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2021-01-09 重樓逾陀

撰文:普寂

看待世間,並不是忍氣吞聲的對立,而是要有超越的智慧,是全然的安住、面對。這才是「忍度」。

我從小就很喜歡讀書。讀書,有的人是為了就業;而我在十八歲時,為了可以讀書而出家。一般正規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一路讀到中學、大學,所拿到的那張畢業證書可以就業、升官、賺錢、加薪。但是,在佛法的大海裡,研讀佛法的目的與正規教育的路線不同。以信眾的佛學研讀班來說,我常對同學居士們說:「佛學研讀班的畢業證書是不保證能夠找到工作、升等、加薪的。」

佛法的學程與學校教育不同,佛法所教導的,四諦的第一諦—苦諦,例如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這是告訴我們人生的實相,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不可以不讀,這也是我所說的讀書。今天說「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從自己栽種、培植「波羅蜜多」的課題來談。

波羅蜜多

巴利語P ā ramit ā,音譯為「波羅蜜多」,漢譯為「度」,唐代譯「到彼岸」。本義是完全、絕對圓滿,亦即修行的完成。 「波羅蜜多」,是巴利語音的直譯,念起來常只念「波羅蜜」。漢譯「度」,就是渡船的意思。《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也是P ā ramit ā,唐朝玄奘大師便譯作「到彼岸」,意思是完全、絕對圓滿,也就是修行完成的意思。 「栽培自己」,目的是逐漸達到圓滿的境地,栽培的方法就是「學習波羅蜜多」。所謂「學習波羅蜜多」,就是學習一套本事,練就一套度化自己的本領。就如同前面橫梗著一條河流,有很多的阻礙與考驗,我們如何跨出這一步?如何橫渡?這就是學習的內容。 「波羅蜜多」的另一個意思「到彼岸」,即是學習波羅蜜多的成果。「彼岸」相對「此岸」,是學習的起始點。「彼岸」是一個目標,是值得追尋的理想;「此岸」指的是現況,包括滿意、不滿意的,全部都是。我們所追尋的「彼岸」,佛經中最好的叫淨土—清淨國土,是一個理想的世界,而個人透過修行可從此岸達到彼岸,超越、跨過橫流。

般若智慧統率前五度

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渡河方法很多,統攝起來有六,即「六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此「六度」可歸納為二組:「慈悲」與「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行法門,基於慈悲的立場來修學。布施有大的福德;基於慈悲來修持戒律;乃至忍辱、精進、禪定,都有大的福德。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於聰明、才智,也不同於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導,其餘五項才可能成為波羅蜜而得以增長。 布施需要般若智慧的加持,這個布施就不只停在善業的層次。善業是世間的、有限的。持戒更需要般若智慧,持戒若沒有般若智慧的配合,就像俚語:「橫柴舉入灶。」硬碰硬絕對是橫梗,打不進核心的。在什麼情境、什麼背景之下如何持戒?弄得清楚,才叫持戒度!其他忍辱、精進、禪定等都需要般若的引導。

般若度是前五度的眼目,有般若眼目時,你才知道人在世間還需要福德、慈悲的佐助。智慧與慈悲是「體」與「用」的二個面向。在「法」的修學過程裡,不可能獨缺哪一件。

忍辱波羅蜜

今天,我單舉忍辱波羅蜜,來談談「栽培自己」的方法。 忍:忍受種種的迫害、困苦。忍,一般說是如刀插在心上。忍,是遭遇種種的迫害、困苦,違逆自己的情意,才叫「忍辱」。有忍辱經驗的人應知箇中滋味。在現實生活中,從周圍的家人、親友、鄰居,甚或到生活環境、工作職場,不斷要面對種種問題的考驗。有時,對爸爸、媽媽要忍耐,有時對自己的兒女也要忍耐。對父母的忍耐比較少,對兒女的忍耐比較多,不然現在的青少年就會離家出走哦!至於對老闆,或對員工,這彼此間的關係,那更是微妙了。 曾經有人抱怨子女不聽話,很苦。我說︰「這是你的子女呀!你忍耐你的子女,是因為所有的愛與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你忍耐他們,是在忍耐你自己的愛。多少忍耐、等待與歲月,都是基於愛啊!」

