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 奚金燕 攝
青瓷小鎮 李倩倩 攝
浙江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一塊普通泥巴經藝術之手,變成了世界「非遺」——龍泉青瓷,一塊普通的鋼鐵經千錘百鍊,成為了高雅藝術品——龍泉寶劍。一文一武,一剛一柔,傳承千年而不衰。
「劍瓷興則龍泉興,文化強則龍泉強。」在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看來,在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文化不僅是「軟實力」,更是經濟「硬實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因此做好繼承發展劍瓷文化的文章,既是龍泉人的天然使命,更是龍泉人的不懈追求。
為激發深厚的文化活力,龍泉內外兼修,將劍瓷文化深植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全力打造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世界青瓷寶劍文化之都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經濟城市。劍瓷文化合璧,讓龍泉這座青山綠水中的城市更具風情。
秉承匠人之心 傳承千年劍瓷文化
一劍一瓷是龍泉特有的文化符號和代名詞。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以「堅韌鋒利、剛柔並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中華第一劍」;龍泉青瓷始於三國兩晉,盛於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寧靜似深海」的哥窯、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其中「哥窯」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宋代五大名窯。兩者雙雙入選國家非遺保護名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更是迄今為止唯一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立足千年劍瓷文化,近年來,龍泉大力實施「文創興劍瓷、科技強劍瓷、品牌立劍瓷」的劍瓷興市戰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一無二的劍瓷文化和新興的生態文化,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在龍泉,無論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各色劍瓷招牌和店鋪。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暢遊青瓷市場「買買買」,還能隨意地走進大師的家庭博物館,與青瓷大師一同賞瓷品劍。
前不久,記者就在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徐朝興的家裡,有幸欣賞到了他的獨門絕技——跳刀。印象中的大師總是神秘而高冷的,但年逾古稀的徐朝興卻十分熱情。徐朝興家的大門也對所有人敞開,無論身份地位,總有一杯熱茶奉上。這與他的「青瓷情結」不無關係。
徐朝興13歲就學習青瓷燒制技藝,與青瓷結下了一甲子的緣分,如今功成名就。名氣大了,找上門拜師學藝的人也就多了。別人都是關上門收徒或者只傳家人,而徐朝興卻偏偏喜歡敞開門收徒。從業60年,徐朝興已有徒子徒孫130餘人。
「技藝是民族的,我不能把它帶到棺材裡去。」因此,徐朝興總是無償地將青瓷製作技藝傾囊相授。更難得的是,將徒弟們帶入行後,徐朝興還會舉辦「師徒珍品展」,為徒弟們提供一個寶貴的展出平臺。
正因為做一行,愛一行,本該安享晚年的徐朝興卻閒不下來,依舊為龍泉青瓷的傳承事業而忙碌著,用一己之力影響更多的人。徐朝興希望,後輩能將這份珍貴的青瓷技藝代代傳承下去。
看瓷之後不能不問劍。在龍泉,問劍有個好去處,那就是位於龍泉市入城口的沈廣隆劍鋪。劍鋪古色古香,主展廳四壁劍器林立,一把把龍泉寶劍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那些封存在歷史長河中刀光劍影的歲月。
沈廣隆劍鋪已有百年歷史。事實上,眼前所見的劍鋪是在沈廣隆劍鋪第四代傳人沈新培的主持下建成的,劍鋪設有傳統鑄劍流程展示館、龍泉寶劍非遺館等,還專門配備了五名講解員,每天為遊客介紹寶劍文化。「聽著講解,看著這些寶劍,就像是上了堂歷史課。」有遊客參觀完後仍覺意猶未盡。
「劍鋪大門打開,就是歡迎每個路過的人都能親近龍泉寶劍。」沈新培是出了名的「劍痴」,他希望能將這份喜愛分享給世人,將老祖宗的手藝發揚光大。
在龍泉,傳承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無論是獨守初心的徐朝興,還是傳承一脈的沈新培,在他們身上都能發現同一種美,那是從人文的根上發散出來的馨香之美,世間少有的純淨之美。傳承劍瓷文化,猶如龍泉人的天然使命,而劍瓷文化,亦讓這座小城生色增輝。
千年古邑展新顏 百億產業顯勢頭
