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忍辱波羅蜜,沒了嗔恚心,得大自在

2021-01-09 一隻修行的老鷹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

真正的修行不是你一天念了多少遍經,持誦了多少遍咒,合掌念了多少遍阿彌陀佛,然後便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這樣就可以了,事後卻又回到了原來自己的狀態中,遇煩心事生氣,遇喜事快樂,喜怒哀樂真是樣樣都有,這樣還是不行的。真正的修行在於觀照發心和行為表現上。如果沒有這些只是具足念經持咒的功德罷了,毫無精進可言。

修忍辱波羅蜜是第一大功夫,目的是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何為我執?舉個簡單的例子,凡人都是利己的,看重自身的名譽,地位,利益,都有自尊心,好面子,腦子裡存在的這些觀念就是對自我的執著,而對我執深的人,煩惱必然就多。殊不知我執其實就是虛妄幻想,是幻化出來的,不是真相。

那麼修忍辱波羅蜜有何意義呢?當然是有大益處,而且這個功夫一時半會還很難修成,需要長久地精進此功夫方能到達彼岸,不過沒關係,修行本就是漫長的,又何必著急呢。在生活中從小到大我們經常遇到別人罵我,毀謗我,挑弄是非,傷害我,甚至愚弄我,打我,對於這些種種事情,任何人普通人都會生氣的,甚者予以回擊,以牙還牙,這是很多人的反應。因為對於這些是非之事會讓我們產生嗔恨心,嗔恨屬於貪嗔痴慢疑五毒之一,身口意中意的造業,我們都知道只要造業就會有果報,造惡的業,感召惡的果報,造善的業,便感召善的果報,只要業緣成熟,就會發生。

修忍辱的意義就在於此,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我們都不會產生嗔恨心,繼而造種種惡業。可是這也太難了,這樣的功夫我現在是沒法完全做到,所以說還得繼續修行。不過現在至少可以做到觀照這些是非誹謗陷害了,就當消業障了,是好事不是壞事。如果功夫到了,別人罵你,打擊你,你根本沒有我的執念,這樣的負面能量回給你的時候,只是從身體穿過一樣,而不會吸收這樣的負能量,積存在體內,進而產生嗔恨心,這才是精進的功夫啊。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同事之間,夫妻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難免會出現磕碰摩擦,產生煩惱,然而生活就是一個最好的修行道場,這些事也都是善知識,幫助我們提高智慧,認識真相,煩惱即菩提,只在一念間。佛陀的教育不是被動消極地看世間一切,而是積極主動地修戒定慧,智慧心每個人都有,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清楚,弄得明白,所以說就需要主動修行,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嘛。修行要有,生活工作也要有,各不耽誤,各不執著。

