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唱高調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5

2021-01-14 網易

2021-01-01 09:50:50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步武資福,宏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弘一法師

  請繼續收聽

  《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四、印祖講道理 修學要旨篇

  莫唱高調

  莫唱高調

  有些人喜歡唱高調,不愛聽因果報應的事,又不肯認真修持,只顧強調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他不知道,自己既然執著於所謂的「一切皆空、一切不著」,就已經不是一切皆空,一切不著了,更不用說以此作為懶惰懈怠的藉口。倘若不真修實幹,只停留在空談上,等到業報成熟,閻王老爺必定以「最上的供養」「孝敬」這種「一切不著、一切皆空」的人,到那時候,不知他還能不能一切皆空一切不著。

  有一種知見狂妄的人,教他念佛,他回答說:「我就是佛,何必還要念佛?你們不明白自己本來是佛,也就不妨多念念佛;而我已經覺悟到自性,又怎麼能頭上安頭,多此一舉。」這種人只看到即心本具佛性之佛,卻沒見到斷盡煩惑、圓滿福慧之佛。若悟明心性,仍不廢棄事相上的修持,修持淨業,他們就遠遠超過根機差的人;否則只能自誤誤人,永墮無間地獄。

  《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復周伯遒居士書 》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錄製團隊

  (排名不分先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作家葉聖陶眼裡的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永懷錄》一書中有一篇葉聖陶先生描寫自己與弘一大師、印光大師交往的文章《兩法師》。弘一大師除到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外,再一次參禮是在上海太平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適逢其會,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我懷著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著渴望。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對於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 印光大師的孝道觀
    印光大師不僅勸人盡世間孝親本分,而且還勸人修學佛法回報多生父母的恩德。本文現擬簡略談談印光大師對孝道的觀點,還請方家給予指正。首先,印光大師認為,為人子女者,對父母一定要盡孝道。印光大師對孝道特別推崇,他對儒家的孝道觀念很有研究,他經常在開示弟子時運用儒家的經典語句作引證。大師引用《孝經》云: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分禪淨界限(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分禪淨界限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警人命無常
    原著:印光法師白話翻譯:圓濤法師恭誦:王勇出品:佛教導航警人命無常 原文: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標應讀典籍(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標應讀典籍若夫臺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書一】五二 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以其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宏法大士,註疏讚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於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臺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經典(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論經典【書一】四十 [補註: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者,以圓教初住,即破無明證法性;別教初地,方破無明證法性。《華嚴》兼有初地破無明證法性之義,故云「《華嚴》猶兼乎權」,而注此數字以釋兼權之義。恐有未喻,故復重釋所以耳。] 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
  •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師徒緣
    印光大師(左)、弘一大師(右)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是民國時期佛門的兩顆巨星,他們之間的殊勝因緣,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弘一律師是位非常嚴謹的人,眼光很高,不會輕易地去佩服一個人,然而他對印光大師卻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 九九重陽丨印光大師對老年人的勸誡
    所以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特意指出:「所謂老老,在於以道自淑,養親之志,諭親於道。否則縱能奉養唯謹,不能令親身心究竟安樂,皆不得名為真老吾老。」在《印光法師文鈔》中,大師留下對老年人的諸多關懷慰問和諄諄叮囑,今略舉一二,值得一讀再讀三讀。一、老年人如何學佛1、勸以一心念佛為正行念佛誦經,以至誠為本,唱贊與否,絕無關係。至於念法華經一卷,甚好。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381-382)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家庭教育(4)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書二】六一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國學泰鬥錢穆親述印光大師的神通
    老陽按:印光大師,是淨土十三祖,一生弘揚淨土法門,自己的修行也有很高的成就,只不過一般人不知道罷了。關於印光大師,其實是菩薩再來,這一點,在佛教界已經毋庸置疑了。今天老陽就給大家說說印光大師的故事。宣化上人講述印光大師的來歷現在講一講印光老法師,他是陝西人,受戒之後就到普陀山去閉關,他這個閉關就是一天到晚看藏經。他看藏經是畢恭畢敬。端然正坐。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
    導讀 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當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於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難矣。
  • 大悲咒治病有神效,印光大師的親身實踐
    更莫異緣。如法誦持。」這方面,印光大師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印光大師1930年春到蘇州報國寺閉關,1937年由於戰亂,移錫靈巖山寺。 是年,給施元亮居士回信,為三十三人取法名,寄大悲香灰和二十包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謗佛(3)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錄》。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皆不久長。就中唯東晉最久,僅一百三年。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增附(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 增附(1)原文: 示柴也愚書(此一書,《文鈔》中無有,因世人多疑迷悟生佛,及聖狂等義,故附錄於此,以釋群疑。)
  • 印光大師: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世間人聽到佛法要求修行者要持戒就敬而遠之,似乎持戒會害了自己,殊不知持戒完全是給自己帶來無量的利益,如印光大師所說:「至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
  • 重溫印祖言教,具足正知正見 | 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紀念
    印光大師是蓮宗十三祖中,一位離現代學佛人最近的祖師。印祖畢生弘揚淨土,護持中國近代佛教,儒佛並弘。創辦弘化社,印贈經書數百萬部。堅守「不當住持,不收徒眾,不登大座」的原則。大師一生操守弘毅,學行俱優,感化甚廣,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宗第一尊宿。
  • 認識佛醫:神疲乏力中氣不足——印光大師調脾胃的飲食方
    圓融大師精進念佛一天一夜,竟不會感到飢餓,反而覺得口水甘甜,受用無量,這恰恰說明法喜充滿,禪悅為食便會得到能量的補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飲食。 又如蓮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據歷史記載他三十歲悟道,「後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講經、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還要到其他峰頂念佛。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評修持各法(2)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書一】六六 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書一】六六 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