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分禪淨界限(1)

2021-01-21 騰訊網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分禪淨界限(1)原文: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書一】六十

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書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具靈根,初為真儒,後為真僧,可謂不枉讀書學道耳。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無賴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壞佛法之魔王外道也。其語錄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可以刊板流通,以為禪家法寶。然此乃唯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吾人專修淨業,勿於彼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兩失其益。不可不知。宗家提倡,唯指本分,此外概不闡發。其修因克果,斷惑證真,皆密自修持耳。門外漢見宗家不提此等修證道理,遂謂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謗宗,及謗佛、謗法矣。【書一】六一

分禪淨界限(1)白話譯文:

禪宗與淨土,從理體上講是一非二。如果從事相修持方面論,則有天淵之別。禪宗行人沒有徹底開悟,徹底證悟,不能夠超出生死。所以溈山禪師說:「如果頓悟正因佛性,就是踏上了出離塵境的漸次階梯。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轉,佛的階位決定可以期會。」又說:「初心從緣,頓悟自性。還有無始曠劫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用教法的渠流來除盡現前業力的流轉情識。」弘辨圓智禪師說:「頓悟自性,與佛同伴。然而還有無始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假借對治的法門,令心隨順性德起作用。如同一個人吃飯,不是吃一口就吃飽了。」長沙景岑禪師說:「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位上的涅槃,因為功夫未能齊等於諸位聖者的緣故。」所以五祖戒禪師轉世又作蘇東坡,草堂清祖師轉世為曾魯公。古往今來的禪宗祖師,徹底開悟而沒有徹底證悟的大多如此。實在由於只是依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有一絲毫的惑業沒能除盡,生死決定不能出離。淨土宗則要求具足信願行三者,就可以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就永遠出離生死。悟證的菩薩頓然高登一生補處,未悟的菩薩也能證得阿鞞跋致。所以華藏海眾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宗門教下的善知識共同願生淨土。實在由於是完全仰仗佛力,兼帶自己的誠懇心。所以能夠感應道交,由此速成正覺。為今之計,你應該屏除禪宗語錄,專心修持淨業。在一塵不染的心中,執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必定要使得念起於心,聲音入於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而久之,自然功夫成片。親證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的禪宗道風。是以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工夫,來修持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淨業法門。即淨土法門而修持禪宗,有哪個玄妙能超過這個的呢? 【書一】六十

譯者註:溈山禪師(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法名靈佑。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佑。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諡號「大圓禪師」。有語錄、警策各一卷傳世。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閒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

弘辨禪師《釋氏通鑑》】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

長沙景岑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法嗣。鈔中所引,系答皓月供奉之問。其文曰:「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盤也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盤?因中涅盤?』曰『問果上涅盤』。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甚麼未證?』師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於諸聖,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修禪定的人(指四禪八定)以及參禪的人,因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妄相攻的時假,每每有種種的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天將要放晴的時候,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的境界不是真正具道眼的人,不能夠辨別認識。如果錯認消息,就會著魔發狂,不能夠醫治。念佛的人以真切信願,執持萬德洪名。如同太陽當空,走在大道王路之上。不但害人的鬼怪無蹤無影。就是歧路的是非之念也無從生起。推到極點,不過是:念佛念到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罷了。這個道理,這個行持,唯恐人人不知道,不能暢合佛陀普度眾生的大願。豈有秘密不傳,單獨傳給你的說法呢?如果有暗地裡口傳心受的妙訣,就是邪魔外道,就不是佛法。【書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世具有靈性慧根。最初是真正的儒家學者,後來又是真正的出家僧人。可以說是不枉讀書學道啊!世上有真正的學儒人,才有真正的出家僧。那些無賴之徒來出家的人,固然都是破壞佛法的魔王外道。法幢和尚的語錄全都痛快直捷,開豁眾人的內心眼目。可以刊板來流通,作為禪家的法寶。然而這是唯獨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路。我們專修淨業,不要在他的語言文句當中去捉摸卜度思惟,而導致禪淨兩方面都失去利益。不可以不知道這個道理。禪宗大家所提倡的,唯獨直指本分,此外一概都不闡發。其中的修因證果,斷惑證真,都是秘密地自己修持罷了。門外漢見到禪宗不提這些修證的道理,於是就認為禪宗完全不用這些修證的方法,便成為誹謗禪宗,以及誹謗佛,誹謗法了。【書一】六一

