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

2021-01-16 離生別苑

金剛經是佛說大乘經典,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說是流傳最廣、受眾最多的佛說經典之一。金剛經有六種譯本,最為常見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也是最早的譯本,現在我們所說的金剛經一般就是指鳩摩羅什的譯本。西天取經的唐三藏——玄奘法師也曾另譯有金剛經的譯本,相比於鳩摩羅什的譯本,玄奘法師的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知道的人就並不多,受持讀誦的人那就更少了。另外幾家譯有金剛經的譯本分別為:(元魏)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陳)真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義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在這些個譯經的大德中,相信其中「義淨、達摩笈多、真諦」的名字,對於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都會很陌生,這三位大德被大家所了解的程度,甚至於還不如曾經給鳩摩羅什譯本作出「三十二分」的昭明太子。跟金剛經關係最為密切的人物中,名頭最響的並不在這幾位譯經的大德中,而應當是慧能和尚。慧能和尚在世的時期略晚於初唐時的玄奘法師,但是從宗教屬性上論及對後世的影響,慧能和尚的影響力應當說是遠勝於玄奘法師的,在後世人的心目中玄奘法師更像是一位學者,而不是宗教意義上的精神領袖。要是玄奘法師能夠在宗教屬性上擁有更多一些的莊嚴,那麼他在《西遊記》中的角色形象就會更為圓滿莊重。玄奘法師是一位有大成就的高僧大德,譯有金剛經譯本的玄奘法師必定深得金剛經義趣。對後世的影響力遠遠不如慧能,那只是世人依無明喜好而選擇的結果。

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的時間最早,大約在公元402年,義淨翻譯金剛經的時間最晚,大約在公元703年,自鳩摩羅什之後的幾百年間,不斷有新的金剛經譯本譯出,直到與慧能和尚同一時期的義淨法師。注意了義淨法師翻譯金剛經的這個公元703年,卻正處于慧能和尚的弘法時期之間。而據說慧能和尚受持的金剛經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那麼說明了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是有流傳的,可是既然已有鳩摩羅什的譯本在前,為什麼在幾百年間還會不斷有新的譯本譯出呢?或許只能說明在當時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的並不是很廣,以至於到了慧能時期還會有義淨法師的新譯本出現。

與慧能同一時期的義淨法師在公元703年時,新譯有金剛經譯本,這似乎能夠說明在他之前的5種不同譯本流傳的都並不很廣。金剛經會有6種不同的譯本,而金剛經的6種譯本在當時都沒能得到廣泛的流傳,或者可以說明兩個情況:一者,金剛經得到了法師們的重視;二者,金剛經並沒能得到普通民眾的重視。法師們重視金剛經,所以才會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而民眾們並不重視金剛經,所以鳩摩羅什的譯本在慧能之前並沒能得到足夠的流傳,鳩摩羅什的譯本流傳不夠廣,所以才會促使新的譯本出現。

歷史告訴我們,是在慧能和尚的影響下,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逐漸得到了民眾們的重視,從而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成了最為人們熟悉的一部佛說經典。那麼為什麼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要到了慧能之後,需要有了慧能和尚的影響,才會被民眾們所重視呢?因為跟金剛經深有淵源的慧能和尚成為了當時的宗教領袖,為什麼慧能會到得大家的尊崇呢?因為慧能的頓悟之說,太能吸引人了。

說到慧能與金剛經的淵源,大家一般會認為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其實不然,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這個「金剛經」指的是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

從壇經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慧能和尚改神秀和尚之「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由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時,慧能和尚並未曾系統地學習過《金剛經》,是在慧能和尚改了神秀之偈後,五祖弘忍和尚方才系統地給慧能和尚講解金剛經文的。後來的人們總是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由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成慧能和尚的開悟之偈,那麼慧能和尚的開悟卻是在系統學習金剛經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說並不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只是呢,慧能和尚的頓悟之說,卻需要有金剛經的義理來作支撐、來作印證。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是在慧能和尚的推動下,才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因此呢,與其說是金剛經成就了慧能,不如說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

「頓悟」是個特別吸引人的說法,可以說在當下受持金剛經的人中大多是衝著對頓悟的期許而學的。在當下,受持金剛經的人不少,那是因為期盼頓悟的人很多。那麼金剛經真得就能讓人頓悟嗎?是金剛經讓慧能和尚頓悟的嗎?其實除了慧能之外,還有六位大德必定是深得金剛經義趣的,哪六位呢?這六位大德就是曾經翻譯過金剛經的法師們。試想這六位大德,他們要是沒能深得金剛義趣,能翻譯得了金剛經嗎?這六位深得金剛經義趣,譯有金剛經譯本的法師,他們可曾有過「頓悟」之說嗎?這六位譯有金剛經譯本的大德,可曾是頓悟而覺的嗎?要是這六位深得金剛義趣的譯經大德,都沒能因金剛經而頓悟,那當下的我們還能因金剛經而頓悟嗎?(其實在金剛經的經文中也並無頓悟之說,金剛經的經文是圍繞「不住相布施」而展開的一場說法)「不住相布施」的說法,不攀緣附合於眾生的無明習氣,因此呢「不住相布施」的說法很重要卻並不會吸引人。所以啊,在慧能之前,金剛經的流傳並不廣,是慧能成就了「金剛經」,是慧能的頓悟之說成就了「金剛經」。

