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如何從愣頭青轉身「謀聖」?黃石公到底給他一本什麼樣的奇書

2021-01-12 尋根拜祖

張良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光武帝劉秀把鄧禹比作張良,曹操稱荀彧是「吾之子房」,諸葛亮、劉伯溫等都被誇作張良再世。用當下最時髦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謀聖」張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張良既沒有提刀上馬的武功,也沒有經營後方的,甚至跟陳平的計謀相比,張良都缺少立竿見影的功效,後人憑什麼推崇他為呢?

其實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張良的價值——戰略家,舉幾個例子說明張良的價值。

求封漢中:鴻門宴之後,張良將劉邦贈送給他的財寶,都送給了項伯,請他出面說服項羽,將漢中地區封給劉邦。

這件事很不起眼,其實意義重大。假如劉邦得不到漢中,而是被困在西蜀,請問他還會有機會「暗度陳倉」嗎?翻翻中國歷史,從來沒有人從蜀地出發,完成統一全國的事例。

這就是戰略,張良已經替劉邦規劃好了未來爭奪天下的出路。他甚至提前告訴劉邦,入漢中後一定要燒掉棧道,以麻痺項羽。

下邑之謀:彭城兵敗後,劉邦差點輸光了底氣。張良又獻一策:策反英布,讓韓信放單飛,拉攏彭越,用這三個人,形成對項羽的夾擊態勢,項羽必敗。

後來的結果是,韓信給劉邦拿下了整個北方,英布攪亂了項羽的根據地,彭越四處打遊擊,搞得項羽始終不能專心致志對付劉邦。正是這三個人,在劉邦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幫他悄悄地織起了一張縛虎網。

酈食其曾經仿效張良,向劉邦提出分封六國後裔,共同對付項羽。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擴大版的下邑之謀,其實是東施效顰。張良得知後,立刻指出分封的「八不可」,驚得劉邦噴出一口飯,大罵酈食其「臭儒生」。

戰略這東西,它的功效是隱形的,你看不見,但是它卻不可替代,沒有它就等於失去方向,甚至方向錯誤,越忙越亂。

比如,人們光看到韓信暗度陳倉的精彩,卻渾然不知它早就在張良的規劃之中。人們光看到韓信、彭越和英布把項羽搞得疲於奔命,卻不知道他們就是張良手中的棋子。

陳平的計謀雖精彩,都是戰術層面的,雖立竿見影,可是沒有它不會影響大局。張良的計謀平淡無奇,大多是戰略層面的,需要時間來檢驗,且對大局影響極大,不可替代。

所以,劉邦身邊有陳平、酈食其、叔孫通、隨何等一批戰術層面的謀士,但是戰略家只有一個張良。不光劉邦身邊只有一個,當世也只有一個,幾百年也難有匹敵者。

可歷史上,張良的出場遠沒有戰略家的「派頭」。你看看人家諸葛亮,倦臥隆中,劉備三顧茅廬才得一見,一壺清茶未畢,三分天下的奇謀,傾倒了劉皇叔。這派頭,很有奧斯卡影帝走紅地毯的氣勢。張良呢,完全是一個冒冒失失的愣頭青。

秦始皇二十九年,張良策劃了一起針對秦始皇的刺殺行動,他在博浪沙,指揮一名大力士,甩出一柄120斤重的大鐵錘,企圖砸死秦始皇。

這種做法是在太搞笑了,且不說一百多斤重的鐵錘,遠距離投擲想要命中目標,概率有多低,即便遇上神投手,你怎麼知道哪輛車裡坐的是秦始皇?這還沒考慮到訓練投手的風險。再者,殺了秦始皇,就能回到幸福時代了嗎?這種事恐怕只有李逵之流幹得出來,跟憑大腦吃飯的張良,反差太大。

