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如何快速成就忍辱波羅蜜,一語驚心夢中人

2021-01-09 我聞梵音

學佛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不然火燒功德林,得不償失。本文就和大家分享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成就忍辱波羅蜜。

廣欽老和尚講: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那麼如何成就忍辱波羅蜜,看到「忍」這個字大概都會有所啟發,上面一把刀,刀刃放在心上。世間人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說明「忍」是很難受的。

《金剛經》云:「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對於初學佛的同修來講,這個「忍」就是要學著疏導,平衡自己的心理感受,生活中遭遇所有的煩惱,事實上都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平衡所造成的,這是根本原因,並非是外界因素。忍辱波羅蜜能度化嗔恚煩惱,以忍辱波羅蜜來對治嗔恚。

下面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是什麼讓你生嗔恚煩惱,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們學佛的時候多半是從難忍能忍開始學習的,很難受但是要忍, 為什麼要要這樣的?聽說要是不能忍,就火燒功德林。嗔恨心一發作,所有的功德全部都燒掉,所以害怕,就要勉強忍著。如果不想勉強忍著,進一步就要明理,找找自己認為的那個煩惱是從哪裡來的,是別人給我的嗎?這又不是個禮物,如果說嗔恨是別人給的,那他長什麼樣子。如果說因為他說的一句話我很生氣,那張三也聽到這個話了,張三也沒生氣,怎麼我們聽到這個話就會生氣呢?他是對我說的不是對他們說的,原因找到了,就是這個想法讓我們起了煩惱,根源就在這裡。那個所謂的我,是我們自己主動去迎接過來的,既然嗔恨這樣禮物自己收了,那就自己享受吧。學佛就要嘗試著在這些遭遇中練習心念不受影響,慢慢的就練得去聽是非,根本不需要去接納。

佛陀當年在世,有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中,指著佛陀的鼻子誹謗佛陀,他罵了老半天,自己也累了,停下來的時候,佛陀就問他。

佛陀:你有沒有一些朋友啊。

某人:我有很多朋友的。

佛陀:你這些朋友逢年過節會不會來看望你啊,你會不會到朋友家去走走啊。

某人:會的,禮尚往來啊。

佛陀:假如你帶禮物到朋友家做客,朋友不收你的禮物你會如何處理呢。

某人:朋友不收嗎?我就帶回來。

佛陀:剛才你送的禮物,我也不收,你可以帶回去了。

這是佛陀為我們示現,面對難忍的境緣如果輕鬆面對,心不要接納,他說他的,我們笑面相迎,他說他自己不可以嗎?反正我就這麼認為。你要認為他是在說你,就一定會不高興。哪怕指名道姓也沒關係,姓和名不過是個代號而已,同名同姓的人普天之下不計其數,真學佛就要這些似是而非的感覺想辦法擺平。擺平自己的情緒遠比要擺平外面的某個人要輕鬆得多。