放下「頓悟」之誘,還能受持金剛經的人,或者才會在受持金剛經中有所收益吧。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07 17

相關焦點

  • 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是誰要追殺我們的六祖慧能大師?大家不要忘記此時的慧能大師雖然已經從五祖弘忍大師那裡繼承了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衣法,但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啊。熟悉《壇經》的善信們應該了解,想當初,五祖弘忍大師初次和慧能大師相見的時候,就因為左右徒眾太多而終止了談話。並且安排慧能大師住到養馬的「槽廠」,從事雜役,發心作務。期間有一次五祖弘忍大師見到慧能大師時說了下面這麼一段話。
  • 《六祖慧能傳》第八章 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 (2)
    山子被摔得屁股生疼,但他顧不得揉一揉,立刻一瘸一拐向慧能跑去。    慧能一隻手託著腮幫子,低著頭,一動不動地坐在地上。「慧能,慧能。」山子伸手推了他一下。慧能一激靈,像是從夢中驚醒一樣,猛然站立起來。山子卻一屁股坐在地上,嚶嚶啼哭起來。「山子,山子,你怎麼啦?」慧能懵懵懂懂問道。山子邊抽泣邊說:「我、我能怎麼,是你,是你嚇死我啦!」慧能一臉的無辜,一臉的茫然,說:「我怎麼啦?
  • 金剛經:「應生無所住心」,那麼此無所住心,卻又何從生起
    都說慧能和尚從五祖聽受《金剛經》至「應生無所住心」,時而得豁然開悟。可見對于慧能和尚來說「應生無所住心」,是契入金剛大義的重要經眼。慧能之後,受持金剛經者眾多,卻鮮有再於「應生無所住心」而得開悟者。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可以說是因為我們只是凡夫,而慧能和尚是菩薩再來嗎?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在上一章節中,佛陀十大入室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兩個問題,就是《金剛經》第十三品的經題所概括的「如法」和「受持」。第一個問題是須菩提請教佛陀,為了便於後世之人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義而修行悟道,弟子們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整理成經書,那麼這部經書該給他取個什麼名字,才能更好的符合佛陀的真實教義。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東晉至唐代,先後有六個不同的譯本。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 金剛經:佛陀把經文講得這麼繞口,就不怕後來人看不懂嗎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經典,也是傳誦最廣的佛說經典之一。既然金剛經是一部傳誦最廣的佛說經典,能夠得以廣為流傳,必然是因為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納。那麼金剛經能夠成為一部廣為傳誦的佛說經典,是否是因為金剛經是普通的凡夫之人,都能輕易讀得懂的一部佛說經典呢?
  • 讀《金剛經》|如何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繼續讀第十四品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陀一連兩個「如是」,是對須菩提所言的認同。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
  •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這是寒山大士的一首詩,這就是成就者的心的境界!稱嘆之餘,真的是令人神往啊!何者是菩薩?就是出現在你我需要的時候!我們學習了佛法,就要去「用」。用到自己的身心上下,即是自利;布施到一切眾生之身心上下,即是利他。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無念」就是雖知見一切萬法,而心不染著。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圖片來源: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提供)《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能斷金剛」意指比金剛還堅固,「般若波羅蜜多」指智慧,即《金剛經》主要講述的是:通過最究竟的智慧,到達成就的彼岸,獲得解脫。《金剛經》包含了對人生、生死、宇宙、法意等種種思考,佛在與弟子的對話中,為我們解惑種種答疑,是一部開智慧、了脫生死的無上法藏,不僅是大乘佛教宗派都會涉及的一部佛典,更是禪宗的必讀經典。
  • 《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後有人問信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注釋*佛接著又說:「再次,須菩提,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對這部經感悟奉行,卻受到別人的嘲笑,輕賤,這個人前世所造的孽,他應該是墮入惡道的,所以才會被人輕賤,因為別人的輕賤才使他前世的罪業正在消除,他罪業消除了也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 夢參老和尚說: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夢參老和尚 講解「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
    而六祖慧能大師說過「只接上根利根之人,只接最上乘人」,而且用《金剛經》印證修行之人所悟的真假。因為悟後還要起修,也就是所說的「理需頓悟,事需漸修」。可見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禪宗的修行是靠自力,釋迦牟尼佛說過靠自力修行,一個普通人也就是凡夫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時間是很長的,長的無法計算。
  • 佛度有緣人,如來說這句話是妄語,你明白怎樣通達無我之法嗎
    學術界一般認為《金剛經》是公元一世紀的作品,402年中國佛教的著名翻譯家鳩摩羅什,首次將其譯成漢文,廣為流傳,佛門各宗派競相習誦,禪宗直接把此經視為心印和宗經之一。寺廟日常課誦,僧人講經傳法都以此經為本。六祖慧能大師說:「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蘇軾曾說:「《楞嚴》者,房融筆受,其文雅麗,於書生學佛者為宜。」晚年蘇軾被貶至儋州(海南)時,留有一詩:「《楞嚴》在床頭,妙偈時仰讀。」蘇軾的豁達也是受到《楞嚴經》的影響。蘇軾的弟弟蘇澈也頗愛《楞嚴經》,《楞嚴經》在古代很受士大夫喜歡。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