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修忍辱波羅蜜

2021-01-09 溈水禪心

波羅蜜,是梵語音譯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乘坐大行的船,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很多,佛為菩薩說了六種行持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作六波羅蜜,中文意思叫六度。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忍辱就是其中一種。

忍辱是對治嗔恚的。每個人都有嗔恨心,嗔恨心是產生煩惱的重要根源。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生起無盡的煩惱。所以忍辱不光是菩薩修持的行門,我們每個人都要修忍辱。可忍辱是最難修持的。只有克服對忍辱的錯誤認識,才能修好忍辱波羅蜜。

一是認為「忍辱是軟弱,你越忍辱,別人就會越欺負你」。這與佛的觀點恰好相反。在《佛說忍辱集》裡有這樣一首偈:一切諸大力,莫過於忍辱。世尊之所說,其最為第一。這個力量就是指能夠感化別人的力量。因為能忍辱的人,有容人的度量。社會上也常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毒」是被人錯讀了,本來是「無度不丈夫」,「度」是度量,氣度,沒有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能忍辱的人不是軟弱的小人,而是有度量的大丈夫,所以他的人格道德可以使別人受到感化。決不會是越忍辱,別人就會越欺負你。

二是有人認為「忍辱就是吃虧,我可不願意吃虧」。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題過的著名匾額中,其中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是「吃虧是福」。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是這樣,你看那一點小虧都不能吃的人,結果並沒有佔到便宜,甚至吃了大虧。相反的那些能夠忍辱,吃點虧的人,結果有大的成就。在《論語·衛靈公》裡有「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來有很多人,都是經受了忍辱,後來才成就大業。

春秋時期,吳越交戰,越王勾踐被吳打敗,做了俘虜。吳國命令勾踐看馬放牧,以此來羞辱他。勾踐沒有以死明志,以死免辱。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樣忍,怎樣蓄積力量東山再起。他還忍受了奇恥大辱,親自去侍候吳王夫差,並派三百個士人到吳國當差,他親自在馬前給夫差開道。越國君臣在吳國為奴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最終勵精圖治,成功復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三是認為別人欺負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修菩薩行,忍受別人的侮辱,對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影響。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顯示了我們人格的高尚。現代高僧廣欽和尚的事跡,足可以證明這一點。

廣欽和尚在福建省出家,住在承天寺。他說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十三年,中間有降伏老虎這些事。他真正有所證悟。十三年後回到廟裡,他還是不住寮房,要求守大殿。大殿不能安床鋪,只能天天晚上在大雄寶殿打坐。過了一段時間,鑑院師和香燈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天晚上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盜。這個功德箱是廟上的主要收入,從來沒有發生過被盜的事。過去夜裡沒有人守,也沒有發生這種事。所以,當時大家自然懷疑到廣欽和尚,認為你在殿裡打坐,即使你沒有偷,別人偷,你也應該知道,也有責任嘛。大家對他的看法就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認為這個人號稱坐山洞十三年,降伏老虎,結果還幹出這等事,就很鄙視他,認為太可恥了。全廟的人包括來的居士都對他另眼相看。他本人卻並沒有申明一句「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象這件事與他無關一樣。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不回答,若無其事一樣。這樣過了一個星期,鑑院師又來召集大家宣布:「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欽和尚住山洞十三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功夫!「

