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張良,字子房,出生於韓國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任相國,父親張平在秦滅韓之前,也已經連續兩任相國,人稱「五世相韓」,家資頗豐。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兵攻入韓國都城鄭地,改為潁川郡,韓國滅亡。
張良無論是散盡家財,在公元前218年獨自策劃「博浪沙」刺秦;還是在參與公元前208年反秦復義舉時,大膽跟已經擁立楚懷王的項梁提議復立韓國公子成為韓王,並且出任韓司徒,輔佐韓王成領兵攻打潁川郡;再到公元前206年,因劉邦在潁川幫助韓王成奪回封地,張良奉王命輔佐劉邦進入關中直取函谷關,助劉邦在鴻門宴上虎口脫險;然後一步步成為劉邦謀得天下的智囊,帝師級人物;直至公元前202劉邦論功行賞,張良如願封留侯。
功成身退的張良收到妻子病故的噩耗,至此天人永隔,欠妻子相約白首的約定再也無法實現,多年在外奔波他的事業,曾虧欠妻子作為丈夫的責任再也無法補償。
張良的妻子:身逢亂世,相識相知於患難
張良的妻子在歷史資料上著墨不多,沒有找到具體的外貌特徵和圖片考證。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的外貌寫道:「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
從以上資料可以推斷出:張良長相白皙俊美,斯文纖瘦,面容如女子般姣好。他本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早期年少時,應該是翩翩貴公子;後又經歷潛心10年學習兵法、謀略,應該成長為一個才貌雙全,睿智、成熟穩重的美男子。由此可見,張良的妻子品貌、才學應該不差。
《史記》中對張良妻子的記載:「水夫人」,此女子與張良同是韓國貴族,名淑子,在秦國滅亡韓國的流亡過程中,兩人相識相遇,感情甚篤。
而在《解梁派遠張氏宗譜》中有寫到:「秦滅韓後,即公元前230年後,張良攜家眷遷居陳留(今開封東蘭考張良墳一帶),是為陳留派始祖。派出廩延。妻周氏、繼姜氏又繼蘇氏。子二:張闢疆、張不疑。
古人早婚,張良的第一任妻子應該是韓國未滅之前,娶的是家世相當的韓國貴女周氏,周氏或許在國破的時候發生意外身亡。
家破人亡後,變賣家產到陳地求學的時候,張良已經20多歲。他拜陳地的一個儒生為師,第二任妻子姜氏,應該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最後一任繼妻蘇氏,也就是《史記》中提到的「水夫人」,從資料上看,是張良在博浪沙刺秦之後逃亡過程中結識的韓國女子。不過他們兩人締結秦晉之好的過程也是充滿了坎坷和波折,歷時幾年才最終成婚。
志同道合的愛人:久等成婚後,締結白首之約
據《輔國良臣系列 運籌帷幄張良》第十二章【初會沛公 輔佐韓成】,在這一章中記錄:因為諸侯反秦會盟,商議擁立楚懷王。復楚的契機觸動了張良想要復立韓國的渴望。文中提到因為張良時常夜晚夢到心愛的未婚妻,猜想未婚妻同樣也在思念他,迫切希望早日復立韓國,趁著復國之機與未婚妻結婚。
從資料上的時間軸可以看出:張良此時的未婚妻是在公元前218——209年期間認識,並相互認可,有了婚姻之約。
公元前206年,張良和韓王成率兵攻打潁川。也就是說,他們兩人是在這個時間之後締結婚約。從相識,相知,相約,結婚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蘇氏能夠心甘情願等上好幾年,說明他們結婚之前的感情非常好。
張良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沒有選擇機會成婚,反而要等回到韓國後再結婚,說明兩人都對韓國有很深的愛國情結,都渴望復國成功,願意為此等上幾年,這也表明兩人的思想高度是一致的。一對有情人,又有共同的志趣嚮往和信仰,他們相當於婚前談了一場柏拉圖的戀愛,並最終修成正果。
功成名就時:政治使命圓滿完成,欠下的情感無處補償
公元前202年,劉邦平定天下,大勢論功行賞之後,張良如願封留侯。
劉邦一次酒後跟眾人盛讚張良的功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子房功也。」
因為之前打仗的關係,跟著軍隊輾轉各處,已經有三年沒有見過妻兒。張良跟劉邦提出打算回鄉小住,劉邦沒有恩準,答應派兵去接張良的妻兒來都城團聚,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可惜,在他日思夜盼中,只是等來了小兒子,卻得知妻子已經重病去世的消息,再也見不到佳人了。
張良深受打擊,病重無法上朝,拒絕劉邦續娶美嬌娘的提議。最後遠離朝廷,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潛心問道去了。
無論是劉邦還是後世眾人,對張良的個人評價都是極高的,甚至稱呼他為「謀聖張良」。在古時候,聖字一般只能用於帝王,除了極個別智慧超群,在個人領域成就很高,品格特別高尚的人,才能用「聖」表示對他的敬稱。
就連後世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在看到張良的雕像時都由衷讚嘆道:「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成帝王之師。」
張良在秦末漢初的政治舞臺上,算得上是功成名就,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是一個很有人格魅力、重情義的人。
不忘國讎:對滅國亡家之恨的秦國,張良熱血復仇,散盡萬金家資,刺殺秦王。
不忘國恩:即使韓國被滅,有機會復國的時, 輔佐公子成為韓王奪回韓國都城潁川。
不忘知遇之恩:獻計獻策,幫助漢王劉邦逐鹿天下,問鼎中原。
就是這樣一個胸有丘壑的張良,他年輕時致力於天下大事。計劃天下安定之後,剩餘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和妻子相依為命,白首偕老,補償這些年來對妻子的冷落和虧欠。可惜最後時間有了,妻子卻已經不在,在情感上,空餘無盡遺憾和悔恨。
參考資料:
《史記》
《解梁派遠張氏宗譜》
《輔國良臣系列 運籌帷幄張良》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