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2021-01-08 自性中明文化

看這篇文章,需要先看另二篇: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二)。

原文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自性中道

簡譯九:

這一段非常隱喻。看以上圖片,可以加讀另外兩篇文章:名相系統色塵略講名相系統色塵略講、上古文化五行奧秘上古文化五行奧秘(雙擊點開連接)。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簡化一下:須陀洹不入六塵(六根清靜),是名聖賢。用現代語境:意識覺醒(覺知醒覺)者即是聖賢。[六根+六塵]即是物質世界,一個突破物質世界約束的人,必然會察覺到內在意識(心靈),從而覺醒、意識到身體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無有實體的心靈。意識突破色蘊、受蘊,心靈不在迷失物質世界的體驗、覺受、欲望當中,從而走向開悟。須陀洹(覺醒者)因未突破想蘊境界,心靈(末那識)幻化成靈魂(元神),不受地、水、火、風的束縛,證得入空,能自由選擇投胎三善道,不墮三惡道。

這一段是小乘佛法的大集成,需要補充一些佛法術語知識。以下公式,新人可以不求全解,權當基礎術語法則運用。

三界 = 欲界 + 色界 + 無色界 。

四諦 = 苦[逼迫性] + 集[招感性] + 滅[可證性] + 道[可修性] 。

四聖諦三轉 = 示相轉[逼迫性、招感性、可證性、可修性] + 勸修轉[汝應知、汝應斷、汝應證、汝應修] + 自證轉[我已知、我已斷、我已證、我已修] 。

五毒 = 貪 + 嗔 + 痴 + 慢 + 疑 。

八正道 = 戒[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 定[正念、正定] + 慧[正見、正思維] 。

三無漏學 = 攝心為戒 + 因戒生定 + 因定發慧 。

三昧 = 奢摩他[觀止] + 三摩地[觀幻] + 禪那[觀空] //分內外,內外合則大定。

三苦 = 苦苦[地、水、火、風] + 壞苦[成、住、壞、空] + 行苦[七識行陰遷流] 。

八苦 = 生苦 + 老苦 + 病苦 + 死苦 + 愛別離苦 + 冤憎會苦 + 求不得苦 + 五陰熾盛苦 。

因果 = 業因(招感)業果 = 集諦 * 苦諦[三苦、八苦、無量無邊苦惱] 。

集諦 = 見惑八十八使 + 思惑八十一品 。

五利使(五見惑) = 身見 + 邊見(斷見常見) + 邪見 + 見取見(非果計果) + 戒禁取見(非因計因) 。

五鈍使(五思惑) = 貪心 + 嗔心 + 痴心 + 慢心 + 疑心 。

三界四諦 = 欲界四諦 + 色界四諦 + 無色界四諦 //各界四諦具小使多少不同共八十八使。

三界九地 = 欲界五趣雜居地(一地) + 色界四禪天(四地) + 無色界四空天(四地) //每一地分九品共八十一品。

欲界五趣雜居地 = 欲界六天 + 人 + 餓鬼 + 畜生 + 地獄 。

色界四禪天 = 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四空天 =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滅諦 = 有餘依寂滅(殘存色身) + 無餘依寂滅 。

三十七助道品 = 四念處 + 四正勤 +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七菩提分 + 八正道 。

四念處 = 觀身不淨(人身如蟲巢) + 觀受是苦(覺受即苦) + 觀心無常(妄想心無常) + 觀法無我。

四正勤 =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四如意足 = 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能持、能生) = 信根、進根、定根、念根、慧根。

五力 = 信力、進力、定力、念力、慧力。

七菩提分 =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六度波羅蜜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搞懂以上知識,結合文章和圖片,基本可以了悟此章節。斯陀含即是突破想陰了斷欲界,阿那含即是突破行陰入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阿羅漢即是突破識陰了斷三界,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是名無實,是指定義名卻沒有實體,現實世界是名有實,說蘋果就有相應的實體水果對應,說房子就有相應的實體住宅對應。此章節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皆無相應的實體對應。因為無有實體,所以無有可得,說得相應的名果(實有),則名不符實。五蘊是層層相嵌,末那識的五蘊以阿賴耶識為基石,阿賴耶識以法界覺性為基石,就像蓮花一樣層層撥開[覺知(三界)、覺性(法界)、自性]。阿羅漢斷盡見思惑,但沒有斷塵沙惑、無明惑,也就是法界覺性的識陰、行陰、想陰。也就是阿羅漢了悟時空,察覺到三界依能量構成,但不知道能量從哪裡來的。也就是意識和能量是分離狀態。意識、能量合一,就會進入法界,覺性光明顯現(此光明耀眼於百萬億三界光明),成就菩薩。

