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名袁黃,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一位思想家和佛教居士。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了凡四訓》融會儒釋道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的傳世名作,共11600多字,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組成。其中「立命之學」是他69歲晚年之作。在《了凡四訓》裡,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了凡四訓》蘊涵著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問世以來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稱讚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而廣為印行,流傳足有幾千萬冊。香港中華道德學會讚美袁了凡以「改造命運的精神,創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光明前途」,稱此書「是創造幸福的寶典」。
據《了凡四訓》所載:袁了凡年輕時曾遇到一位姓孔的奇人,為他推算了功名、壽數、和一生大事,自後每次考試名次、時間無不與推算吻合,袁了凡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註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一天到晚總是靜坐,並不看書,有一次袁了凡去訪問在棲霞山的雲谷禪師,和他對坐三晝夜。
禪師問:「凡夫所以不得成為聖人,只因為妄想纏繞,你坐了三天,不見你起了一個妄想,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袁了凡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都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也是沒有用處的。」
禪師笑著說:「我以為你是豪傑,原來也是個凡夫啊。」
袁了凡問:「這是什麼意思?」
禪師說:「人們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數所束縛。那裡會沒有數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數的。大善的人,數就拘不了他;大惡的人,數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不是凡夫嗎?」
袁了凡就問他這個數能逃得了嗎?他說:「詩書裡所說的,這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福報也是我們自己求取得來的,確是很明顯的教訓。我們佛教的經典裡說:『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貴的就得富貴,求男女的就得男女。求長壽的就得長壽。』要知道,妄語乃是釋迦佛的大戒,諸佛和菩薩是不會拿虛妄的假話來欺騙人的。」
袁了凡再問他:「孟子說過:求則得之。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為道德和仁義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貴,怎麼能夠求得來呢?」
禪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自己錯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說過:『一切的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於自己,如果專誠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貴呢。內外雙得,那才算是有益得求,倘使不是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說,不從心地上去求,不從積善去惡上去求,而徒然費盡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雖求之有道,不違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還是你業命中本來有的。若是由於不顧一切,過分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裡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豈不是內外雙失嗎?所以是徒勞無益的。」
禪師又問袁了凡:「孔公算你終身怎麼樣?」
袁了凡照實告訴了他。他說:「你就不考慮應該登科第嗎?應該有兒子嗎?」
袁了凡考慮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應該得的。因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來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劇煩,不能容納別人,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率意行事,輕易發言。像這些都是薄福之相,怎麼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汙穢的土地裡,容易滋生長物;而清澈的泉水裡,往往沒有魚類。」而我卻是有好潔之癖的。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一點。和氣能生長萬物,可是我卻很容易發怒。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二點。和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殘忍是不繁育的種因。我又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能舍己以救人。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三點。多言耗氣,而我喜發議論,信口開河,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四點,喜歡喝酒,損傷精神,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五點。通宵長坐,不知道保養元氣。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六點。僅就這幾點,我是不應該有兒子的了。其他的過惡還多著呢,不能一一都舉出來了。
雲谷禪師說:「不但是科第功名的問題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財產的人,那他一定是個千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那他一定是個餓死的人物。天不過因他的操行厚薄,所做的善惡業輕重,而給他以應得的果報,何曾在應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就應該把向來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風,盡情改刷。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賢君太甲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不生兒子,這是天作之孽,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盡力去作善事,多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裡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不相信嗎?
聽了雲谷禪師的一番議論,袁了凡拜謝並接受了他的教導。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盡情發露懺悔,寫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雲谷禪師取出一本《功過格》給袁了凡,教他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記起來,善則記數,惡就退除。還教他持誦《準提咒》,以期必驗,凡祈禱立命,創立新的命運,都要從無思無慮處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積德祈禱的正規行法。說到修,所有身口意的過惡,都應當把它除去。說到等待,是靜候時機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僥倖,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預期或將迎的心,都應當斬盡殺絕。到這地位,直造無念無求,失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實的學問。
袁了凡的號原叫學海,從這一天起就改號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願再落「凡」夫的窠臼了。從此以後,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約束著自己,一切心念行動就和以前不同了。從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的景象。雖在暗室屋漏處,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別人憎恨我,或是毀謗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到了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話就不應驗了。而秋闈開始就中了舉人。但是袁了凡檢討自身,還是有許多的錯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猶豫不決,或身勉強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能操持而醉後便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從己巳歲開始發願直至己卯歲,經過十餘年,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後,就發起求子的願,也許願行三千善事。僅過了一年,就生了個男孩,取名叫天啟。
袁了凡每次行善事,就用筆記上。他妻子不會寫,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朱圈在日曆本上面。或布施貧人,或買放生命,所做種種善事,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圈。到了癸未年八月,三千之數已經圓滿。九月十三日,再發求中進士的願,許行善事一萬條。
袁了凡備空格一冊,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惡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記起來,夜裡在庭前擺了一張桌子,焚香告天。
孔公算袁了凡五十三歲要死,他雖不曾祈禱求壽,這一年居然無恙。而且也改變了自己無子嗣的命運。 袁了凡常教導自己的兒子(袁天啟)說:「你的命運前途,現在還不知道是怎樣的,但不論如何,即使命裡應該榮耀顯達的,也要常作冷落寂寞想;即使別人時運亨通順利的,也要常作拂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豐足的,也要常作貧窮想;即使別人對我敬愛的,也要常作謙和不驕傲想;即使門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學問很優良的,也要常作淺陋想。從遠一點來說,要發揚祖先的遺德,近一點來說,要彌補父母的過失,對上要報答國家恩惠,對下要創造家庭的幸福,對外要救濟別人的急難,對內要約束克制自己的私心雜念。天天要檢查自己的不是,要改過自新。倘使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那就是一天安於自是,一天無過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他們為什麼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呢?只是為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
從某種程度上說,袁了凡的功過格是一種有格式的日記,以此工具持之以恆的監督鞭策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造化唯心,成敗在己。」
請在雖然袁了凡的思想在當時受到一些著名學者的批評,以為他所謂「功過格」不過與鬼神做交易而已。但是《了凡四訓》在民間傳播甚廣,引導民眾行善積德以求福報,在社會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於這本勸人為善的書,您有什麼看法呢?請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