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家訓》上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
積累金錢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守住。積累書籍留給子孫,子孫不一定能讀。不如多積累點善德,這樣才是為子孫打算的長遠之計。
記得有人說過:「兒子比我強,留給他金錢有什麼用;兒子不如我,留給他金錢又有什麼用。」其實說的就是子孫如果比自己強,即便沒有我留下的金錢,也一定會過得很好;子孫若是不如我,即便我給他留下金錢,他也會把錢敗光。
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人從創業,到事業達到一個程度後守住事業的過程,其實創業、守業,講的是從第一代人創業,到後面幾代人的守業和發展的過程。子孫如何能守住業,靠的就是子孫修身的提高。
至於積書,我曾經嘗試過。不但買了許多書,還自己寫了一本厚厚的日記想要留給自己的兒子,甚至畫了一本畫冊。可是他似乎對我的東西並不感興趣,我寫的那些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也只有在他困得不得不睡的時候,才能聽上一會。我就在想,如若有一天我離開了,他還會把它拿起來看一看麼?
一直在想,我究竟能給我的孩子留下些什麼?多積累些善德。這句話我想了想,一方面,我們多積累善德,那麼我們的子孫就會在我們身上學習和模仿。他們就能夠在無形中將自己的天性之光展露出來。另一方面,且不談陰德的究竟,就說我們行善之後所能積累的人脈,就足夠給子孫留下巨大的幫助。
《大學》上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這裡有德就是我們善行的根本,我們行善,就會有更多的人脈,而這些人脈,也會因為孩子的成長,逐漸留給孩子,這樣的財富,豈是其他能比的?
佛家常說:「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人生在世,積累再多的財富,終有一天也會全部失去,不如多積點陰德,積陰德不僅能自己受用,甚至還能惠及子孫。「陰德」就是暗中去做有德於人的事,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做好事不被人知道,偷偷地行善就可以積累陰德。
《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多積陰德的家庭,生活會幸福美滿,要想積陰德,可以去做4件事,這4件事最積陰德,只要做過一件,就恭喜你了。
◆第一、布施。
布施得福德,貧窮從慳貪而來,富貴從布施中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從過去的修心積德而來。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無論是我們的精神方面,還是物質方面,都是如此。
布施就是以福利施與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無論我們是用智慧、知識,還是財力、體力,或者是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幫助,都可稱為布施。
布施又分為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可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得到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擇善而從,勇往直前。
財布施,又分為內財和外財。以體力幫助別人,乃至以身體、生命進行奉獻,都是內財布施。外財布施,是以錢財去幫助他人。財布施可以讓我們捨棄貪慾,同時得到大福報。
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善知識教化眾生,即是行法布施,使更多的人接觸善知識,也是很好的法布施。
無畏布施就是讓眾生不再感到畏懼,使其能心無怖畏而得自在。無畏布施消除眾生的恐懼心理,以仁愛慈悲讓眾生獲得了安全感,也培養了我們大悲的精神。
布施,是修身養性必經之路。《金剛經》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又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量。」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布施是在不經意中積蓄人生當中最重要的財富,也是我們永遠受用的財富,眼前看是失去,實則是得到。
布施如田地,有田地,才能有收成,有布施的種子,在將來才能開花結果。「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有時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時候布施的財物有限,得到的果報卻很大。施多得少,是因為有望報之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則是因為出發心是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
如送別人毒品、武器等危險物等等這些,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布施,這是在害人害己。布施既是幫助別人,也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一種利於人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功德。
無論是財布施、法布施還是無畏布施,只要我們心存正念,以恭敬之心進行布施,都必然能廣種福田,受用無盡。
《金剛經》上說:「菩薩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當你不以求福報的心去行善時,當你做了好事又不被人知道時,你就能積累陰德。
◆第二、持戒。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
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做的,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世間最積陰德的兩件事,莫過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布施就是在眾善奉行,持戒就是在諸惡莫作。我們要想積陰德,就要去持戒,持戒不僅能積累陰德還能增長智慧。
《長阿含經》上說,持戒可以得到五種功德。佛陀當年涅槃前,就曾囑咐弟子們,要以戒為師,戒是最好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積陰德的行為之一。
◆第三、懺悔。
懺,懺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懺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心理,痛改前非,保證不再犯第二次了。
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佛陀在經中說:有兩種人在修學善知識上能有成就,第一種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會犯罪;第二種人是犯罪之後能懺悔。
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當我們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誠心懺悔,痛改前非,保證以後不再犯罪,這樣在修學善知識上才能有成就。
嗔恨心使人妄語、邪淫、偷盜等等,嗔恨心重的人,如果沒有懺悔心,終究也沒有大的格局,註定成不了大器。
要想積陰德,首先要停止損耗陰德,如果你經常做一些損陰德的事情,就算積累再多陰德,陰德還是會被消耗殆盡。
人生路上,積陰德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陰德的損耗,我們要想去行善,首先要斷惡,只有不斷懺悔自己的惡行,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
所以,世界上的人,有沒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和一種健康的心態,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念佛。
佛家講「一切唯心造」,就是我們所遭受的命運,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如果一個人心懷貪婪、嗔恨等種種不善的心念,他就招感惡的境界;念佛的眾生,他的善業召感的必是平安、吉祥等具有福報的境界。所以,念佛的眾生能夠轉變自己的心念,通過念佛,斷惡行善,這個也是念佛的功德。
一個精進念佛、心中有善知識的人,他身上自然有一種莊嚴、超然脫俗的氣質。念佛人深知因果,惡緣遠離,他的內心會變得特別的慈悲,令人感到親切,而且他氣力增盛,氣色非常好,相貌也柔和,這樣具有諸多功德的人,是不是會得到大家的恭敬呢?
佛經上記載,念佛也可以積累福報和六種功德。當你福報不夠時,可以一邊行善,一邊念佛,念佛不僅能增長你的福報,還能提升智慧,減少妄念和執著,當你遇到不順時,學會盡力而為,當你福德增長時,煩惱就會減少,好運自然來找你。
◆結語
朋友們,「積陰德」的4件事,哪怕做過一件,也要恭喜了,看看你做過嗎?只要堅持去做這4件事,就一定能積累陰德。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