行者即是修行者,因為無所執著,即不執著於修行諸法,而樂於修行。名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離欲阿羅漢,樂於阿蘭那(適合修行、居住的場所)行(修行、生活)。很多人執迷佛法,貪著修行(脫離生產、生活),喜好與別人諍執(鬥法、分高下、爭名利),這都不是好的修行。好的修行是樂阿蘭那行,走中道。這一段完全總結了小乘佛法,同時以須菩提為對照,告誡後來人要樂於修行(走中道、無為法),而不是執著於修行(外道、有為法)。

一個人將要正常離開世界,首先意根開始脫離身體,身體四大(地、水、火、風)開始變得不穩定,最後崩潰進入瓦解的過程。四大不穩定期可能會經歷一周、一個月,或許一天。這個時候意識會非常清醒,對小時候的事情記憶猶新,因為人老後受各種原因導致,看世界是慢慢變渾濁的,這個時候忽然看世界光明一片,好像回到了小時候,但身體開始變得異常乏力或不能動彈,如果老人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已經回天無術,已經走到了生命盡頭。此生末那識會變成下一世的識陰種子,開始入胎(行陰),出生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想陰,外界色塵六入後,形成強烈的覺受,慢慢形成獨立人格思想(查十二因緣可了解更多)。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 目錄(點擊連接查看)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一。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二金剛經 簡譯 佛法說明書 二。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因金剛經較長所以分段發表,後面章句會陸續發表。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避免產生誤導,儘量全文轉發,標註來源,禁止抄襲、篡改、誹謗。