那麼,愣頭青張良,是如何變成智慧之神的?張良遇上了點化他的貴人黃石公。

張良行刺失敗後,逃往下邳,在下邳橋上偶遇隱居高人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認為他是可造之材,於是交給他一本奇書《太公兵法》。這就是著名的「上授書」。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後,非常高興,日夜研讀。N年後,愣頭青不見了,脫胎換骨的張良,成了洞悉天下勢,胸懷韜略的智多星。

一本書改變了一個人,也改變了中國歷史,可惜的是,這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太公兵法》,竟然不知所蹤。

不過,黃石公有兩部著作倒是流傳下來,一部叫《素書》,一部叫《三略》。北宋神宗年間,有位叫張商英的學者,他向世人發布了一則驚天消息:黃石公授張良的不是《太公兵法》,而是《素書》:

「上有秘戒:『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然其傳者,特黃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盡哉。」

張商英說,因為《素書》傳授的內容關乎天下安危,所以必須嚴守「四不傳」和「一必傳」。張良因為沒有合適的傳人,所以將它帶進了棺材。直到西晉(也有說是漢末赤眉軍),盜墓賊盜掘了張良的墓,從他的石枕中發現了這本書,從此《素書》又得以流傳天下。

那麼,《素書》究竟講了什麼,讓張良完成了蛻變?

《素書》開宗明義,提出天下的盛衰之道、成敗之數、治亂之勢和去就之理,就在「道德仁義禮」五個字中。參透了這五個字,「潛居抱道」則「名重於天下」,「時至而行」,必「位極人臣」,「得機而動」成「絕世之功」。

通俗講,只要你讀懂《素書》,要麼是政界香餑餑,要麼是自創大業的大哥,即便閒在家裡,都要被人擠破門框。

圍繞著五個字,黃石公架構了一個上及天地之道,下及處事擇人之術,以及勾連道與術之間的社會人文關係網。大處闡述賢人成功必守的道,小處強調具體的方法論,又將社會統治結構關係的隱秘剖析,讓你看清道與術之間的正確取捨。

張商英舉了三個例子,說明張良從《素書》中得到的智慧。

一、「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嘗勸高帝侯雍齒矣;

統一天下後,由於大伙兒爭功,一時難以形成分封方案。結果不滿的氣氛瀰漫,一群槍棒子聚在一起,企圖謀反。

張良給劉邦獻了一計:先封雍齒,封了雍齒大伙兒心就安了。劉邦老大不情願:這傢伙背叛我,不收拾他就不錯了,憑什麼便宜他?

張良說,正因為雍齒背叛過你,你連他都封了,其他人哪有躁動的理由?《素書》說,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用雍齒的「小怨」化解眾人的「大怨」,多划算的買賣!

二、「設變致權,所以解結。」子房用之,嘗致四皓而立惠帝矣;

權和變一個意思,強調的是做事的靈活性,與「經」(原則性)對應。當人們面臨死結的時候,權變往往給我們推開另一扇窗。

劉邦認為嫡子劉盈過於軟弱,偏愛三子劉如意,想行廢嫡立庶之舉。大臣們輪番相勸,都不管用,呂雉被迫請張良出面。

張良如果板起面孔,拿「經」說事,你猜得到會是什麼結果。所以,張良乾脆不跟劉邦講大道理,請來四尊神,往劉邦跟前一杵。劉邦嚇一跳,四位老爺爺都成太子的人啦?完了,太子羽翼豐滿了。

雖然用這種方式威逼皇帝有點離經叛道,但死結解開了。

三、「吉莫吉於知足。」子房用之,嘗擇留自封矣;

劉邦封功臣,戰略家張良僅僅排功臣榜第62位,封地是只有幾千戶的留縣。不是劉邦小氣,劉邦讓張良從最富裕的齊地,自己挑選三萬戶,是張良自己選擇了偏遠的留縣。

《素書》說,最大的「吉」就是「知足」,人的災禍,往往來源於人心不足。這是表層意思,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讓張良選擇了遠離朝堂,過起半隱居的生活,這就是《素書》所揭示的社會統治結構關係。

