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論經典(1)原文:
如其天姿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須以淨土法門而為依歸,庶不至有因無果,致以了生脫死之妙法,作口頭活計,莫由得其實益也。必須要主敬存誠,對經像如對活佛,不敢稍存怠忽,庶幾隨己之誠大小,而得淺深諸利益也。至於根機鈍者,且專研究淨土法門,果真信得及,守得定,決定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較彼深通經論,而不實行淨土法門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懸殊也。如上所說,無論甚麼資格,最初先下這一味藥。則無論甚麼邪執謬見,我慢放肆,高推聖境,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無不隨手而愈。【書一】九一
佛法淵深,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頗省心力,實為最要之道。【書二】六七
校經一事,甚不容易。恐師無暇及此,委任他人。須有出格見識,十分細心,再三詳審,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訛謬,令其蕪穢盡除,天真徹露。否則寧可依樣畫葫蘆,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書一】三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但宜尊重《華嚴》,不可小視餘經。以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經體故。《華嚴》之大,以其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攝二乘等故。《法華》之妙,在於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跡顯本處故。臺宗謂《法華》純圓獨妙,《華嚴》猶兼乎權(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然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孟子稱孔子生民未有之聖,然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其效法企慕乎三聖者,何其至誠如是之極也!【書一】四十 [補註: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者,以圓教初住,即破無明證法性;別教初地,方破無明證法性。《華嚴》兼有初地破無明證法性之義,故云「《華嚴》猶兼乎權」,而注此數字以釋兼權之義。恐有未喻,故復重釋所以耳。]
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書一】六二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又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書二】十一
論經典(1)白話譯文:
如果一個人天資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須以淨土法門為依歸,這樣就不至於有因無果,致使將了脫生死的妙法,當作口頭上說說的活計,而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必須要主敬存誠,對於經典佛像如同對待活著的佛一樣,不敢存有絲毫的懈怠疏忽,這樣就可以根據自己誠敬的程度,得到或深或淺的利益了。至於根機比較愚鈍的人,姑且專心研究淨土法門,果真能達到深信、守定淨土法門不更改,決定現生了脫生死,超凡入聖。比那些精通經論卻不實修淨土法門的人,得到的利益真不只是天壤之別啊。如上所說,無論什麼根器資格,最初先下這一味藥。那麼無論什麼邪知邪見,自高自大,狂慧放肆,推高自己的境界以凡濫聖,或以下劣自居等修行上所種種病症,用這一味阿伽陀包治萬病的藥,無不藥到病除。〔書一〕九一
佛法博大精深,就算特別聰明的人,用盡平生的心力,也不能研究到詳盡微細的地方。然而佛法隨順眾生根機施教,如果想得真實的利益,就從特別超勝,不同尋常的淨土法門研究和修持,這樣比較省心力,實在是最要緊的修行之道。〔書二〕六七
校對經典很不容易。恐怕師沒有時間做校經,委任給別人。校經的人必須有超常的見識,十分細心,再三詳細審核,不斷地加以考察,才可以糾正錯謬,除去其中雜亂章節,徹底展露經義的本來面目。否則寧可依葫蘆畫瓢,至少不至於太失經文的本意。〔書一〕三
《華嚴經》是三藏經中的王,最後一著,匯歸重點是普賢十大願王。只應該尊重《華嚴經》,不可以小看其餘的經典。因為諸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經體的緣故。《華嚴經》的偉大,因為經中稱性直談界外大法,不收攝二乘人的緣故。《法華經》的高妙,在於會通三乘歸於一佛乘,開示權教原為顯明實教,開顯化跡,顯示本地風光的緣故。天台宗說《法華經》純圓獨妙,《華嚴經》還兼帶有權教。(權:就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來說)然而佛在法華會上讚嘆《法華經》為經王,在華嚴會上讚嘆《華嚴經》是經王。哪裡是後世宏揚經教的人,必須決定在全部藏經的五大部中,分出你高我低,不許每部經偏重讚嘆呢?修禪宗的人讚嘆禪宗,修淨土的人讚嘆淨土。不如此,不能生起他人的正信,發起他人的景仰。只是應該善於領會其中的意義,不可以詞害意。孟子稱讚孔子是: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聖人了。然而孔子因為極度仰慕前賢,看見堯帝在菜羹中,見到舜帝在牆壁上,見到周公在夢裡,他效法仰慕這三位聖人,竟然誠心到了如此極點。【書一】四十
[補註: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者,以圓教初住,即破無明證法性;別教初地,方破無明證法性。《華嚴》兼有初地破無明證法性之義,故云「《華嚴》猶兼乎權」,而注此數字以釋兼權之義。恐有未喻,故復重釋所以耳。]
善導大師讓人一心持名,不要夾雜其它的修持,恐怕中下根器的人因為修持的法門太多,致使心力很難歸至一處,所以讓他們專修一門。永明大師讓人萬善齊修,將功德回向淨土,是恐怕上根器的人行持偏墮在一邊,致使福慧不能稱真如本性而圓滿所以讓他們圓滿修持。【書一】六二
對於已經殘破得不能修補的經書,燒掉它是沒有過錯的。如果還可以看,可以修補的,就不應該燒掉。有些不知道變通的人,一直不敢燒。殘破得不能再看的經書,又不能像好經收藏,反而成為對經書的褻瀆。兼帶地將褻瀆經書的罪過遺留給了後人。怎麼可以不懂得變通呢?〔書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