忍辱對治嗔恚,真正落實的生活,就會得到殊勝的果報「得佛圓音,具眾相好」。佛陀的音聲圓滿具足八種功德,忍辱得相好,這是真實不虛的果報。所以要發大心,修忍辱波羅蜜,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讀《金剛經》|如何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陀一連兩個「如是」,是對須菩提所言的認同。接著,佛陀進一步說明:如果聞到此經能夠不驚慌、不恐怖、不畏懼的人,是非常希有難得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成就了遠離分別的第一波羅蜜。有分別念,就會帶來有驚慌和恐懼。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拾得便回答:「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視之,再過幾年,看他如何結局。」以上對話,既闡揚「忍」是一種美德,亦教授人們如何待人接物之道。  仙人成就忍辱與慈心,毫不計較惡王對他的傷害,是因為體悟了我空與法空,心中了無所住,才能成全慈悲與安忍。據此,般若波羅蜜是成就忍辱波羅蜜的根本基礎。《金剛經》說:「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就是指出佛在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娑婆世界,諸惡充滿,非忍辱不行。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說起安忍,在漢文佛經中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忍辱」,許多人在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聽說學佛要忍辱,就會特別的排斥,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許多難過的事情,為了尋求內心的清淨才來到佛門,怎料想進了佛門就要去忍辱?其實佛門的忍辱,是有智慧的修持,而不是一昧地煎熬忍受。
  • 釋迦牟尼佛做菩薩時本師是誰,是怎樣修行的,如何快速背誦大悲咒
    學佛,凡夫契入境界的條件是老師,沒有老師自己會走很多彎路。依止老師指導,對老師有信心,依教奉行,就節省了很多時間,這一生有可能成就。《金剛經》云:「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來昔日身為菩薩時,在本師燃燈佛那裡是否得到了,無上聖智那樣的微妙佛法呢?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所謂「學習波羅蜜多」,就是學習一套本事,練就一套度化自己的本領。就如同前面橫梗著一條河流,有很多的阻礙與考驗,我們如何跨出這一步?如何橫渡?這就是學習的內容。 「波羅蜜多」的另一個意思「到彼岸」,即是學習波羅蜜多的成果。「彼岸」相對「此岸」,是學習的起始點。「彼岸」是一個目標,是值得追尋的理想;「此岸」指的是現況,包括滿意、不滿意的,全部都是。
  • 學佛兩年財運依然不好負債纍纍,男子不解求問法師,一語驚醒
    許多拜佛和學佛之人,給大家的感受就是有所求,因為心中有求有念,寄希望於神佛庇佑。這樣的信仰和祈念真的就有效嗎?曾經有一弟子問師父:「師父您好!我的財運不好,這是為什麼?學佛近兩年,負債還是不斷,我該怎麼辦?我甚至對佛法產生了懷疑,我兩年都不殺一隻螞蟻。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學佛,但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很多接觸過佛教,也接觸過道教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學佛好呢?還是該選擇學道?如果了解了佛法,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這本身就不算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會無法選擇,還是因為,不了解佛法。
  • 想要修好忍辱波羅蜜,就要堅信無我的正確觀念
    持戒,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成就菩提善根的因緣。佛子有了持戒的工夫,慢慢就能對治內心的煩惱魔,常年的持戒聞思,還需要有忍辱波羅蜜的修持,來圓成善法。有句老話,叫做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這句話說對了一半。對於沒有佛法信願的朋友來說,忍絕對是件難受的事,誰沒事會找罪受呢?
  • 學佛以後,身上有這三種變化的人,恭喜你,說明你走對了路
    佛法是一把雙刃劍,並不是所有人學佛之後,都會變得越來越好,有些人因為學習方法不對,學佛學偏了,學佛後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甚至還沒有學佛之前更快樂。如果你學佛以後,變得更加愚痴了,則說明你學佛學偏了,很多人學佛之後,把心都放在學佛上,甚至連生活都不會了。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要找到一個修行的法門,讓自己如何快速的進步,其實這種想法正是愚痴的表現。
  • 學佛之人該如何認識?
    修行者雖然這樣的解釋並非完全正確,但卻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但在有些經典之中,佛法的分類更加細化,甚至有人提出了「九乘」佛法的概念。那麼,何謂「九乘」佛法呢?其實所謂的「九乘」佛法,只不過是在大小乘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細化,具體的分類如下:小乘分為兩類,一是聲聞乘,二是緣覺乘。大乘分為七類:一、顯宗的菩薩乘。二、事部。三、行部。四、瑜伽部。王、瑪哈瑜伽。六、阿努瑜伽。七、阿底瑜伽(大圓滿)三種次第。在「九乘」的概念中,從「聲聞」到「大圓滿」的所有法門,除了「人天乘」之外,全都屬於出世間和修解脫之法。
  • 學佛路上,如何堅定道心?
    01覺悟的表現寺院是很清淨的,但這種清淨總是有因緣的,我們每個人帶著朝聖的心來到這裡,尤其要珍惜這種清淨。同時也要不斷地超越,發菩提心,替廣大眾生來朝聖,消除業障,積累福報。學佛可以改變命運,此時此刻,我們能坐在這裡,要感恩自己,因為你選擇了這條路,這就是你覺悟的一種表現。
  • 學佛人該如何看待」犯太歲「?
    民間普遍認為犯太歲之人當年必遭災禍,所謂「太歲當頭坐,無災也有禍。人在家中座,禍從天上落。」每一年犯太歲的人都不同,會依據生肖、年份而變化。因而在新春伊始、十二生肖輪替的時候,人們就開始關注犯太歲的這個說法。但生肖只有十二種,不管怎麼算,總會有自己或家人犯太歲的。這種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事情,擔心與關注在所難免,因此「犯太歲」這一話題關注度一直在持續。
  • 都知道學佛,可你知道《心經》是怎麼念的嗎?
    即使不學佛,很多人也都知道佛教幾部經典《金剛經》、《地藏經》、《心經》等,也都知道佛教幾位慈悲度世的佛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如來佛祖、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事件以肉身廣益佛法度化眾生的著名禪師如:達摩祖師、法海禪師、玄奘法師等。進入佛門後,到底哪部經書在佛弟子心中位置最高?
  • 學佛——六時吉祥、法喜充滿
    六時(一),佛教把晝夜分為六時,即晨朝、日中、日沒(為晝三時)、初夜、中夜、後夜(為夜三時)。在印度,時間之最小單位稱剎那,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慄多,五牟呼慄多為一時,六時為一晝夜。也就是我們稱的一天。
  •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發帖人:原平市居士) 我們學佛的目的並不是要把佛教搞成一個宗教,更不是為了拉幫結派,而是讓自己和周圍的人走上一個正確而又光明的道路,消除我們內心的貪婪、嗔恨和愚痴,開顯慈悲與智慧,解脫生老病死憂悲煩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體動心靜),離苦得樂。
  • 人如何用《佛法》衝破不好八字的束縛,學佛人改變命運必修
    昨日的文章《為什麼學佛、念經幾十年都不能受用?原來就是這些東西影響的》發表後,收到很多隨喜的居士希望我能每天多發一些這樣的善文,小編再次感謝大家的喜愛,我會堅持每日原創學佛的文章與大家探討、學習,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