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探本3.3:人而不仁,仁是整個儒學的基石所在

2021-01-15 易經通

#論語#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儒學的精蘊所在。不知倒也罷了,反而學了點西方哲學,就大言不慚的歪曲污衊儒學,就很蠢了。

說實話,西方的哲學真如小孩過家家的學問。等你懂了中國的儒學就知道這句話確實沒錯的。

這就好比猴子丟了個西瓜,撿了個芝麻所做的事。

不信,拿著仁和禮讓他們西方的大家去研究,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中國的小學生水平的。

相信,仁為本質,禮為表這個話已經是基本常識了。但仁和禮的邏輯關係到底在哪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禮記,天運篇》言,禮本於陰陽。這句話不好理解。

禮之本在陰陽。首先就要明陰陽的規律,陰陽的規律不明,如何知道禮和陰陽的關係呢?

陽有其位,陰有其位。陰陽並行而不悖,也不違。

換言之,陰陽都有自己的軌道,從不會僭越其軌道。

陰陽之道就是陰陽運行的軌道。所以叫道。道就是理。所以今天看到道理放在一塊組成詞。而禮,就是理也。

在陰陽為理,在人為禮而已。可以這樣說,守位就是禮。

但,這也只是其一而已。

人之位在哪裡呢?從人際錯綜複雜的關係中,聖人抽絲剝繭,發現了一個適合人人所具有的位,不論這個人在哪裡,是什麼身份。這個位人人都得有,是最最根本的一個位。

就是中。是圓心,也是太極之位。中就是以位而言的。

太極在人就是仁。所以中也是仁之位。守中就是正。中位就是正位。

但是呢,人心惟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守中的,守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然就沒有儒學了,也沒有壞人了。

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禮就來了。

禮之用和為貴。禮為何強調和呢?那就是把人的言語行為納入那個正位。這就是和。

有人會幼稚地問,為啥要納入這個正位呢?

因為這個正位是最最吉利的位置。無論對己還是對人都是無比的吉利。所謂吉利就是人在這個位上,所言所行無所不可。即使成大業立大功也是必然的。

可惜的是人人均不識得這個大位,寶位,反而被情慾物慾利益蒙蔽,輕易丟掉這個位置。

而禮就是讓人納入這個位的。這個位就是仁。把人納入這個位就是禮。納入也叫和。這就是仁和禮的邏輯所在。

所以,仁為本,為正,為標準。沒有這個仁,實際上禮是不存在的。換言之,沒有仁這個內核的禮實際上都是虛偽的禮,都是假禮。而封建禮教宗法禮制都是假禮。因為他們失去了禮的內核仁,失去了禮得以存在的基礎。