我們為什麼不能修忍辱,就是來自於上面這些錯誤的認識,而這些錯誤的認識,歸納起來,有個根本的東西在作祟,就是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是圍著「我」在考慮,我的面子,我的利益,我的人格尊嚴。就是這個「我」,障礙我們修道,障礙我們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其實這個「我」,不是真我,也是虛妄的,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的。在《金剛金》裡,佛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相關焦點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修忍辱法門,首先要認識到輪迴的根本,著名的月稱論師曾在《入中論》中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人為什麼難以忍辱,因為是「我執」的緣故,我執是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眾生之所以處在輪迴苦海的本因所在。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法華經心得】13<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續「求法」與契入「禪修」的偈言後,接下來是關於「六度波羅蜜」的實踐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餘的全是內修。
  • 修忍辱波羅蜜,沒了嗔恚心,得大自在
    修忍辱波羅蜜是第一大功夫,目的是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何為我執?舉個簡單的例子,凡人都是利己的,看重自身的名譽,地位,利益,都有自尊心,好面子,腦子裡存在的這些觀念就是對自我的執著,而對我執深的人,煩惱必然就多。殊不知我執其實就是虛妄幻想,是幻化出來的,不是真相。那麼修忍辱波羅蜜有何意義呢?
  • 佛教的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明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在佛教的六度萬行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是得成於法的波羅蜜。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般若。佛所說的「忍辱波羅蜜」是要具備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執著於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諸惡充滿,必須要忍辱修行才行。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六度布施 持戒 忍辱精進 禪定 般若忍 辱 ◎ 忍辱 rěn rǔ佛教中的「忍辱」,來源於梵語Ksanti,巴利語為Khanti,不只是字面上忍受屈辱或不公的意思,還包含了忍耐、忍許、忍可、安忍等多層含義。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講到修忍辱,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
  • 我們為什麼要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心對待生活逆境是大智慧
    修忍辱波羅蜜是一種心態和行動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檢驗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對自己說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說一萬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來。夫妻之間,同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會有摩擦,會鬧些矛盾,摩擦和矛盾只是一種結果,價值觀不同和利益衝出才是起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觀點,小算盤,雖然這些都是虛妄的,由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然而這些虛妄卻每天佔據著我們頭腦的領地,弄得自己濁而不覺。
  •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著菩薩解釋說:「第一波羅蜜者就是說般若勝於其餘的五波羅蜜,我們說六波羅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勝於其餘五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說:「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為波羅蜜。」意思是說,若是離開般若波羅蜜了,那麼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了。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不但佛法講忍辱,以世間法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要忍耐。能夠忍心不動,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產生出來,就能以靜制動;六波羅蜜當中的忍辱波羅蜜,目的就是度瞋恚,所以忍辱有很深的道理。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我們這個心就像野牛一樣,有牛脾氣;修行要調伏這個心,就像是牧牛,初開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這條牛不聽話,就是一鞭打下去,這就是伏忍。
  • 淨空法師:「穿衣吃飯,工作應酬,樣樣是六波羅蜜」
    我們天天穿衣,諸位想想,是不是具足六波羅蜜?穿衣是布施,施給誰?施給自己這個眾生,保暖。同時又布施給一切大眾,與大眾有什麼關係?讓大眾看到你穿衣的樣子,他覺悟了。衣著乾淨、整齊,是持戒波羅蜜。常常換洗,乾乾淨淨,有些衣服穿得很骯髒,氣味很難聞,那就不是六度。衣也叫忍辱衣,遮體、遮羞,意思就是忍辱。穿衣,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對懶惰,衣服勤換洗,整理乾淨。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2 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個不是布施的真正意義。 「布施是度貪心,忍辱是度嗔恚」,一定要學忍辱,何況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麼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佚名
    7.別人的心思模式不調伏才會心生痛苦,如果你觀念正確,痛苦不會來的,是由錯誤的煩惱觀念產生的。因此你自願取受煩惱是錯誤,要瞋,瞋煩惱,不要瞋怨敵,因為這是源於你錯誤的心思模式與觀念。8.對方由於我過去曾造過業,對方才瞋心我;如果對方瞋心我,將來還是有業報的,所以事實上是我害他,不是對方害我,讓他未來感得更多痛苦的因緣是我提供的。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今天說「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從自己栽種、培植「波羅蜜多」的課題來談。波羅蜜多巴利語P ā ramit ā,音譯為「波羅蜜多」,漢譯為「度」,唐代譯「到彼岸」。本義是完全、絕對圓滿,亦即修行的完成。 「波羅蜜多」,是巴利語音的直譯,念起來常只念「波羅蜜」。漢譯「度」,就是渡船的意思。
  • 談修「忍辱波羅蜜多」及「六忍」、「五十一心所」
    佛教徒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忍辱」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忍辱是六波羅蜜多之一,意思是安忍、忍耐。    《大智度論》卷十四記述歌利王(迦利王)和忍辱仙人的典故,則闡釋修忍辱波羅蜜多的最高境界:羼提(忍辱)。仙人在大林中修習忍辱和慈心。
  • 何為第一般若波羅蜜?金剛經第十四品之二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
  • 懂得忍辱的人福報大!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又叫作六波羅蜜。修持這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其中,忍辱波羅蜜,是指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無論業障魔障,即能斷除嗔恚煩惱。《古尊宿語錄》中有一個問答: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 洛桑陀美上師開示:怨敵是修忍辱的對境,是修福德的因
    意思是,如果沒有怨敵的損害,就無法修忍辱,也就不能產生忍辱的福德;只有在怨敵作損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忍辱,從而產生忍辱的福德。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人損害你,那麼怎麼修忍辱呢?必須得有一個修忍辱的對境才行,所以有怨敵才能夠修忍辱、修福德。我們的福報從哪裡來?是修忍辱而產生的。那麼忍辱是從哪裡來?是怨敵給的。由此可見,怨敵就是修福德的因。
  • 忍辱的內核是慈悲,而不是忍氣吞聲
    下面我們就簡單的去帶大家了解一下忍辱的真正內涵,看看和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有什麼不同之處。按照佛教的理解,忍辱有大約5個層次,由淺至深分別為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既是也不是,是的地方在於它們也是忍辱的內容,但是,它們是最基礎的修行內容,是入門階段,說不是,在這一個階段,世俗中的許多人不經過修煉也能夠達到,佛門的忍辱與世俗不同的還在於後面的內容,咱們接著往下看。緣忍,當自己毫無緣由的受到辱境時,不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不生嗔恨之心,而是以智慧之光反觀內省,回想自己所受到的一切到底是什麼原因,是惡業所致還是魔障所致,想清楚了,自然也就清楚了。
  •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
    學佛人怎樣修忍辱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人總是會吃虧,現實中也的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那麼作為一名學佛人,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怎樣妥善處理,這種情況下又該如何修行呢?「佛教講忍辱,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但忍辱不是硬忍,不是不辨是非的糊塗,也不是要做膽小怕事的老好人。而是以智慧轉化,把煩惱排解了、心結打開了,真的想通了。
  • 佛讓我們修忍辱,是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嗎?
    佛教中的忍辱,是不是就是說,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呢?其實大部人都理解錯了!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慧、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忍辱,是修行「如何克制自我認識、自我見解的執著」的一種方法,不是忍世間的事,而是忍「自我」對世間事物的局限的,不全面的,不真實的看法認識。也就是說,是忍自我意識的妄想執著。佛讓我們修忍辱,不是讓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對具體事物行為的判斷和行動,還是需要有的。
  • 宣化上人:我是如何修忍辱的
    從那時候我便發願效法,一心去修這個忍辱法門。我知道自己生來性情那麼辣,這麼剛強,最宜修忍辱法門。一旦下了決心,考驗就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本來不罵我的人也罵我,本來不打我的人都打我。本來對我最好的朋友,結果專門來攻擊我。於是乃自忖:「我為別人講金剛經,說忍辱仙人被割斷身體而不生嗔恨。現在這些人僅是罵罵我、攻擊我,尚不致割斷我的四肢—我若不能忍辱,還講個什麼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