譯者按:法幢和尚,俗姓林。東甌瑞安人。原名增志。領鄉薦。讀書永嘉興善寺。即信出世法。持不殺戒。所行皆放生。掩骼諸事。比見馬僧摩居士。得所引而信向益深。一日坐竹林。偶一葉飛墜。士拈起曰。是何消息。師曰。葉性本空。士曰。如何又有此葉。師低頭無語。凡七晝夜不放參。一日。士舉證道歌中。水中捉月拈得之句。垂語曰。拈得方是祖師禪。師遽呈偈曰。迷時錯認川中月。悟了方知月裡川。一片光芒憑掬取。不須伸臂已參前。士許之。謂林子參得禪矣。(參見印光大師《法幢和尚傳略》)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警人命無常
    原著:印光法師白話翻譯:圓濤法師恭誦:王勇出品:佛教導航警人命無常 原文: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經典(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論經典(1)原文: 如其天姿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須以淨土法門而為依歸,庶不至有因無果,致以了生脫死之妙法,作口頭活計,莫由得其實益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增附(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 增附(1)原文: 示柴也愚書(此一書,《文鈔》中無有,因世人多疑迷悟生佛,及聖狂等義,故附錄於此,以釋群疑。)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標應讀典籍(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標應讀典籍(1)原文: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評修持各法(1)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評修持各法(1)原文: 竊維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家庭教育(4)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書二】六一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謗佛(3)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錄》。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下此若兩晉、宋、齊、梁、陳、隋,及五代之梁、唐、晉、漢、周,皆不久長。就中唯東晉最久,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或八、九年,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即便滅亡。此乃正統。其餘竊據偽國,其數更多,其年更促。推其初心,無非欲遺子孫以富貴尊榮。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評修持各法(2)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出品:佛教導航【書一】六六 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書一】六六 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於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 《印光法師嘉言錄》45
    大安法師開示:信眾: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識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的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看不見?法師:臨終現前的接引境界是因緣所生法,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第十九願——十方眾生接引願——願力的加持。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
  • 莫唱高調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75
    2021-01-01 09:50:50 來源: 弘化社 舉報   法 雨老人(印光大師
  • 《印光法師嘉言錄》(2、3)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2.佛陀所說的言教、言教中的義理、依義理而起行持、行持後所證的聖果,這四者是佛法的大綱宗旨。憶佛念佛,實在是得道的捷徑。在過去人們隨修一個法門,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體具備。現在的世人,如果捨棄淨土法門,就不能得到果地上的證悟。
  • 貪瞋痴一起, 立即察覺, 則立即消滅《印光法師嘉言錄》86、87、88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乙、明對治習氣86.君子的學習是為了自己的道德修養,在念念之間反問自己,自我反省罷了。夢中、醒覺都一樣覺察,唯有功夫到家的人才能做到。【書一】四三87.修學佛道的人,心中道念重一分,那麼凡情就輕一分,這是必然的形勢。然而沒有斷惑的人必須常常努力。如果一放縱,舊病就一定會復發。見思惑斷盡的聖者才好任運奔騰,不須克制約束,收攝修持。【書一】四九88.貪心、瞋心、痴心,人人都有。如果知道這是病態,那麼它們的勢力便很難熾盛。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封一題詞、封二題詞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封一題詞]白話譯文:宣講因果報應的道理,這是儒家、佛教等的聖賢之人,治理天下,使之太平,度脫眾生的大方便之門。圓滿家庭教育的實踐,是一般老百姓,克盡倫常,盡其職份,化育栽培聖賢之人應盡的職責。
  • 《印光法師嘉言錄》66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66.想要心中不貪戀外界的事物,專心念佛。不能專心,要讓他專心。不能念佛,要讓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讓他一心等等。這其中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心裡常常念說:「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 大家丨弘一法師種草的書裡,有女德班大行其道的線索
    在《弘一法師書信》中,他曾向修習者推薦圖書。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印光法師的著作(《印光法師文鈔》及《印光法師嘉言錄》等),其次是《安士全書》,再次是《緇門崇行錄》。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
  • 《印光法師嘉言錄》68、69、70、71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甲、示念佛方法68.既然有真信切願,必須專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至極處,情執淡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中便能親證三昧。
  • 《印光法師嘉言錄》41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二、勸信願真切】白話文:乙、勸祛疑生信41.「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等理論,如果您感覺混亂不好區分。您只要學習愚夫愚婦老老實實念佛,恭恭敬敬,誠誠懇懇。久而久之,業障消退智慧明朗了,等障垢乾淨,福德逐漸豐滿了。以前的種種疑心就會徹底脫落。
  • 印光大師答念佛600問(381-382)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27頁 復神曉園居士書)382、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算是敦倫盡分嗎?果能如是,又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病者愈,弱者健,愚者慧,諸凡順遂。家縱貧不至有禍,亦不至凍餓。可謂真佛弟子矣。又修淨業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參拜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印光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哪裡能有研究呢?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