《素書》認為,社會需要「人之俊」、「人之豪」和「人之傑」,他們以不同的形象,佔據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可惜的是,所謂的「俊豪傑」未必真的出現,他通常是被塑造出來的,是社會結構穩固的需要,所以,你要是真的信了,往往很受傷。

比如劉邦,算得上「俊豪傑」嗎?恐怕張良就不這麼認為,所以,「擇留自封」不光是知足,更是洞悉社會結構和統治者本質的智慧之舉。

即便張良,張商英也認為他只是讀懂了《素書》的皮毛。所以,真正參透《素書》精要的人,要麼是個大賢之人,要麼會墮於大惡,對這樣的奇書,傳授必須謹慎。

《素書》語言精練,被後世稱作「可為帝王者師」。讀懂它,對當今的人們幫助很大,它既可以幫我們提供操作性極強的方法論,又可以幫我們認清社會人文關係的本質,如果你能參透,就掌握了天道規則。

由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這套《國學經典十冊》,包括了原文,譯文和釋評三部分,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著重於引文註解和相關典籍的互解,對讀者把握經典的要義幫助極大。讀者在品讀的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以及歷史事件的參照對比,一定會收穫滿滿。

這部《國學經典》包括:

1. 《素書》:略;

2. 《智囊》:一部反映古人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事奇書,《三言兩拍》作者馮夢龍的另一不朽著作;

3. 《長短經》:又稱《反經》,一部實用性韜略奇書,融合百家思想自成一系,被奉為「小資治通鑑」;

4. 《鬼谷子》:兩千多年前的謀略巨著,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葩,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

5. 《商君書》:商鞅變法有多重要,它到底變了什麼?又是如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讀懂這本書就能讀懂法家,就能看透一個時代;

6. 《資治通鑑》:一部照見帝國盛衰根源,警示當權者的洪鐘;一部讓人明智,洞悉興亡更替的不朽名著;

7. 《易經》:中國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奠定了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模型;

8. 《山海經》: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它所記載的故事,幾千年來令無數讀者痴迷;

9. 《大學中庸》: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數千年來中國人必讀科目,從這裡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思想血脈;

10. 《孝經》:孔子的弟子曾參著作,讀懂它你才能懂,孝,在中國不光是道德,更是思想基因和社會秩序。

這套書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最具代表性、最精華的部分。十冊原價298元,促銷價73.5元,合每本不到8元,一次性帶回家,武裝您的思想,豐盈您的智慧,充實您的靈魂。