忍是菩薩的大事,修行菩薩道要先修忍,照顧子女是在修父母的愛;更進一步,最好再修習慈悲與智慧,轉化父母的愛也是修行的法門。 我舉一個例子。現代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尤其是女生,懷孕了,身材會走樣,過程也很辛苦,願意生一、兩個孩子就很難得了。懷孕的媽媽心煩時,我會說︰「妳摸摸肚子,孩子在肚子裡時最乖。不會亂跑、不會回嘴,妳也不用換尿布,這是個省事的階段。一等出生,既喜悅又疲累,初為人母也常會有懊惱疲累—無法一覺到自然醒,半夜要換尿布泡奶瓶,要抱抱。從頭到尾要多少的耐心,此時,只有忍—忍—忍。 也不要想著孩子快快長大,每個階段都是最乖的。還抱在手中時,不會頂嘴,給什麼吃什麼,不會跑去玩電動玩具,不必上學,一整晚只哭一、兩下,這多好。

上學後,老師說他翹課,跟小朋友打架,成績不好,這些也都只是小事一樁!以後追女朋友失意了,愛別離、怨憎會,生活中儘是求不得苦。 佛法說,老、病、死固然是苦,還有一種五蘊熾盛苦。其實人的一生,一直在過程中度過。成長固然是本來如此,衰老、生病、死亡,也是本來如此。面對物理、生理變化,又有社會、心理的變化,人要學習,從頭到尾都要學習。—人的一生就是來學習修行的,其中最需要修行「忍」的,是自己。 「忍」,是菩薩道的學習課題,它不只是慈悲而已,因為「忍」是在每一個情境、每個狀況、每個當下的修行,這樣的慈悲需要多少的智慧啊。

忍度

忍辱不一定是「忍度」。「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什麼呢?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從成佛來說;一是從眾生的習性來說。從成佛來說,「度」有自度度他的意思。自度是上求;度他是下化。上求佛道要學佛,有一分的自覺,自覺是內化;下化眾生,是攝化、護念、利益眾生。從眾生的習性來說,忍不只忍耐,不只是刀插在心上的忍耐,忍辱要不受傷害,看到自己沒有怨尤,接受它,面對它,在佛法中找到自己身心的安住,有超越才叫「度」。 為什麼需要修「忍辱度」?前文說,五度以般若為導,當我們以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會發現「忍」的必要性。首先是眾生的內在有煩惱、愚昧、無明,這可從眾生忍、無生法忍來談。 眾生忍眾生是衝動愚昧、無明、煩惱、不能堅忍

生忍,又叫做「眾生忍」,對一切眾生忍辱不瞋,就是「眾生忍」。我們一般的思維模式是:「我已付出那麼多,你怎麼這種態度、做法?我當然生氣、憤怒。」這已表現在身口的行為了。 再則,我們根本不知道世間有多少的因緣差別,這就是「無明」。「無明」即是不知、不足、不盡,有內在打結的煩惱,但沒有發出身口動作,雖然沒發作,卻會造成身心的不和諧。 有時,立場不同,連老天爺也做得不夠!下雨,一個曬米粉的說:「糟了!老天爺怎麼不疼我,雨還下不停,我在曬米粉耶!」一個賣雨傘的說:「我的生意真是好。」一個物理現象的下雨,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千差萬別,永遠有距離。 我再說一個眾生衝動的例子。有個人去古董店看古董,古董店的老闆看這個人走路「三角六肩」,橫衝直撞,就對他說:「可以看,不可以摸。」對方我行我素地說:「摸一下又沒怎樣。 」仿佛更故意似的,後來真不小心撞破了一個古董花瓶。

