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分禪淨界限(1)原文:
禪與淨土,理本無二。若論事修,其相天殊。禪非徹悟徹證,不能超出生死。故溈山云:「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又云:「初心從緣,頓悟自性。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盡除現業流識。」弘辨謂:「頓悟自性,與佛同儔。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假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不一口便飽。」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於諸聖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孰妙於是!【書一】六十
修禪定人(指四禪八定),及參禪人,以唯仗自力,不求佛加。故於工夫得力,真妄相攻之時,每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將晴之時,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境界,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辨識。若錯認消息,則著魔發狂,莫之能醫。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書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具靈根,初為真儒,後為真僧,可謂不枉讀書學道耳。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無賴之徒出家者,固皆破壞佛法之魔王外道也。其語錄皆痛快直捷,豁人心目。可以刊板流通,以為禪家法寶。然此乃唯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吾人專修淨業,勿於彼言句中捉摸卜度,以致兩失其益。不可不知。宗家提倡,唯指本分,此外概不闡發。其修因克果,斷惑證真,皆密自修持耳。門外漢見宗家不提此等修證道理,遂謂宗家全不用此等法,便成謗宗,及謗佛、謗法矣。【書一】六一
分禪淨界限(1)白話譯文:
禪宗與淨土,從理體上講是一非二。如果從事相修持方面論,則有天淵之別。禪宗行人沒有徹底開悟,徹底證悟,不能夠超出生死。所以溈山禪師說:「如果頓悟正因佛性,就是踏上了出離塵境的漸次階梯。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轉,佛的階位決定可以期會。」又說:「初心從緣,頓悟自性。還有無始曠劫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用教法的渠流來除盡現前業力的流轉情識。」弘辨圓智禪師說:「頓悟自性,與佛同伴。然而還有無始的習氣,沒能頓時除盡,必須假借對治的法門,令心隨順性德起作用。如同一個人吃飯,不是吃一口就吃飽了。」長沙景岑禪師說:「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位上的涅槃,因為功夫未能齊等於諸位聖者的緣故。」所以五祖戒禪師轉世又作蘇東坡,草堂清祖師轉世為曾魯公。古往今來的禪宗祖師,徹底開悟而沒有徹底證悟的大多如此。實在由於只是依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有一絲毫的惑業沒能除盡,生死決定不能出離。淨土宗則要求具足信願行三者,就可以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就永遠出離生死。悟證的菩薩頓然高登一生補處,未悟的菩薩也能證得阿鞞跋致。所以華藏海眾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宗門教下的善知識共同願生淨土。實在由於是完全仰仗佛力,兼帶自己的誠懇心。所以能夠感應道交,由此速成正覺。為今之計,你應該屏除禪宗語錄,專心修持淨業。在一塵不染的心中,執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必定要使得念起於心,聲音入於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而久之,自然功夫成片。親證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的禪宗道風。是以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工夫,來修持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淨業法門。即淨土法門而修持禪宗,有哪個玄妙能超過這個的呢? 【書一】六十
譯者註:溈山禪師(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法名靈佑。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佑。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諡號「大圓禪師」。有語錄、警策各一卷傳世。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閒等四十一人。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
弘辨禪師《釋氏通鑑》】帝曰。何為頓見。何為漸修。對曰。頓明自性。與佛無二。然有無始染習。故假漸修對治。令順性起用。如人吃飯。非一口便飽。是日辨對七刻方罷。帝悅。賜號圓智禪師。
長沙景岑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法嗣。鈔中所引,系答皓月供奉之問。其文曰:「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盤也未?』師曰:『大德問果上涅盤?因中涅盤?』曰『問果上涅盤』。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曰:『為甚麼未證?』師曰:『功未齊於諸聖』曰:『功未齊於諸聖,何為善知識?』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
修禪定的人(指四禪八定)以及參禪的人,因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被。所以在功夫得力,真妄相攻的時假,每每有種種的境界幻出幻沒。譬如陰雨天將要放晴的時候,濃雲破綻,忽見日光。恍惚之間,變化不測。所有的境界不是真正具道眼的人,不能夠辨別認識。如果錯認消息,就會著魔發狂,不能夠醫治。念佛的人以真切信願,執持萬德洪名。如同太陽當空,走在大道王路之上。不但害人的鬼怪無蹤無影。就是歧路的是非之念也無從生起。推到極點,不過是:念佛念到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罷了。這個道理,這個行持,唯恐人人不知道,不能暢合佛陀普度眾生的大願。豈有秘密不傳,單獨傳給你的說法呢?如果有暗地裡口傳心受的妙訣,就是邪魔外道,就不是佛法。【書一】四四
法幢和尚宿世具有靈性慧根。最初是真正的儒家學者,後來又是真正的出家僧人。可以說是不枉讀書學道啊!世上有真正的學儒人,才有真正的出家僧。那些無賴之徒來出家的人,固然都是破壞佛法的魔王外道。法幢和尚的語錄全都痛快直捷,開豁眾人的內心眼目。可以刊板來流通,作為禪家的法寶。然而這是唯獨發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路。我們專修淨業,不要在他的語言文句當中去捉摸卜度思惟,而導致禪淨兩方面都失去利益。不可以不知道這個道理。禪宗大家所提倡的,唯獨直指本分,此外一概都不闡發。其中的修因證果,斷惑證真,都是秘密地自己修持罷了。門外漢見到禪宗不提這些修證的道理,於是就認為禪宗完全不用這些修證的方法,便成為誹謗禪宗,以及誹謗佛,誹謗法了。【書一】六一
譯者按:法幢和尚,俗姓林。東甌瑞安人。原名增志。領鄉薦。讀書永嘉興善寺。即信出世法。持不殺戒。所行皆放生。掩骼諸事。比見馬僧摩居士。得所引而信向益深。一日坐竹林。偶一葉飛墜。士拈起曰。是何消息。師曰。葉性本空。士曰。如何又有此葉。師低頭無語。凡七晝夜不放參。一日。士舉證道歌中。水中捉月拈得之句。垂語曰。拈得方是祖師禪。師遽呈偈曰。迷時錯認川中月。悟了方知月裡川。一片光芒憑掬取。不須伸臂已參前。士許之。謂林子參得禪矣。(參見印光大師《法幢和尚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