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說大乘經典,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說是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佛說經典之一。金剛經有六種譯本,最為常見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也是最早的譯本,現在我們所說的金剛經一般就是指鳩摩羅什的譯本。西天取經的唐三藏——玄奘法師也曾另譯有金剛經的譯本,相比於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法師的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知道的人就並不多,受持讀誦的人那就更少了。另外幾家譯有金剛經的譯本分別為:(元魏)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陳)真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義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在這些個譯經的大德中,相信其中「義淨、達摩笈多、真諦」的名字,對於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都會很陌生,這三位大德被大家所了解的程度,甚至於還不如曾經給鳩摩羅什譯本作出「三十二分」的昭明太子。跟金剛經關係最為密切的人物中,名頭最響的並不在這幾位譯經的大德中,而應當是慧能和尚。慧能和尚在世的時期略晚於初唐時的玄奘法師,但是從宗教屬性上論及對後世的影響,慧能和尚的影響力應當說是遠勝於玄奘法師的,在後世人的心目中玄奘法師更像是一位學者,而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精神領袖。要是玄奘法師能夠在宗教屬性上擁有更多一些的莊嚴,那麼他在《西遊記》中的角色形象就會更為圓滿莊重。玄奘法師是一位有大成就的高僧大德,譯有金剛經譯本的玄奘法師必定深得金剛經義趣。對後世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慧能,那只是世人依無明喜好而選擇的結果。
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的時間最早,大約在公元402年,義淨翻譯金剛經的時間最晚,大約在公元703年,自鳩摩羅什之後的幾百年間,不斷有新的金剛經譯本譯出,直到與慧能和尚同一時期的義淨法師。注意了義淨法師翻譯金剛經的這個公元703年,卻正處于慧能和尚的弘法時期之間。而據說慧能和尚受持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那麼說明了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是有流傳的,可是既然已有鳩摩羅什的譯本在前,為什麼在幾百年間還會不斷有新的譯本譯出呢?或許只能說明在當時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的並不是很廣,以至於到了慧能時期還會有義淨法師的新譯本出現。
與慧能同一時期的義淨法師在公元703年時,新譯有金剛經譯本,這似乎能夠說明在他之前的5種不同譯本流傳的都並不很廣。金剛經會有6種不同的譯本,而金剛經的6種譯本在當時都沒能得到廣泛的流傳,或者可以說明兩個情況:一者,金剛經得到了法師們的重視;二者,金剛經並沒能得到普通民眾的重視。法師們重視金剛經,所以才會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而民眾們並不重視金剛經,所以鳩摩羅什的譯本在慧能之前並沒能得到足夠的流傳,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不夠廣,所以才會促使新的譯本出現。
歷史告訴我們,是在慧能和尚的影響下,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逐漸得到了民眾們的重視,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成了最為人們熟悉的一部佛說經典。那麼為什麼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要到了慧能之後,需要有了慧能和尚的影響,才會被民眾們所重視呢?因為跟金剛經深有淵源的慧能和尚成為了當時的宗教領袖,為什麼慧能會到得大家的尊崇呢?因為慧能的頓悟之說,太能吸引人了。
說到慧能與金剛經的淵源,大家一般會認為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其實不然,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這個「金剛經」指的是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
從壇經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慧能和尚改神秀和尚之「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由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時,慧能和尚並未曾系統地學習過《金剛經》,是在慧能和尚改了神秀之偈後,五祖弘忍和尚方才系統地給慧能和尚講解金剛經文的。後來的人們總是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由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成慧能和尚的開悟之偈,那麼慧能和尚的開悟卻是在系統學習金剛經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說並不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只是呢,慧能和尚的頓悟之說,卻需要有金剛經的義理來作支撐、來作印證。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是在慧能和尚的推動下,才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因此呢,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
「頓悟」是個特別吸引人的說法,可以說在當下受持金剛經的人中大多是衝著對頓悟的期許而學的。在當下,受持金剛經的人不少,那是因為期盼頓悟的人很多。那麼金剛經真得就能讓人頓悟嗎?是金剛經讓慧能和尚頓悟的嗎?其實除了慧能之外,還有六位大德必定是深得金剛經義趣的,哪六位呢?這六位大德就是曾經翻譯過金剛經的法師們。試想這六位大德,他們要是沒能深得金剛義趣,能翻譯得了金剛經嗎?這六位深得金剛經義趣,譯有金剛經譯本的法師,他們可曾有過「頓悟」之說嗎?這六位譯有金剛經譯本的大德,可曾是頓悟而覺的嗎?要是這六位深得金剛義趣的譯經大德,都沒能因金剛經而頓悟,那當下的我們還能因金剛經而頓悟嗎?(其實在金剛經的經文中也並無頓悟之說,金剛經的經文是圍繞「不住相布施」而展開的一場說法)「不住相布施」的說法,不攀緣附合於眾生的無明習氣,因此呢「不住相布施」的說法很重要卻並不會吸引人。所以啊,在慧能之前,金剛經的流傳並不廣,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是慧能的頓悟之說成就了「金剛經」。
放下「頓悟」之誘,還能受持金剛經的人,或者才會在受持金剛經中有所收益吧。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0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