千年積澱的青瓷文化,浸染了龍泉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浸潤在龍泉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近年來,圍繞著「一苑兩基地兩園兩景區」的產業格局,龍泉注重將「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推動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深藏於龍泉西部山坳裡的上垟鎮,是現代龍泉青瓷發祥地。1957年,在周恩來總理恢復龍泉青瓷的指令下,國營龍泉瓷廠在這裡建立,使瀕臨失傳的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重新發揚光大。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的國營龍泉瓷廠由於市場原因逐漸衰落,制瓷工匠紛紛外出謀生,當年規模龐大的廠區也逐漸被廢棄、拋荒。因不忍看到現代青瓷發祥地的凋敝,2008年,披雲青瓷文化園董事長季建真買下了瓷廠青瓷研究所地塊,將10多萬平方米的舊廠房改造成青瓷文化園。
時代更迭,如今,這裡已經被打磨成為了一個4A級景區——青瓷小鎮。
走進青瓷小鎮,只見上垟國營瓷廠辦公大樓、龍窯、水碓等保存完好,3口大煙囪靜默聳立,共同構成了一段不可複製的龍泉青瓷文化歷史。漫步青瓷小鎮,青瓷尋蹤大型歷史文化劇場、青瓷傳統技藝展示中心、國際陶藝村等景點令人耳目一新,民宿、書吧、茶樓令人目不暇接。
目前,青瓷小鎮已有青瓷企業和青瓷傳統手工技藝作坊89家,入駐的市場主體792家,帶動了上萬人就業。
成長中的青瓷小鎮也引得「金鳳凰」翩然而至。在上海道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正看來,龍泉青瓷享譽世界,青瓷小鎮的資源和秉賦也十分優越,發展潛力巨大,「青瓷小鎮有特色的產業和特色的文化內涵,但缺乏特色的表現形式,這一塊給我們很大的空間和舞臺。」
瞄準這座文化富礦,2015年12月3日,龍泉市政府與上海道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訂了「中國青瓷小鎮開發項目」,總投資額達30億元人民幣,是龍泉市史上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該項目依託青瓷文化底蘊,圍繞著「國際瓷藝聖地」的願景,將打造文商旅核心體驗區、青瓷創新工場、運動探奇基地、養生棲居生活區四大組團。
青瓷小鎮管委會主任徐東華表示,預計到2020年,小鎮總投資將超過50億元人民幣,實現總產出30億元人民幣,旅遊人數100萬人次,最終將形成百億級青瓷產業集群航母。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一個個具體項目的支撐。正在建設中的青瓷小鎮、人來人往的青瓷寶劍苑、別具一格的大窯龍泉窯遺址……龍泉將劍瓷文化通過旅遊、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轉變成了效益優勢、發展態勢。
截至2015年底,龍泉共有青瓷寶劍生產經營單位1428家,其中青瓷921家,寶劍507家,比2014年度新增376家,實現工業產值26.8億元;規上企業共計13家,其中青瓷9家,寶劍4家,實現規上產值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3%,青瓷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作用逐步顯現。
內修產業外塑品牌 越來越顯國際範
不同於其他瓷器被西方統稱為「china」,龍泉青瓷還有著自己獨有的名字——「雪拉同」。流青滴翠的龍泉青瓷深得歐洲人的喜愛。從宋代開始,龍泉青瓷遠銷亞、非、歐三大洲50多個國家。
「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船舶往來如織」《龍泉縣誌》記載了南宋龍泉青瓷高峰期的繁盛景象。龍泉也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節點。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龍泉寶劍也多次亮相世界級殿堂,作為國禮贈與外國元首。
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龍泉劍瓷卻面臨著「牆內開花牆內香」的尷尬。為振興龍泉劍瓷,近年來,龍泉市堅持「邁開大步走出去,打開山門引進來」,以辦節參展為載體,唱響劍瓷品牌。自2007年以來,龍泉堅持每年舉辦青瓷寶劍文化旅遊節,已經成功舉辦九屆;2013年,龍泉青瓷唯美綻放巴黎羅浮宮,邁進世界級藝術殿堂;2014年,龍泉青瓷亮相APEC峰會國宴,成為21國元首使用的3套餐具之一;2016年,龍泉青瓷又亮相最高紅色學府——中央黨校,走進釣魚臺國賓館及人民大會堂,還啟動了非遺文化進高校三年行動。
修好外功的同時,龍泉劍瓷不忘勤補內功,立足創新,開拓新市場。龍泉青瓷在藝術瓷上趕超宋元,在日用瓷上學習國內各陶區的有益做法和經驗;龍泉寶劍則另闢蹊徑,聯姻影視、動漫產業,在另一個維度擴張龍泉劍瓷的影響。
一管青瓷,稍加設計,就成了炙手可熱的手機共鳴音箱,遠銷美國、德國,這款音箱就是「瓷鳴」。在浙江龍泉披雲青瓷文化園,記者看到,這款音箱形似一截竹筒,通體為青瓷材質,正上方有個小凹槽,只要打開手機的音樂,將手機放入凹槽,音樂就會通過聲音入口進入共鳴腔,形成共鳴,將龍泉青瓷「聲如磐」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碰撞,正在龍泉激起更大的財富漣漪。
立足劍瓷文創經濟建設,龍泉致力於將「文化能量」轉變為「增長引擎」,讓文化富民從「造福部分人」到「惠及每個人」。甌江之畔,一座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世界青瓷寶劍文化之都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經濟城市正在崛起。(完)
(責任編輯: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