老闆就要那人賠錢,結果那客人竟然說:「你怎麼這般不講人道、人權!我被你的瓷器割傷、流血了,你沒有先處理我的傷口,卻只在乎你的古董。 」人道?人權?在還沒有受傷之前是沒得談的,一旦受了傷,就大肆張揚起來。此時,古董店的老闆除了自認倒黴,也要將賠古董的事情與客人在店中刮傷的事,一併接受、處理。 接受、面對、處理,條件是如此,因緣是如此,眾生有愚昧、煩惱、無明,各有立場—我、我的,這是對眾生修忍,就叫做「眾生忍」。 忍的功夫如何做到? 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講話,忍的工夫要如何做到?修忍的工夫,第一個是用智慧的眼去觀照。忍最主要是對治不忍的煩惱—「愛生氣」。

古董花瓶被打破,已經夠難過了,還被指責為不講人道!聽到那一句話,會不會生煩惱?但是,生惱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在比丘尼戒也有類似的例子。假使有比丘尼受委屈,發之身口的行動,捶胸頓足、哭鬧,淨說些有的沒的,這是犯威儀的。

作為一個佛陀的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在處理世間事件之前,先要有能力處理自己的煩惱、情緒。錯在自己,則改之;錯在對方,毋需以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也不要醜化別人,自己不要瞋恨、憤怒。

在複雜的時代潮流中,社會的變動加劇,價值紊亂,急躁無濟於事;要有般若智慧的眼目,先學習讓自己不要煩惱、生氣,這就是修行。 難忍能忍,如何做到? 但是,難忍能忍,如何做到?有理才能說忍。理的基礎在歸納與分析,這只在內心沉靜、沉澱時才做得到。曾聽人說:「師父,我脾氣很壞耶!」我說︰「這麼說,是要大家忍耐你的壞脾氣嗎?」有理才能忍,如果連理都站不住,壞脾氣的情緒,有何立足之地?一切都談不上。也有人說理直氣壯,只有理直,才能站得住,但是,修行要修慈悲,切忌得理不饒人。

如《慈經》所說︰「我希望他平安!希望每一個人平安。」如此,自己的身心是安定的,對眾生也是平等對待的。這是「眾生忍」。 無生法忍 另一種忍叫「無生法忍」。念佛法門的回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其中的無生法忍,是修忍的另一個層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成就是證悟無生,這在現世學佛、修行、用功,是可以達到的。

修到無生法忍,就已是成聖、成賢,如果從證果的階位來說,至少在初果以上。「無生」是不生、不滅,離有、無二邊,通達常、非常,空、非空,有為、無為的障礙,於「無生」的法不動不退,即是證「無生法忍」。 如何通達「無生」?體解、徹悟「諸法非實」就能證無生。例如舍利弗發心修菩薩行。一天,有人向舍利弗乞求眼珠,要去合藥讓媽媽治病,舍利弗給他右眼,他說︰「不對!媽媽說要左眼才對。」舍利弗又把左眼挖給他,沒想到對方聞了之後,說味道腥,竟將眼球丟在地上用腳踩一踩。菩薩道真是難行,眼睛給了,對方還嫌腥。人心是善變的,世間是無常的,「無生法忍」是對無常世間的接受心境。 以上說的忍是:眾生忍、無生法忍。

忍的三種分類

忍的巴利語khanti(梵語ks ā nti),音譯為「羼提」,意思是堪忍、忍許、安忍,就是不憤怒,不結怨,不懷惡仇,沒有害自己的身命。忍辱的種類分為三種: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諦察法忍。

諦察法忍,即上述「無生法忍」。三種忍的分類,著重了堪忍、安忍的一面。 耐怨害忍 忍受怨害,如被、誣告、誹謗、傷害等。這是一般理解的忍,是對敵對、責備、傷害、侮辱、或傷害我們利養名聲的容忍。 安受苦忍