與廣大緣主結緣,隨喜讚嘆,隨喜分享,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正確認識修忍辱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音譯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乘坐大行的船,從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方法很多,佛為菩薩說了六種行持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叫作六波羅蜜,中文意思叫六度。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忍辱就是其中一種。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法華經心得】13<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續「求法」與契入「禪修」的偈言後,接下來是關於「六度波羅蜜」的實踐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餘的全是內修。
  • 佛教的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明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在佛教的六度萬行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是得成於法的波羅蜜。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般若。佛所說的「忍辱波羅蜜」是要具備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執著於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諸惡充滿,必須要忍辱修行才行。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六波羅蜜,它是教誡初學先修兩樣,一個布施、一個忍辱。2 布施是放下,絕對不是說我有錢趕快拿去布施做好事情,那你可把佛的意思全搞錯了,這個不是布施的真正意義。 「布施是度貪心,忍辱是度嗔恚」,一定要學忍辱,何況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怎麼才能成就?忍就能成就。
  • 勤修忍辱波羅蜜,是成就八正道的善因
    宗喀巴大師,曾勤修忍辱波羅蜜修學佛法,需要有慈悲濟世的寬容,思惟空性的智慧,精進有為的進取,也要有安忍的修為。說起安忍,在漢文佛經中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忍辱」,許多人在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一聽說學佛要忍辱,就會特別的排斥,因為生活之中本來就有許多難過的事情,為了尋求內心的清淨才來到佛門,怎料想進了佛門就要去忍辱?其實佛門的忍辱,是有智慧的修持,而不是一昧地煎熬忍受。
  • 我們為什麼要修「忍辱波羅蜜」?忍辱心對待生活逆境是大智慧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修行的路上不是一蹴而就的,開智慧也不是一下子就開了,需要時間,需要功夫,需要誠心,唯有如此方能感受到佛法之妙處,得大利益。修忍辱波羅蜜是一種心態和行動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檢驗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對自己說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說一萬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來。夫妻之間,同事之間相處久了,難免會有摩擦,會鬧些矛盾,摩擦和矛盾只是一種結果,價值觀不同和利益衝出才是起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觀點,小算盤,雖然這些都是虛妄的,由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然而這些虛妄卻每天佔據著我們頭腦的領地,弄得自己濁而不覺。
  • 懂得忍辱的人福報大!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又叫作六波羅蜜。修持這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其中,忍辱波羅蜜,是指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無論業障魔障,即能斷除嗔恚煩惱。《古尊宿語錄》中有一個問答: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在尚未成佛前,他有一世身處「歌利王」(暴虐之意)的時代,作為一位修行人身份偶遇歌利王,身邊妃嬪宮女都被修行人精彩的講法吸引而去,歌利王心生不快。當得知修行人正在修忍辱,歌利王便挑釁地以寶劍割下他的耳、鼻......甚至將他節節支解。但是,修行人依然不動瞋心,反而發自內心地憐憫歌利王不懂因緣果報的道理,才會出此噁心。
  • 修忍辱有五個層次,這是在逆境中修行,見性成佛
    心量廣大,就能包容萬事萬物。怎麼樣才能心量廣大?就要從忍辱下工夫。每個人都有嗔心,必須用忍辱來對治。不但佛法講忍辱,以世間法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要忍耐。能夠忍心不動,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產生出來,就能以靜制動;六波羅蜜當中的忍辱波羅蜜,目的就是度瞋恚,所以忍辱有很深的道理。忍辱有五個層次:第一是「伏忍」,勉強調伏,把心當中的煩惱降伏下去。
  • 淨空法師:「穿衣吃飯,工作應酬,樣樣是六波羅蜜」
    我們天天穿衣,諸位想想,是不是具足六波羅蜜?穿衣是布施,施給誰?施給自己這個眾生,保暖。同時又布施給一切大眾,與大眾有什麼關係?讓大眾看到你穿衣的樣子,他覺悟了。衣著乾淨、整齊,是持戒波羅蜜。常常換洗,乾乾淨淨,有些衣服穿得很骯髒,氣味很難聞,那就不是六度。衣也叫忍辱衣,遮體、遮羞,意思就是忍辱。穿衣,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對懶惰,衣服勤換洗,整理乾淨。
  • 忍辱修行,分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
    在宗教文化中,有講到忍辱。那忍辱有什麼好處呢?聖嚴法師曾說:「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衷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能讓自己心平,不動氣,不動心,自己也能得以安樂。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說到忍辱,並且佛家把忍辱修行分為五個層次,看你修到哪一層次了?
  •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著菩薩解釋說:「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於餘五中最勝故」什麼意思?就是說般若勝於其餘的五波羅蜜,我們說六波羅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勝於其餘五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說:「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為波羅蜜。」意思是說,若是離開般若波羅蜜了,那麼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了。
  • 四十四招教你修忍辱---佚名
    17.當敵人受到別人讚嘆時,不必要嫉妒與心不快樂;或許敵人被讚嘆的時候,你還要加入讚嘆敵人的行列,這樣就容易修四攝善法,易成度他的方便,問題是我們有這樣的心量嗎?當下你講得出來嗎?而且各造各的業,你無心而說讚嘆語,有無心的果報,對方因你的讚嘆而心放下,是對方造放下的果報,不問效果如何,自己有沒有修是重點。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你想成佛,你不承認自己的錯你怎樣能成佛作祖啊?到了菩薩位上找著還命帳,換一次還轉胎,還轉到娑婆世界還修行;修到菩薩位上還找著還命帳。  這命帳、錢帳、殺人、攔路截卡,哪一世都做過。咱修行人,還沒修到圓滿正覺這個光明上。還得承認自己的錯、明白自己造的業力。外緣的沒的纏繞,都是自心的給纏繞著的,自心的雜念、妄想給蒙蔽著的。
  • 放下「我執」說的容易,唯有修「忍辱波羅蜜」方得菩提
    我覺得放下我執,便能改運,可是這說的容易,我執豈能這麼簡單地說放下就放下的,今天對自己說我放下了我執,沒有了我執,可是明天不小心丟了手機或者丟了1000多塊錢,又怎能不傷心不難過,那樣我執還是沒有放下,所以說放下我執沒那麼容易的。唯有修「忍辱波羅蜜」才會儘可能的減輕我執。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般若智慧統率前五度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門—渡河方法很多,統攝起來有六,即「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度」可歸納為二組:「慈悲」與「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行法門,基於慈悲的立場來修學。布施有大的福德;基於慈悲來修持戒律;乃至忍辱、精進、禪定,都有大的福德。
  • 何為第一般若波羅蜜?金剛經第十四品之二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
  • 洛桑陀美上師開示:怨敵是修忍辱的對境,是修福德的因
    意思是,如果沒有怨敵的損害,就無法修忍辱,也就不能產生忍辱的福德;只有在怨敵作損害的時候,才能夠修忍辱,從而產生忍辱的福德。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我們想一想:如果沒有人損害你,那麼怎麼修忍辱呢?必須得有一個修忍辱的對境才行,所以有怨敵才能夠修忍辱、修福德。我們的福報從哪裡來?是修忍辱而產生的。那麼忍辱是從哪裡來?是怨敵給的。由此可見,怨敵就是修福德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