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11 月29 日,演員在原創舞蹈詩《那些故事》中表演《半條被子》片段
新時代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能夠更好地為實現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凝神聚氣,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魂固本。
文 /齊驥 陳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的靈魂所在。
新時代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能夠更好地為實現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凝神聚氣,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魂固本。
利用好紅色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可以更好地為紅色資源富集但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帶來客源流、資金流、信息流,有效拓展振興老區、脫貧致富的途徑。
近年來,許多紅色資源富集地區深度挖掘文化積澱,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結合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和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依託革命文物資源組織開展重大紀念活動,推動了紅色文化與農業、服務業、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豐富了革命文物的價值內涵,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市場消費;一大批紅色文化與鄉村旅遊、休閒觀光、教育培訓、餐飲服務、演藝娛樂、創意設計等形態多元組合的文化產品,產生了疊加效應、溢出效應,助推了精準扶貧。
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可以使貧困地區直接獲得經濟收益,改善生活水平,還可以創造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口返鄉就業,推動社會穩定發展,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遊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紅色旅遊景區景點接待遊客累計達51.7億人次,紅色旅遊綜合收入累計達1.35萬億元。全國紅色旅遊直接就業130.6萬人,間接就業510萬人,大幅增加了當地居民收入,有效促進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
湖南郴州市桂東縣沙田鎮紀律文化中心
實踐證明,紅色旅遊已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和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傳播紅色文化、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不論是旅遊演藝《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實景影畫劇《紅色娘子軍》,還是以沉浸式展館形式亮相的「秋收起義沉浸式體驗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遊客「打卡」紅色旅遊目的地,遊覽紅色故土,聆聽革命故事。
以紅色為主題、形式多樣的複合型旅遊產品和線路,提升了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和綜合效益,一大批紅色文化主題突出的紅色旅遊名村名鎮,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載體,一大批叫得響的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在營造紅色旅遊氛圍的同時成為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還有一大批高素質的紅色旅遊發展領軍人才,大力推進了紅色旅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有效傳承了紅色根脈,弘揚了革命精神。
發揚好紅色傳統
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在民族獨立的道路上前行,紅色精神也引領著一代代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講好紅色故事,要關注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鬥中淬鍊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精神。
近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承擔起民族救亡的重任,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旗,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獨立與解放的道路。如今,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那段紅色記憶並沒有過時,而是成為了中國人民攫取力量的寶貴財富。
講好紅色故事,還要善於結合時代要求,深刻闡釋紅色基因的時代內涵。不論是「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紅船精神」,還是「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或是「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的「西柏坡精神」,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精神表達、價值詮釋最核心的文化素材、最生動的藝術源泉。
而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驅動下,紅色文化資源被賦予歷史文化新內涵,續寫民族精神新價值,創造國家形象新標杆,讓流淌在人民群眾血液中、凝結在人民群眾記憶裡的紅色事跡、革命故事、民族精神、不朽靈魂,悅動於生活、感知在生命中,以優秀文化創作為載體而展現出永恆的魅力。這也更加深刻地表明,堅定不移用紅色精神燭照民族復興,以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於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就一定能使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對中華民族的英雄,要心懷崇敬,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揚,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傳承紅色記憶,要講好英雄故事。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從泱泱南湖到莽莽井岡,從滔滔湘江到茫茫雪山,無論是漫漫草地還是巍巍太行,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英雄精神始終是紅色文化的底色,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國家的勇氣力量。
講好英雄故事,正是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文化表達,有助於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認同度,提升歷史使命感。紅色文化的未來流向並非任之肆意流散,而是要在崢嶸歲月中時刻傾聽,耳濡目染。將紅色文化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領略革命英雄之壯偉,體味紅色文化之宏偉,領略紅色精神之雄偉。
回顧歷史,《紅色娘子軍》《長徵組歌》《東方紅》……這些反映中國革命年代的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曾經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放眼當下,一大批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通過對歷史轉折中人物命運的書寫,將紅色基因注入民族精神的血脈,不僅開掘了紅色題材藝術創作的思想深度和審美境界,而且探索運用更新鮮多樣的藝術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觀看和參與,發揚了紅色傳統,傳播了紅色文脈,傳遞了紅色精神。紅色傳統融入生活,可以激發群眾的共鳴,築牢人民團結奮鬥的精神支柱,讓紅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傳承好紅色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比如,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這些鐫刻在中華文化基因中的傳統精神和文化認同,一旦與民族文化、時代發展相融合,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和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一代代建設者身上得到繼承和發揚。傳遞這些精神,需要守正創新,泛在融合。不僅要做好紅色文化的資料收集梳理、記錄存檔工作,而且要充分利用新技術、新範式,增強紅色文化的時代性。
一方面,要加強對紅色文獻、圖片、紀錄片、聲音、文物等進行數據收集、挖掘、梳理與整合,建立紅色文化的基因庫。另一方面,要依託數字孿生,利用人工智慧、3D影像、VR(虛擬實境)等技術,將紅色文化轉化為影像、文字和三維再現數據等數字模式。此外,還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基因的價值內涵,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時代特色、闡發當代風貌的數位化創意產品,提升紅色文化數位化資源庫的利用率。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守正創新、篤行致遠的精神表徵,對新時代培養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觀念,培養他們的民族感情、民族氣節,引導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養成艱苦樸素、吃苦耐勞、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要利用好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引導青少年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品格,將紅色文化教育同青少年的生活場景、社會實踐結合,讓青少年在紅色旅遊中感悟愛國主義精神,在文化消費中增強文化自信,在生產勞動中體悟人們艱苦奮鬥、志誠報國的價值追求和忠誠奉獻、以身許國的精神品格,在公益服務中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國家富強的期待以及對民族復興的企盼,以及加強青少年的文化安全觀教育,築牢國家文化安全防線。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文化消費日益繁榮、網際網路文化娛樂不斷普及的背景下,加強網絡文化消費的安全教育,既有助於抵禦西方文化霸權的侵蝕,又消除威脅中華文化健康發展的隱性因素,確保中華文化的長治久安。
(作者齊驥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思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