忍耐世間各種苦。這又可以分成三類對象:從無情、有情乃至自身的苦惱。 從無情物來的煩惱 ,人在面對自然的現象,已經儘量想辦法適應。這無情的世間,人活在其中,要學習謙虛,要互助支持,這更見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溫暖、慈悲與支持。生、老、病、死固然是自然循環,學習接受、面對、處理,先讓身心自在、看破,也要能看到還有很多力量一直在相互支持著。 從有情來的煩惱 有情眾生共有六道。佛法的重點在有情,有情的重點在人界。

忍是對有情眾生的接受、對動物的接受、對人的接受,這都是考驗。例如:養寵物但又棄養,也是考驗。從人身來說,愛有別離、怨憎相會,都是考驗。 從自身來的煩惱 自身發生的煩惱不一而足,就是耐不住。例如打坐,坐到身心煩躁,還問自己為什麼坐在這裡;修定只有十五分鐘,連誦經時內在也有很多語言,如此不安。這不是別人的問題,正是自己。要給自己多一點的內觀,看清身心的實相。修行就從接受、面對、安頓開始。打坐、拜佛、經行很好,同時內觀自己的身心五蘊。外面的容易處理;內在最難處理。對自己慈悲一點,多一點點的接受、面對、安頓,這要學習。 諦察法忍

「法」即是緣起法,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凡夫在世間要抓住什麼,卻什麼也抓不住。如果能安心在無常法上,任它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心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一直保持慈悲的、肯定的,真正的體悟它。能如此,若是在聖人的境界,至少是初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即是花開見佛。看待世間,並不是忍氣吞聲的對立,而是要有超越的智慧,是全然的安住、面對。這才是「忍度」。

忍度的呈現

大迦葉與阿難

話說佛滅第一次結集法藏時,由大迦葉主持,他對阿難的呵責,舉出十大罪責。當時,不但阿難需要修忍,大迦葉何嘗不是忍氣吞聲?為了激勵阿難證果,以加入結集行列。修行除了有善行外,佛法看待強者弱者的判斷標準,迥異世間,般若波羅蜜的不共世間,是三輪體空,體證「法」的空性,法的永恆,而全然接受。 在變換中安頓自己

