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

2020-11-29 淨心文化

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就是獲得佛的智慧,脫離苦海,獲得解脫。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要勤加修行,多積福報。而福報的獲得又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行為之中。淨業三福上說「孝順父母,侍奉師長,慈芯不殺,修十善業」 可獲得福報。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

第一件事:孝順父母。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最大的善。行善可以積累福報。做到孝敬父母就是做了最大的善事,自然福報不淺。一個人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對其他陌生人,他更不會幫助,更不會行善了。所以一個人是否有善的屬性,就看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如果不善待父母,那麼這個人就與善背道而馳,福報會越來越少。學佛之人,如果想獲得福報,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孝敬父母。

第二件事:侍奉師長。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尊敬老師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老師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偉大,尊敬老師是孝敬父母的延伸,同樣可以獲得福報。佛家常說種善因,得善果。尊師重道就是種善因的一種表現,老師是傳授給我們知識的人,幫助我們成長進步的人,我們自然要心存感恩和敬畏。一個人若能做到尊師重道,那麼他就會慢慢積累福報。

第三件事:慈心不殺。

慈心就是讓我們發善心,心生慈悲。不殺就是不殺害一切有情的生命。佛經上說「一切眾生平等。」我們要善待一切有情眾生。俗話說「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殺照燈。」就是說像螻蟻飛蛾一樣的生命我們也要尊重,不能傷害。做到慈心不殺就是給自己積德積福。

第四件事:修十善業。

修十善業是指佛教的十戒,我們若是能做到就是給自己積累福報。具體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其實修十善只是列出了十種事情,通過具體的事情教誨我們行善,現實之中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這十件事上,我們要多做善事。對於有困難的人,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都要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人,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很多福報。