同樣的,樂,也是如此,不能失去仁這個內核。

相關焦點

  • 論語探本2.12:君子不器,言本末終始之道也
    若真想明論語之真意,不得不從周易上尋。周易乃儒學第一經。事實上易經轉為儒學或者說易經向人道轉變,從堯舜就開始了。已經有了儒學完整詳備的理論基石。到了周易,是儒學義理的集大成者。孔子有刪訂整理之功和推廣之功。所謂述而不作也。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儒學之真意全靠孔子一人之力傳承,推廣。知其不可而為之,真乃儒學之聖人也。
  • 成中英:不能把儒學變成具有國教地位的宗教信仰
    現在,我們要了解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的辯論問題之所在,就要了解人的主體性和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衝突問題與其解決。這種衝突的真正根源在於對人的了解沒有整體認識。我們是不是應該回到儒學發生的根源上面?今天我們談論儒學,不能只就儒學在某一歷史階段上的偏向。
  • 《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經典問題之三:《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叫顧袁緣的女孩兒,從她發來的語音以及我平日課上對她的觀察知道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猶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氣問我的。勇於挑戰自己,值得表揚!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儒學的倫理本位、禮樂教化、家國同構等價值觀以及仁義禮智信、忠孝、恕己恕人、德政、秩序、中庸、和諧等個人層面與家國層面的價值訴求,對古代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明都有明顯的構築功用。在朝鮮半島,自公元1世紀初期,人們就開始接受《論語》等儒學經典。公元4世紀,百濟設立儒家的五經博士教育制度。公元6世紀,儒學在新羅興起,新羅統一後在中央設立國學傳授儒學經典。
  • 儒學與中醫學有八通
    儒學最初指的是司儀,後逐漸發展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中華文明文化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900年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儒學完整的思想體系。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這不是正說明儒學的魅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在與日俱增嗎?現在,孔子可是公認的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說的話自然是有些道理的。下面有就分幾個小條目來說說學習《論語》的重要性。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說的是宋代開國功臣趙普學習《論語》治理國家的故事。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
  • 跟著論語明世事學而13 真正的智慧在於有可親
    看到論語沒有因為所以不但而且,又加上本人實在不知論語所言何事,變激憤地說到,論語連邏輯都沒有,怎麼會是經典,是統治者推崇的罷了,進而上升到中國的典籍都沒有邏輯,不科學。我現在經常講邏輯。就是普及下到底什麼是邏輯。中國的典籍邏輯在哪裡。比如本章,若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顯然會不明所以。本章也很簡單,無非是講了信和義,以及禮。這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 錢遜先生國學周「讀論語,學做人」講座摘要
    2014年8月16日國學周第一天,錢遜老師在開幕式後簡短的致辭之後就展開了「讀論語,學做人」的講座。  錢遜老師是著名國學大家錢穆之子,早年研究馬列主義,1982年之後專攻中國思想史,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幹,儒學在日本也有深遠的影響。明治維新之後,這種影響並未隨著「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而消逝,相反,有學者指出,日本在建立現代大學以後,主要的漢學家基本上都有一本與孔子或《論語》相關的著作。這個傳統流傳至今,迄未改變。
  • 善讀「論語」1.3:巧言令色,鮮矣仁
    「學而篇第一」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文】孔子說:「言語外表偽善,鮮有仁德之舉」。【注釋】「巧言令色」,是指偽善的言語和外表,用以掩飾不良動機,迷惑或取悅他人,以圖利己或損人。後用為成語。
  •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
    品讀《論語》中3句古語,真正理解古語中,朋友含義之所在我們從進入學堂,學習中華文化開始,很多人就是從學習《論語》開始的,《論語》戰國前期成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名句,可能現在的我們很多人理解錯誤了。這是大家從小都會背的。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儒學不是一種意識形態
    [作者按]2010年5月3日至5日,由範瑞平教授與貝淡寧教授發起,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儒教憲政與中國未來」國際學術會議。在會議上,我基於「政治儒學」的義理,提交了一系列關於「王道政治」與「儒教憲政」的主題論文供與會者討論。
  • 《論語》10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幫你參透人生!
    《論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1.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管理專家告訴你:這樣讀論語最有用
    《論語》則是儒家文化的經典,是集孔子思想大成的一部語錄體的著作。正因為是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所以讀這部書,實際就是在和孔子對話和交流,更能真實感受孔子的思想。當然,由於年代的久遠,現在的年輕人在閱讀和理解可能感到很困難。宋朝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中國自隋唐有科舉以來,學子讀的基本是孔子的書。
  • 「六經皆史」說《論語》
    《論語》作為流傳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至深。從古到今,對《論語》的注釋解讀就沒斷過,相關文本數以百千計。在今天國內「讀經熱」、「國學熱」的背景下,坊間關於《論語》的圖書也日漸增多,北大學者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是眼下最受關注的一種。說一百人心中有一百種《論語》讀法或許並不為過,比較這些不同讀法,應當是件有趣味也有價值的事情。
  • 讀《論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事實上,孔子本人何嘗不是把「樂」作為自身奮鬥的基石甚至於自己畢生的追求呢?他對自己的評價正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是沒有「憂」而是「樂以忘憂」,「樂」不僅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本身。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緣於此,這也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而傲立於世界的根本所在。
  • 《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行
    12月8日,《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網記者 吳佳潼 攝隨著一本以儒學經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名句為主要內容的日曆的熱銷,關於古老儒學在當今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功用的討論再度興起。為更好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人民出版社與魯迅書店聯手於12月8日舉辦了以「像孔子一樣參透人生」為主題的《2019儒學日曆:四書·四季》讀者見面會,探討修身處世的儒學良方。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