自性中道

自性中道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佛法講修心,這是要點
    在《金剛經》的一開始,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了問題「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發了菩提心之後,那個心要安住在哪裡?我們的妄想心太多了要怎樣把它伏住?佛陀回答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意思是不能有所住,用布施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了。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作為《大般若經》的心髓,《金剛經》便是以發菩提心為核心。圍繞著這個核心,須菩提請佛陀為眾生開示如何降服妄想煩惱,從而安住在菩提心上。《金剛經》就是佛陀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發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發菩提心」,也即發成佛的心。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今天給大家介紹佛教三大經典:《楞嚴經》、《心經》、《金剛經》。1、《楞嚴經》《楞嚴經》又叫《大佛頂經》,由唐般刺密諦譯,唐中宗元年,般刺密諦口誦,沙門懷迪證譯。《楞嚴經》來之不易,般刺密帝為了惠及中土之人,把《楞嚴經》藏在身上,不料卻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不允許出境傳授。
  • 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印光法師嘉言錄》91、92
    (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三、示修持方法】白話文:乙、明對治習氣91.心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這樣學佛,很難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孟子說:「學問的宗旨沒有別的,就是把丟失的本心找回來。」《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六度萬行。《心經》說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都是指人的活動離不開境識心三者結合的妙法啊。如果你一向專欲博覽,並不是沒有一點利益。奈何你業障未消,還沒有得到利益,卻先受到傷害了。【書二】三一92.做事情的時候,心不能專注。因為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那麼心很難不二用,難免間斷隔離。假如能常存覺照,也沒有什麼大的障礙。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楞嚴經》是歷史上經典的佛法百科全書,號稱開悟的利器,極其富有文學價值,有人曾說:「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2、《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教中國最著名的經典之一。《金剛經》由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對話組成,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
  • 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
    西天取經的唐三藏——玄奘法師也曾另譯有金剛經的譯本,相比於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法師的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知道的人就並不多,受持讀誦的人那就更少了。另外幾家譯有金剛經的譯本分別為:(元魏)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陳)真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義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佛法漫談|菩薩也有煩惱?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何功德無量?
    無上為大,無上是道、是佛,所以在佛法裡面,立志成佛並且努力踐行的人,便是菩薩。發心成佛的菩薩也叫大心菩薩。《金剛經》裡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稱作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翻譯為大菩薩,在本經裡所指不是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十地等覺大菩薩,而是大心菩薩,——所有發心成佛並努力踐行的人。大菩薩們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凡夫菩薩,一類是聖者菩薩。
  • 《金剛經》常識:心經和金剛經哪個更適合普通人讀
    心經和金剛經都是佛法非常重要的經文,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也沒有適不適合,只要自己選擇了這部經文,那麼就是和你是有很大的緣分的,佛法中最講究的就是一個緣分,所以說我們只要選擇了這部經文,認真的修行誦讀就可以了。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第二個問題,佛陀告訴須菩提,後世之人能夠真切的理解《金剛經》的義理,並依照這義理去修行,去自度、度他,那麼這樣的人所獲得的福報,比用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布施所得的福報還要大。佛陀針對這個問題,再次對須菩提強調,這所謂的佛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定法,並告誡眾生,不要執著這佛法是唯一的定法,要明白佛法只不過是開悟者的方便說辭而已,它只是一種助你開悟的工具。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南懷瑾:佛法最難之處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生命是永恆的
    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
  • 金剛經第五講——為何每個僧人受戒,魔王波旬的魔宮都要震動?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8篇這一篇是《金剛經》的第五講,之前聊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含義,聊了四大譯僧之首的鳩摩羅什三藏法師,聊了集結佛經的阿難尊者,聊了講經的時間「一時」和講經的地點「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一篇我們來聊聊佛陀身邊的常隨僧眾。
  • 《易經》與《金剛經》,變化與不執著的智慧
    而《金剛經》是佛教最高深的經典之一,是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門智慧的集大成者,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研究的都是怎麼樣破相破法的問題,是佛門弟子必學之典籍,特別是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之後,《金剛經》更是被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成為中國人智慧的另一個結晶之一。
  • 這個當時的外國人翻譯的(金剛經)與(心經),今天還是經典
    (金剛經)裡最驚豔的是這一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最不可思議還是把梵文翻譯成漢語的鳩摩羅什。請注意,鳩摩羅什他從來聽不懂漢語。鳩摩羅什的父親是一位印度婆羅門的貴族,母親是龜茲國國王的妹妹(龜茲國在現在新疆的庫車)。
  • 農曆八月十四 《勝鬘經》譯出紀念日
    《勝鬘經》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6年9月14日,農曆八月十四,《勝鬘經》譯出紀念日 全經分十五章,包括如來真實功德、十受、三願、攝受、一乘、無邊聖諦、如來藏、法身、空義隱覆真實、一諦、一依、顛倒真實、自性清淨、真子、勝鬘等。 異譯本有北涼曇無讖所譯《勝鬘經》,以及菩提流志改譯之《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然仍以求那跋陀羅譯本最為流通。注釋較多,現存淨影慧遠之《勝鬘經義記》、吉藏之《勝鬘寶窟》、窺基之《勝鬘經述記》等。
  • 金剛經應該怎麼讀?釋迦摩尼從5個思維角度,指引你到達智慧源泉
    釋迦牟尼從這5個維度解讀《金剛經》,指引我們獲得智慧源泉。圖片來自網絡03角度二:道理非道理,佛法非佛法講了什麼佛法嗎?須菩提回答說:其實您老人家什麼也沒說。這個對話聽起來蠻奇怪的,釋迦牟尼確實講了一堆道理,但是他自己說什麼也沒說。從《金剛經》的思維出發,就不難理解了。釋迦摩尼佛講完一個道理,一套體系,他會擔心你會把這套體系當作一個教條,所以他會馬上自我否定。那麼它真實意思是,你千萬不要把我說的,當作絕對的真理去框定自己的生活。
  • 《金剛經》: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老傑談《金剛經》第6期:真正的福德怎麼修?金剛經《金剛經》妙行無住分有一段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