相關焦點

  • 上古三大奇書,五弊三缺原來出自於此,奇門遁甲號稱帝王之學
    魯班書魯班是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的一個人物,而他也是被視為木匠的始祖。而最為著名的便是它的下半部分,據說魯班的徒弟曾經利用魯班教給他的法術為非作歹,所以說魯班就在書中下了詛咒。也就是傳說中的缺一門,缺一門就是五弊三缺,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我們所看到的算命先生一般都會有所殘缺的原因。雖然說這些都沒有得到證實,但是這本書籍中記載的玄妙之處的確是令人嘆服。
  • 《奇門遁甲》到底是不是在扯淡?作為中國人,你應該了解這些!
    作為古代最神秘的一本著作,因為他神奇和玄妙的特性,經常被影視著作中提起。作為古代帝王治國和兵家策略的奇書,被古今許多名人研究,並讚嘆不已。但是關於奇門遁甲的來歷,卻始終是個謎,奇門遁甲到底有多厲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奇門遁甲究竟是誰寫的?根據古今的史料記載,奇門遁甲應該是起源於4600多年以前,黃帝大戰蚩尤之時。
  • 中國4大奇書,至今無人能看懂,要能讀懂一本,不是天才就是鬼才
    中國4大奇書,至今無人能看懂,要能讀懂一本,不是天才就是鬼才。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與書結伴,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我們都能在書中學到很多的知識,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所以說書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意義,就算有的人老了之後還是會讀書。
  • 張良散盡家財報國讎,傾盡所學扶漢室,功成身退時,卻永遠愧對她
    功成身退的張良收到妻子病故的噩耗,至此天人永隔,欠妻子相約白首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多年在外奔波他的事業,曾虧欠妻子作為丈夫的責任再也無法補償。張良的妻子:身逢亂世,相識相知於患難張良的妻子在歷史資料上著墨不多,沒有找到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圖片考證。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的外貌寫道:「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 中國曠古奇書《易經》,海納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解讀諸葛亮的故事
    中國曠古奇書《易經》,海納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解讀諸葛亮的故事說起來中國的曠古奇書,相信大家都知道《周易》《黃帝內經》《山海經》。《黃帝內經》講的是人體奧秘,《山海經》講的是地理奇觀,而被稱為「萬經之首」的《周易》講的是天道運轉。
  • 3位神秘高人,留下一本「奇書」,一本「神書」,一本「天書」
    為了紀念他們,他們寫了三部畢生所學的著作,分別被人稱為是《奇書》、《神書》、《天書》。一是鬼谷子·捭闔策鬼谷子,真名王詡。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很少,但他的弟子們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墨跡,如孫臏與龐涓、蘇秦與張儀、韓非與商鞅等。他的徒弟都能夠擁有如此大的才能,所以根本很難想像鬼谷子他的實力能有多大,常人也是根本猜測不出來的。
  • 張良父祖五世相韓,張良又得黃石老人真傳,為何甘願為劉邦效命?
    張良的祖父叫張開地,曾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張良的父親叫張平,曾是韓釐王、韓悼惠王的相國,張平去世得早,當時張良年歲又小,所以不能出仕,待到張良長大成人,韓國被秦王嬴政給滅了,故而張良特別痛恨嬴政,曾在博浪沙中埋伏刺客刺殺嬴政,不料刺客手法不準,只砸中嬴政的副車,讓嬴政逃過一劫。博浪沙刺秦王失敗,張良只好躲起來。
  • 謀聖的這16個字一定要記牢!
    謀聖的這四點一定要記牢!文 | 安靜的說歷史孔子之言:唯有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確,小人是生活中非常難對付的一種人。小人往往是表面上一套,背地裡一套,經常在背後給人一刀。這種人的存在實在讓人覺得噁心,但是又讓人無法避免碰到這種人,我們能做的,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與他們同流合汙。
  • 張良和諸葛亮都是古代著名謀臣,他們兩個到底誰更厲害?
    很多君主願意一生都信任整個謀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最危急的關頭,謀臣曾經救過他的命,沒有他可能也就沒有君主了。這一點上,張良和劉邦可以說是打個平手,因為他們分別在劉邦和劉備早期最危險的時候,都曾經對君主自身能不能存活下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劉邦自從沛縣起兵以來,遇到的最危險的事情就是鴻門宴了,而鴻門宴劉邦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張良起了決定性作用。
  • 古時候有一本奇書,很多大家族把它當作傳家寶,據說可以改變命運
    《了凡四訓》蘊涵著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問世以來深受推崇,被佛教界稱讚為積德行善、改造命運的典範而廣為印行,流傳足有幾千萬冊。香港中華道德學會讚美袁了凡以「改造命運的精神,創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光明前途」,稱此書「是創造幸福的寶典」。
  • 天下奇書《魯班書》為何被禁?難道學了它真的會孤獨終老?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中華奇書不勝枚舉、無奇不有,它們不僅蘊含了古人們無窮的智慧,還留下了許多的未解之謎,《魯班書》就是中華浩瀚文化的奇書之一。魯班,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工匠公輸班,因出生魯國,所以又稱魯班。傳說魯班一出生就天現異象,7歲無師自通、自學本領,15歲到各國拜名師學藝,幾個月就學到各種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