相關焦點

  • 讀《金剛經》|如何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陀一連兩個「如是」,是對須菩提所言的認同。接著,佛陀進一步說明:如果聞到此經能夠不驚慌、不恐怖、不畏懼的人,是非常希有難得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成就了遠離分別的第一波羅蜜。有分別念,就會帶來有驚慌和恐懼。比如說,剛出生的嬰兒見到狼時,並不會覺得可怕。
  • 佛教的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明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在佛教的六度萬行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是得成於法的波羅蜜。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般若。佛所說的「忍辱波羅蜜」是要具備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執著於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諸惡充滿,必須要忍辱修行才行。
  •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著菩薩解釋說:「第一波羅蜜者就是說般若勝於其餘的五波羅蜜,我們說六波羅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勝於其餘五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說:「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為波羅蜜。」意思是說,若是離開般若波羅蜜了,那麼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了。
  • 何為第一般若波羅蜜?金剛經第十四品之二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忍辱是六波羅蜜多之一,意思是安忍、忍耐。從原始的《阿含經》到大乘的許多經典,處處提到忍辱的重要性。如《南傳法句經》中云:「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若彼等知此,則諍論自息。」《大乘四法經》裡講:「寧捨命難,要修安忍,不要嗔恨。」又如《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
  • 學佛:如何快速成就忍辱波羅蜜,一語驚心夢中人
    學佛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不然火燒功德林,得不償失。本文就和大家分享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成就忍辱波羅蜜。那麼如何成就忍辱波羅蜜,看到「忍」這個字大概都會有所啟發,上面一把刀,刀刃放在心上。世間人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說明「忍」是很難受的。《金剛經》云:「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 我們為什麼要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心對待生活逆境是大智慧
    修忍辱波羅蜜是一種心態和行動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檢驗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對自己說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說一萬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來。夫妻之間,同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會有摩擦,會鬧些矛盾,摩擦和矛盾只是一種結果,價值觀不同和利益衝出才是起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觀點,小算盤,雖然這些都是虛妄的,由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然而這些虛妄卻每天佔據著我們頭腦的領地,弄得自己濁而不覺。
  • 檀那波羅蜜,度貪吝之心,四法施功德不可思議
    六度波羅蜜,是圓滿自性的資糧。檀那(tán nà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是福德資糧;智慧波羅蜜是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我們的自性、佛性自然就會顯現。六度波羅蜜布施第一,這個布施是施捨給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以求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修行方法。以財物與人稱為「財布施」,說法度人是「法布施」,襄助逆境者、救眾生厄難是「無畏布施」。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頗得忍辱波羅蜜的寒山、拾得二位大師拾得禪師所說的「忍他」,其實就是忍辱波羅蜜,這既是一種智慧,又是一種力量,還是一種化解,更是一種慈悲。《大寶積經》上說:「得深法忍,堅持善法,度無量眾,行八正道。」
  • 佛經中有各種波羅蜜,本文詳細解釋了不同的波羅蜜的作用
    譬如大地能攝持萬物,名為持戒波羅蜜因。譬如獅子有威力,由於無所恐怖,獨自亦無畏,名為安忍波羅蜜因。譬如風輪那羅延之力,由於心不退,能勇壯急速,名為精進波羅蜜因。譬如七寶樓觀有四條階梯,清涼之風由四門吹來,能受安穩樂,求靜慮法藏皆能滿足,名為第五靜慮波羅蜜因。譬如日輪光耀熾盛,此心能速破滅生死無明暗,名為第六智慧波羅蜜因。
  • 放下「我執」說的容易,唯有修「忍辱波羅蜜」方得菩提
    我覺得放下我執,便能改運,可是這說的容易,我執豈能這麼簡單地說放下就放下的,今天對自己說我放下了我執,沒有了我執,可是明天不小心丟了手機或者丟了1000多塊錢,又怎能不傷心不難過,那樣我執還是沒有放下,所以說放下我執沒那麼容易的。唯有修「忍辱波羅蜜」才會儘可能的減輕我執。
  • 正確認識修忍辱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音譯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乘坐大行的船,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很多,佛為菩薩說了六種行持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作六波羅蜜,中文意思叫六度。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忍辱就是其中一種。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六波羅蜜 修心秘訣
    看見蛋糕就想多吃兩塊,要告誡自己:我不能貪啊。第三個度,就是用忍辱度瞋罣。忍辱是什麼?就是我受到侮辱了,我也要忍耐。有一位法 師修得很好,有一天,一個母親揪著她的女兒,抱著一個剛生出來的嬰兒,到廟裡去指著法 師說:「我的女兒告訴我說,這個孩子是你跟我女兒生的,現在把這個孩子還給你。」這個法 師眼睛呆呆地說:「哦,哦。」就把孩子接下來了。
  •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非常好的,有法師曾經說過:抄寫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相當於讀誦十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然除了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好處很多以外,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注意事項也是很多的,相信很多人初學者並不是很清楚,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先要淨口,淨口就是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不要吃肉,也不要吃大蒜、大蔥、韭菜等味道比較大的食物,吃了就要去刷牙。
  • 農曆五月二十四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出紀念日
    《心經》(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2013年7月1日,農曆五月二十四日,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一卷,為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髓,唐玄奘法師譯。心,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心經將內容龐大的般若經濃縮,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濃縮。藕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心經》:「舉世流通,文約義富。」在所有佛經中,這八個字唯有《心經》當之無愧。太宗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玄奘法師於終南山翠微宮中譯出此經,沙門知仁筆受。
  • 南無阿彌陀佛,摩訶般若波羅蜜多(108稱禮)
    一: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灌頂7遍) 二:南無阿彌陀佛(48稱禮)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24稱) 三:南無觀世音菩薩(3稱禮)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裟婆訶。 (——《大悲咒》) 四:南無大勢至菩薩(3稱禮) 南無三滿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