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興百年,萬戶封侯,功臣良將何其多,終究兔死狗亦烹。
「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
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
先來認識一下這個人。
張良,劉邦謀士之一,文武兼備,精通兵法,他是唯一善終的「漢初三傑」。
奇蹟的背後,是張良拒絕的智慧,保全性命,從拒絕劉邦開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漢高祖劉邦在諸王的力勸之下,於山東定陶舉行了登基大典,國號漢,史稱西漢(後來定都長安)。
史載:劉邦得到天下以後,曾喜極而泣。
他回憶起一路走來的艱辛,無限感慨。與眾將士徵戰南北的往事一幕幕浮現心頭,情到深處,情不自禁,他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要論戰略眼光與謀劃出策,兵馬未動而決勝於千裡,我比不了張良;要論國家治理,百姓安撫,糧餉的籌集,我能力遠不及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決勝沙場,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攻城必下,我離韓信差得太遠。」「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是天降人才,幸運的是,我劉邦恰當的用好了他們,這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再看看我的對手,項羽雖然文韜武略,天下無雙,但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身邊僅僅有個良謀範增都不能好好使用,難怪他會敗給我。」
劉邦本人很謙虛,也很有智慧,他在言語之中,顯然已經將西漢建立的最大功勞劃歸了這三個人:張良、蕭何、韓信。
注意,在劉邦這裡,他把張良排在了第一位。翻來塵封的歷史畫卷,我們發現,「漢初三傑」之中,張良是唯一善終的。
月下追來為大業,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一生戎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封侯拜將,卻逃不了被殺的宿命,慘遭誅滅三族。
蕭何月下追韓信,為兄弟肝腦塗地,到頭來險象環生,免了一死,卻終究掙不脫牢獄之災。三人之中,唯有張良一人,保全了身家性命,在兔死狗烹的政治環境中,安然享受晚年生活。那麼,劉邦心目中的第一大功臣、大能臣,為何張良能夠異於他人,於慘烈的君臣鬥爭中安然保全自己,安享晚年,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蹟嗎。或許,這就是張良拒絕的智慧,張良拒絕了什麼?
當年,劉邦坐定天下之後,大封功臣。所有軍功良謀者,皆在分封之列,其他的功臣一個一個都分封完畢。輪到了謀士張良,劉邦似乎格外看重張良,他給張良的封賞和其他人不一樣,史載:「自擇地三萬戶」,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喜歡哪就選擇哪?
而且是足足三萬戶!「三萬戶」什麼概念,沒有比較大家可能不太清楚這裡面的道道。這樣說吧,當時大家公認的軍功最好的曹參封戶也不過11000戶,而周勃則受封了8000戶,當年月下追韓信的丞相蕭何也只有8000戶,總之其他人的都遠遠少於「三萬戶」。要命的是,其他人都是分到哪算哪,沒有選擇的餘地,而張良卻得到了劉邦的格外恩惠,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可是,更有意思的事發生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張良拒絕了劉邦的一番美意,他只要10000戶和「留」這個地方,成為了後世傳稱的「留侯張良」。
「留」這個地方,實在算不上什麼好地方,但這個地方很特別?
「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傳說他們兩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張良覺得自己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於是決定一生追隨劉邦。
「留」是張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
一來表明自己並不貪圖功名富貴,避免劉邦的不滿和其他列侯的羨慕嫉妒恨;
二來表示自己將永遠銘記劉邦於他的知遇之恩,沒有劉邦,就沒有張良的今天,他要永遠盡守君臣之道追隨劉邦之意,
張良的拒絕,難道不是人生哲學中的大智慧嗎?
張良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洞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刻,他深諳主公劉邦的為人。
小閱說:
「伴君如伴虎」,張良選擇了功成不居,激流勇退。兔死狗烹,悲劇輪迴,多少人看不透,身首異處。
千古興亡多少事,閒來翻閱看細節。
@小閱人文 歡迎關注,正能量走起。
(聲明: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