摒除成見,去監獄講佛法因果,促進囚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作者有話要說:很多有心向佛的讀者朋友,看了《印光大師》和《虛雲長老》的其中一個章節之後,就留言說要保佑什麼什麼的,其實這是你們內心的一種祝願,這是好事。但是要想真正有福報,還需多多行善積德,並不是嘴巴上念幾句南無阿彌陀佛,佛祖就會保佑你。心不善,不捨得去付出努力,自然就得不到福報。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古時候有一本奇書,很多大家族把它當作傳家寶,據說可以改變命運
    《了凡四訓》蘊涵著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問世以來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稱讚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而廣為印行,流傳足有幾千萬冊。香港中華道德學會讚美袁了凡以「改造命運的精神,創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光明前途」,稱此書「是創造幸福的寶典」。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
  • 這個世上真有因果嗎,有一個故事很有啟發,看了就知如何改變命運
    小沙彌的同情心不僅拯救了螞蟻的生命,也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什麼是因果關係?佛教的因果也是佛教以外的因果,因果關係是普遍存在的,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萬物的發生都有其因果。它不是孤立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果,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因。因果是佛的智慧所發現的,但不是佛教的專屬。不僅是佛教本身的觀點,也是世界萬物的本質。佛教還認為,因果關係非常複雜。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信徒們認為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但他不承認,更勸人勿謠傳
    她照規矩,給大師合掌頂禮三拜,然後說:「弟子作了一個奇特的夢,請求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聽後覺得很有趣,遂道:「做了一個夢,也要專程前來請求開示,是個什麼夢,你且說來聽聽。」楊信芳說:「我有一個同學張孝娟住在西門路潤安裡,我與她兩人情同姐妹。張孝娟的母親也很喜歡我,把我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看待。
  • 大悲咒治病有神效,印光大師的親身實踐
    這方面,印光大師做出了最好的示範。期間,大師每日除念佛外,兼持大悲咒加持大悲米、大悲香灰等供四方檀信治病之用。 「餘素不知醫,頗欲世人鹹皆無病,日持大悲咒,加持淨水。有久嬰痼疾,中西醫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及念觀音。果真至誠,即可立刻回機,不久自愈。縱不即愈,決無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又無所費。」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世間人聽到佛法要求修行者要持戒就敬而遠之,似乎持戒會害了自己,殊不知持戒完全是給自己帶來無量的利益,如印光大師所說:「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
  • 自己知道自己前世是和尚,前去求見印光大師,大師指點他念佛
    民國十年,吳引之朝禮普陀山,會晤印光大師,自稱前世是個雲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揚州刻書,途經蘇州,順便與他會面,以為他還能明白過去生的業因,可見面才發現他已經絲毫沒有這種印象。  八年後,大師在蘇州報國寺閉關。同年十一月,吳引之和李印泉、李協和二位居士一同登門拜見。大師問他:「你怎麼會知道自己的前生是個雲南和尚?」
  • 佛教:萬事皆有因果,這4件事,千萬不要做!
    我們也許都聽說過這句話: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我們往往非常羨慕那些天生好命的人,甚至嫉妒他們受命運的垂青,而自己窮極一生、苦果連連。可是抱怨沒有用,與其吐槽命運的不公,不如以實際行動去改造命運。佛門有句話: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事果,今生作者是。人的命運不在天定,而在自己手裡。
  • 明朝一老頭,通過行善積德改變命運,一生經歷凝聚成《命我自立》
    是不是真有「上天註定」這一說?如果有,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這些問題或許在每個人的不同階段都出現過,無論是考學失敗,還是職場碰壁,有的人熬過去了成功了,隨後就能步步高升,而有的人往往是一個坎過不去,就被打回了原形,回到小城市繼續發展。若干年後,他們會須會問,真的有人能夠改變命運嗎?
  • 印光大師:善心助人,福報連綿;不願付出而求佛保佑,何來福報
    上一節說到有一個人因事業受挫,前來報國寺求見印光大師。他剛剛走進寺院門口,一個五十歲上下的出家人招呼說:「居士,你是遠方來的吧?」「你何以知道?」這教員對寺院出家人故弄玄虛的行徑很是反感,耿直地反問。那出家人並不生氣,仍然和藹地說:「大師有規定,每逢初一十五,接受當地人的皈依,遠地而來的居士,則隨時為之說法皈依。
  • 從面相看壽命,長壽短命,早一步知道!
    相反如果山根地陷則意味著其人命中少財少富,不是一個長命的人。這類人很難依靠個人的能力獲得生活幸福,所以說是相學中常見的短命之相。枕骨在腦後正中偏下的部位,由於睡覺時,它首先接觸枕頭,所以叫枕骨。這個骨頭要連肉而起,不能過於孤零零地獨露在外,腦後的枕骨豐滿的人長壽。在面相中,人中主健康,嘴主福壽,從一個人的嘴型,也能看出他是否具有長壽的面相。
  • 認識佛醫:神疲乏力中氣不足——印光大師調脾胃的飲食方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因其居於中焦,便有了這個稱謂。令人遺憾的是,不少現代人都存在中氣不足的問題。 中氣不足,就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常,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