朋友們,這四件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無論是否做過,我想從現在去做都不晚,做得越多福報也會越積越多,生活也會越來越好。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這十件事,最積福報,你做過幾件?
    《四十二章經》上佛說,這十件事,是人生最難做到的,一旦做到了,可增福增慧,功德無量。積德並非只有去行善才能積德,做到這十件事,同樣可以積累福報,看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貧窮布施。富貴人家做布施容易,但貧窮之家去做布施就難了,若是你身上只剩下一分錢,你把這一分錢布施出去,所得功德如同與一個身上有百萬家產之人,將百萬家產全部布施出去,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越窮就越應該去做布施。第二件事:富貴學道。很多人因為家境貧困,或是遇到了難事,才選擇遁入沙門。
  • 十件最積福報的事,你做過幾件?
    俗話說「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五福臨門,福報多多,那怎樣才能增加自己的福報呢?下面十件事,最能積累福報,看看你做過幾件?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就不要太過計較,多包容別人的缺點,多原諒別人的過失,這樣才能積累福報。三、少為己,多為人不要遇到事情總想著自己,要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著想。自私自利人,沒有人願意和他交往,更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只有那些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你能做到幾件?
    陰德具足之人,自然諸事順遂、逢兇化吉、遇難成祥;沒有福德的人,往往處事坎坷、障礙重重。「陰德」從哪裡來?行善積德而來。世上有一種最快的消業積福的法門,那就是斷惡修善。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的福報其實都是有定數的,若不知惜福培福,反而大肆造業、折損福報,那人生就會很快陷入困頓痛苦之中。《太上感應篇》裡說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20件不起眼的小事,多做幾件,能工作順利,也能積福積德
    這個「積」字很重要,積就是持續不斷的做,而不是淺嘗輒止做一件兩件的善事,就想著要好的回報,那不能算積。而世人都想著走捷徑,投機巧,為利益自己,為求回報,帶著這樣的心,試探著做幾件善事。今天做了,明天沒有回報就說因果騙人,佛教騙人,那就太幼稚了。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為什麼大部分人卻不會主動行善呢?
  • 佛說:這五件事,最能為自己積攢福報,功德無量,看看你做過幾件
    世人都想得到福報,兒女都好、皆有前途;父母長壽、福氣安康,但是要想得到福報、無災無難,就要做行善積德之事,千萬不能做損人利己的壞事,正如佛說:這五件事,最能為自己積攢福報,功德無量,看看你做過幾件?與人為善,就是要設身處地地位別人著想: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見到人有過失了,要懂得包容;自己有錢有勢了,要懂得收斂;看到別人遇到急難,要生氣憐憫之心。自己做了善事,不要四處炫耀;看到別人行善了,要稱揚讚嘆。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不為自私自利,這便是與人為善。在塵世之中,做到與人為善,便是與己為善,自然會收穫到許多福緣!
  • 易損陰德的十件事,你做過幾件?哪怕做過一件,都可能招來災禍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厚德載物」,很多人牆上都有掛著這四個字。厚德可以載物,這句話是出自《易經》,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多厚的德行,就可能成就多大的事業。如果一個人想要子孫滿堂,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積陰德是少不了的事情。古語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
  • 「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5種善事,看看你做過幾種?
    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積累多少財富,而是要多積陰德。  陰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別人不知道,就叫陰德,這樣得的福報才大。  《了凡四訓》讀物裡就講到: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所謂積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也可以理解為做好事不留名。為什麼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這些人不是傻,而是真正有智慧,有些人做了好事不留姓名,就是為了給自己多積點陰德。
  • 佛教:最積「陰德」的5件事,你做到了幾個?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我們的行為就是我們的福禍,我們的命運。香燒的再好再高,惡行若不改,依舊福薄命苦。「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學佛不是迷信佛菩薩的神通,而應是敬畏因果、斷惡修善。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以以下這最積陰德的5件事,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 最積陰德六件事,任何人都可完成,儘量多做,福報自來!
    生活中處處有善,以下這六件事最積陰德,任何人都能做到,我們應該知善為善,儘量多做,福報自然會綿長!一、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以無求之心行布施之舉,經過點滴積累,必會積德深厚福報綿長,通俗來說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當他人身處急難之中,伸出援助之手,助人也是助己,也無需非要做驚天善舉,盡己所能即可。
  • 佛法告訴我們,這三件事積福最快,尤其是第二件!
    在我們生活中,要想積累福報,獲得好運,這三件事是必須要去做的,因為這三件事是積福最快的,尤其是第二件事,哪怕這三件事你只去做第二件事,你的福報也會越來越多的。佛法認為,我們每個人命運的好與壞,其實就是我們個人業的表現,業好的人,命自然就好了,業差的人,命自然也就差了。
  • 5月12日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去做這件事,福報不請自來
    農曆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同時這一天也是母親節,如果我們可以在5月12日這一天開始,常做這件事,將會獲得無量的福報,這是佛在佛經中告訴我們的。母親節這天,我們不僅要去感恩我們偉大的母親,更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侍奉。
  • 佛教:這三件最損陰德的事,快看你做過嗎
    《了凡四訓》中有言: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這句話也就是說,一個做了「陽善」的人,享受的是世人的讚譽和眼前的福報;但是如果一個人積了「陰德」,那可謂是功德無量,不僅上天會眷顧,來生也會享福。那麼何為「陰德」?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
  • 一位老僧說:常做這四件事的人,會耗光福報,遠離為妙
    小和尚問師傅,人已經那麼苦了,為何上天不能夠多多賜予福報,讓每個人都能夠輕鬆開心的過日子?老僧回答:世上之事皆有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福報如何,不是取決於天意,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言行。言行多惡,福報終淺。之後,老僧告訴小和尚,做人,有四件事要少做,因為做了則會讓人耗光福報。
  • 「積陰德」的4件事,哪怕做過一件,也要恭喜了,看看你做過嗎?
    其實說的就是子孫如果比自己強,即便沒有我留下的金錢,也一定會過得很好;子孫若是不如我,即便我給他留下金錢,他也會把錢敗光。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從創業,到事業達到一個程度後守住事業的過程,其實創業、守業,講的是從第一代人創業,到後面幾代人的守業和發展的過程。子孫如何能守住業,靠的就是子孫修身的提高。至於積書,我曾經嘗試過。
  • 「善惡有報,因果輪迴」:做這3件事,必有大福報,你做到了嗎?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做人做事別太狂妄了,不然遲早會吃惡果,遭報應的。人啊,別算計來算計去,與人為善,就是與自己和解。因果輪迴,善惡有報。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損人利己,落井下石的事情不做,做人就該有自己的傲骨,有骨氣。做人就該堂堂正正,坦坦蕩蕩的。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所以要好好活。
  • 佛教:折損人「陰德」的5件事,看看你做過幾個?
    福報積攢很難,損耗卻很容易。人的很多福報,其實都是不知不覺間被自身的惡業消耗掉了。人的福氣就像一個聚寶盆,你消耗得越快,卻又不知道往裡面積攢,福報就會很快耗盡,福盡則人亡。福報是爭不來、搶不來,算不來,也求不來的,唯有靠人行善積德,一點一點積攢而成。就如《易經》裡說得: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易經:福報都是修來的,常做這4件事,做個有福之人
    易經:福報都是修來的,常做這4件事,做個有福之人。第一件事:和善良的人交朋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人與人的交往圈子很重要,和什麼樣的人交往,我們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作為一個普通人,與人交往,特別要注意交往的對象,那些只知道吃喝玩樂黃賭毒的朋友,我們不要交往;那些喜歡吹捧背後耍刀子的朋友我們不要交往;那些喜歡鬥氣鬥狠的人會惹來禍端,我們也不要去交往。
  • 佛教:因果報應,最損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真實不虛,也絲毫沒有差錯。沒有誰能背離因果、逃脫因果,哪怕是菩薩。也不要覺得做壞事,一時沒有受到果報就沾沾自喜。因果會遲疑,但從來不會缺席。佛門裡有一句話,叫作「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隨業力流轉,即使經歷了百千萬次輪迴,業力也不會消失,一旦因緣聚合,果報就會顯現出來。
  • 有損陰德的6件事,儘量少做,看看你做過幾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要積陰德,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常用它來勸人行善,那究竟什麼是積陰德呢?陰德就是幫別人做了好事,卻不為人所知,是為別人好卻不掛在心上,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有損陰德的,看看你做過嗎?一、以惡先行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